1. 简单百科
  2. 王国斌

王国斌

王国斌,1962年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高级研究班,现为江苏省美术馆创作中心主任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委员。

个人简介

1962年生,南京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江苏省美术馆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写意人物,对山水、花鸟。篆刻也有一定的研究。作品风格多样、浑厚古朴、趣味生动。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重要展览并获奖,多家专业报纸杂志发表和介绍。曾代表中国艺术家出访欧洲进行学术考察,并被评为“2006年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机构、博物馆收藏。作品入编、《当代中国画新技法》、《山水的传统与现代》、《江苏美术50年作品集》、《中国当代人体艺术》并出版《都市水墨·王国斌作品集》。

作品赏析

获奖及展览

1995年作品参加《十一届国际艺术家画展》。

1998年作品参加《首届江苏省山水画作品展》获银奖。

1998年作品参加《中国山水画作品展》。

2000年作品参加《新江苏画派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获银奖。

2000年作品参加《民族魂国土情中国画作品展》。获银奖

2000年作品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

2001年作品参加《大连国际中国画年展》。

2001年作品参加《七彩世纪--江苏中国画大展》获银奖。

2003年作品参加《现代都市水墨中国画大展》获金奖。

2003年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4年作品参加《江苏画刊》30周年庆典,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2004年作品参加《中国水墨人体画展》。

2004年作品参加《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度》获提名奖

2005年作品参加《“传统与延异”中国当代纸本彩墨学术邀请展》。

2005年作品参加《200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05年作品参加《苏州胥口·太湖情中国画提名展》获优秀奖

2006年作品参加《全国城市山水画展》。

2006年作品参加《60 视线水墨文献展》。

2007年作品参加《2007中国百家作品展》。

2009年作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1年作品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2年作品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2年作品参加《傅抱石奖,江苏省中国画作品展》获提名奖

艺术评价

水墨逍遥游

——论王国斌的艺术自由

文 / 王雪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在艺术作品中是一览无余的。王国斌的绘画充满了一种自由和无拘束的洒脱,这正是王国斌生活状态的反映。与国斌在一起的时候,简直是一种绝好的精神享受。国斌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其精神气质放浪于形骸之外,令我们开怀畅笑,所有俗事与烦恼都烟消云散。

生活状态的自由,正是一个人的艺术思想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表现,如同佛家的“得大自在”一样,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哲学指导的老庄思想所倡导的“解衣磐礴”的艺术精神,也正是这种自由无拘的追求表现。国斌是一个有相当思想的艺术家,他从艺术的角度体悟生活,将对生活的理解融入艺术。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只有进入自由的境界,才能显现和抒发人类对艺术的本质追求。艺术的自由有两种层次,一种是原始状态下无拘束的自由艺术创造,那是思想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天生的自由。从幼儿绘画、原始绘画以及一些民间艺术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自由。当艺术创造过多地被规范化以后,它反而被束缚住,容易陷入既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这就是艺术教育的副作用。另一种艺术的自由是从不自由重新走向自由的艺术创作,这便是最高层次的艺术创造。而王国斌正是在其艺术探索中,不断向艺术的自由境界迈进的智者。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总体来说是趋于保守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在宋代以后,几乎成为摹拟的绘画史。到了清代,四王的拟古之风简直到了极致。在当代的中图画的发展中大多数的画家依然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在不断复制前人或自己。作为中国画家的王国斌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天性之中就有着一种与常规偏离的意识。如果说传统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们种种限制,就像给我们的行为画了个圈,那么,国斌的意识就是这圈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打破和挣脱这个圈最积极的因素。在其成长之中,国斌的视角始终关注的是社会最新潮的,最现代的东西。他不喜欢墨守成规,就是在学画之初,其对于僵化的素描训练就表现出不满,常常以自己的想法游离于传统素描之外。八十年代,进入南艺中国画系学习,王国斌的“反叛”意识在那个对中国画命运进行全面反思的年代里走向了一种自觉。

在正规中国画专业教育背景下,王国斌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中国画学习的个性主张,他并不否认古人在中国画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座座高峰,但是作为历史长河之中同样作为生命个体的艺术家而言在艺术面前却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只是臣服于古人的脚下,那就永远不能超越他。我们生活于当代的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条件远远优越于古人,现今科技的发达,能够让我们尽可能的拥有前人的文化信息量,我们的艺术视角应该站在中西文明的制高点,清楚地在比较中看清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艺术视角开阔了,才能够跳出原有的思维限制,更准确地把握中国艺术精神,真正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国斌最欣赏西方巴勃罗·毕加索的创新精神,毕加索涉猎中西,一生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永不满足,这正是趋于保守的中国传统绘画所缺乏的。正因为国斌的这种艺术见解,才使他在学习传统绘画时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似乎从学习之初就有意识地回避着对传统文化亦步亦趋的摹习,作为科班中国画专业出身的他几乎没有临摹过—幅完整的古画。

诚然,摆在当代中国画家眼前的文人绘画艺术既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宝藏,同时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当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最后一批文入画巨匠所创造的高度成为新的传统的时侯,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形式的发展空间已非常艰难,这正是王国斌的清醒与聪明之处,他对文人绘画是只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国斌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文人绘画系统之外,诸如民间绘画、宗教绘画。从国斌大学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形式感上借鉴的影子。艺术总是喜新厌旧的,它的发展更需要一种叛逆与扬弃的精神,也许国斌天性中的开拓思维与对艺术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的绘画选择。

毫无疑问,南京艺术学院是形成王国斌绘画观的重要根源。在这个曾被誉为“艺术叛徒”的刘海粟先生所创办的艺术学府里,充满着对艺术创新和个性追求的风气。在这样一个艺术学科齐全的艺术学院,更有助于艺术各门类之间的融合,容易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国斌的专业老师中有像王孟奇朱新建周京新等国内一流的画家,他们对传统文人画的重新诠释和笔随心走的自由的写意风格对国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斌的绘画和传统文人画的强调不断内外修为的提高是不一样的,他更接近西方的绘画系统,注重绘画风格的转变,纵观他的艺术历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国斌在艺术创作之路上绝不愿意重复过去,一种风格待到到熟练之时,就坚决放弃。当然,无论国斌绘画风格如何转变,其洋溢在绘画中的气息是一致的,那就是对自由与创新追求的精神。国斌通过绘画风格的不断转变,一边在寻找着最符合自己的艺术语言,一边逐步的向着艺术的自由迈进。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其千年的历史文脉影响着每一位生活于此的画家,也许正因为如此,南京画家在现代水墨的开拓上,始终都没有偏离与笔墨,画面之中自觉不自觉的都沾染上这份历史的厚重。国斌也是如此。绘画面貌离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用传统语素表达现代的故事。

很多时候,经济与名誉蒙蔽了我们的思想,我们沉浸在绘画给我们带来的功利之中,于是绘画逐渐走向肤浅,所谓的艺术家甚至懒得思考艺术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相当长的封建历史的社会,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官治政制度混淆了文人与职业画家之间的区别,孔子说,读书入要“志于道”,道是万事万物之间的规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孔子又说“游于艺”,“艺”只是用来玩玩的,不可沉迷,“致远恐泥”。孔子的思想主导了后世文人对艺术的看法。绘画只是作为文人体道的手段,当然,虽然是小道,但绘画之中却能体现大道之精神,因此,中国的文人在意识之中是以入世责任感左右自己的,在近当代,传统艺术的抉择与前进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时代责任感,在这样的文化演变中,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成为当代艺术前进的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几十年间的发展超越了历史的任何阶段,对于文化,我们再也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民族立场,而应该运用全球化的目光,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与融合,作出基于民族立场的文化选择。

而国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文化责任感的艺术家,当许多人在经济浪潮中迷失方向的耐侯,国斌却依然像一个虔诚的卫道士,固守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并不避讳市场,但他决不屈服于市场。一个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他的艺术价值,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逾越自身和历史的局限,就跟小时侯课本中所说的那个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般大小的天空是一个道理。国斌在从艺之初就能够从民族艺术局限的视野中跳出来,站在中西绘画比较的制高点,对传统中国画进行继承与开拓,在绘画之中体悟人生之大道。国斌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艺术的状态,更是一种悟道之后的境界。国斌的自由与高度决定了国斌的绘画图式,在他的图式中笔墨语言只是绘画游戏的手段,而国斌的水墨线造型拓展了传统线条的表现力,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的水墨线非常活泼,或粗放为面、或细而为点,干、涩、浓、淡、长、短,所有运用都信手拈来,国斌的画面注重构成,充分调动虚实、空白、疏密等形式美感,画面的墨线与形式形成国斌最主要的绘画语言特征。

据国斌自己描述绘画状态时说,当他在绘画时,喜欢坐在画桌前,面对白宣静坐,然后闭目沉思,当脑海中形象越来越明晰的时候,他就挥毫直铺,一气呵成。这种静悟画法,符合传统绘画精神的“气韵生动”。气生韵成,画不得不生动。当然,自由地绘画必然会舍弃过多的细节,国斌的绘画符号来自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但他已彻底打破了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的界限,他所谓的花鸟,或许称为水墨静物更为恰当。还有山水、树本以及人物,这些物象只不过是她用笔墨语言表现的符号而已。国斌的水墨当属于现代水墨范畴,而他的水墨体系既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又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余传统的渊源、同时又能看到对西方艺术的借鉴。

国斌从精神层面来说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这种纯粹来自于其天生对绘画精神的敏感,也来自于他对艺术之道的开悟,使他直入自由境地。国斌势必是孤独的,因为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曲高和寡已更是普遍。只是我们真应该学会从自己的井中跳出来,认真享受一下广袤的天空。当然,国斌的艺术并未完全尽善尽美,毕竟他还年轻,但是中国当代画坛上正是有了像国斌一样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才使得当代的中国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周京新评王国斌

文/周京新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做学生的时候,王国斌是班里挺冒尖的人物。无论在素描、工笔、写意或是创作课程中,他的画里总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既铮铮烈烈,又土头土脑的做派,那架势,像京剧舞台上的“铜锤花脸”,形象夸张,神气昂扬;像黑黑壮壮的北方汉子,实实在在,淳淳朴朴。

王国斌的笔下有股子“狠”劲儿。他画里的人物造型、用笔用墨、设色敷彩等“动作”都透着一种熬浓了心血,憋足了力气,“咬牙切齿”地要把一形一色、一笔一墨的身手浓浓厚厚,苍苍老老,结结实实地刻在纸上,嵌在画里的劲头。否则就不过瘾、不痛快。在作水墨人物写生时,他总要任着自己的性子,在模特身上“添油加醋”一番:老人被刻画得历尽沧桑,满面皱痕,或似村野农翁,或似深山樵夫;小伙子被表现得憨憨拙拙、愣头愣脑,或似挖煤的矿工,或似开山的石匠;而年轻的姑娘,则被写意得大手大脚,看上去个个铁一般的强壮,手上拎得动,肩头担得起,全无甜媚娇柔之气。

这些添加在别人身上的“油”和“醋”,并不是王国斌要故作姿态,搞搞效果,而是他埋在骨子里,发自内心的秉性,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因而,体现出的正是王国斌独特的艺术信念和追求。

——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澎评王国斌

文/吕澎

王国斌在他的实践中关注了对传统表现方式的转换与改变,他相信:“当代水墨人物画与传统的人物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出来。现代水墨人物画更多的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人的立体形象,并且正是由于面的介入,才使得中国人物画由以前的二维平面造型变为三维立体造型,这样就给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王国斌同样关注笔墨现象学意义上的工作,很可能他对心灵是否“退回”到深处并不在意,是否日常生活本身已经可以提示出存在的问题,因此,画面中的人物变为一种可能是自己的生活的假设与梦想,当普通的人物成为绘画的内容时,那么心灵的象征意义也会因此而凸现出来。

——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

鲁虹评王国斌

文/鲁虹

作为60 年代生人,王国斌几乎与同辈画家同一时段上大学。由于生性叛逆,并崇尚自由表现,加上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当时的艺术目标便是想办法超越美术学院视为正统的写实水墨。他在努力向西方的肯特·珂勒惠支等优秀艺术家学习时,更加注重的是乡土绘画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则较为接近西方的表现主义

同时,通过对山水和花鸟的广泛涉猎,王国斌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打破传统中国画严格体裁界限的创新方式,实践证明,他是从中受益的。许多出版物和展览中多变的风格不断改变着大家对他的定位,好像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变”的特点,这也恰恰暗合了他最初拟定的艺术目标。

——鲁虹(著名理论家)

陈孝信评王国斌

文/陈孝信

王国斌在名家荟萃的南京水墨画家圈里,算是一位特殊人物。特殊之处在于他很难被归类和定位,这一点或许就是他身上最为闪光之点。

人物、山水、花鸟“三管齐下”,表现都不同凡响,该如何确定王国斌的“身份”?也许王国斌根本就不曾想过,做一个什么画科的画家,他只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且要不断地给人以新的面貌。

尽管难以归类和定位,但这并不妨碍王国斌才情的发挥和艺术上的追求。王国斌无论画什么,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笔下涌真情,墨底有波澜,画面上一派生机勃勃,读他的作品,能让人激动并亢奋起来。

——陈孝信(著名理论家)

参考资料

王国斌(江苏)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23

画家王国斌艺术简介(图).新浪.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