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厝村
赵村是福建漳州漳浦县官浔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官浔镇北部,北邻西北村,西邻康庄村,东邻洪霞村,南邻春建村。赵厝村在南溪南岸,并有小南溪自春建来,流经赵厝村南,至锦江村汇入大南溪。县道“海三线”(三古——海澄)从本村南经过。
政区沿革
赵厝以赵姓聚居地得名,民国时期属官浔镇的赵厝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三区官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赵厝大队。1984年8月属长桥乡的赵厝村。1985年5月起属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镇)所辖。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455户,1868人。
姓氏源流
赵厝祖先赵与日方,是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派下后裔,于南宋首都,杭州市被元军占领之际,随卫王赵日正度宗淑妃杨氏所生皇子)入闽,赵日正称帝,于景炎元年(1276年)封赵与日方 为清漳成忠郎,移镇漳州。赵与方之子孟传,原在泉州市市舶司任职,泉州先被元军占领孟传也移住漳州市。孟传之苏辙×(族谱缺字)、孙宜春,生活在元军占领下的漳州,为避迫害,隐居山林。宜春之子麟福定居于漳浦木豪 山,开基赵厝社,因在南溪之滨,后裔称南溪赵,建聂氏宗祠“基德堂”。
社会经济
全村有耕地1197亩,其中水田1053亩,农地144亩。有大片山地。农产品有稻谷、杂粮、蔬菜、蘑菇和荔枝、龙眼、柑橘属、桃、李、杨梅等水果。南溪边的稻田常受洪水之灾,赵厝村于1969年兴建一条1200米长的防洪大堤。赵厝村的水田主要靠小南溪灌溉,于1978年建一座拦溪石坝,有效灌溉本村千亩稻田。历年来并建设机耕路3千多米,排灌渠5千多米,自办自来水设施。1999年又建一条贯通本村的1000米水泥村道。1993年建赵厝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797平方米。现设7班级,学生220人,教师11人。全村有20多人考上大学,有博士1人。供电情况正常。家庭电话机有300多部,30%村民有手机。电视基本普及。摩托车户户皆有。全村有机板车6辆,手扶拖拉机10辆从事运输。约有300人外出打工。
古迹与风俗
聂氏宗祠“基德堂”及支祠12座。
四世祖赵超墓,有墓道碑镌“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国子博士赵公墓道”。
古楼二座:赵家楼和裕昆楼。
全村有古榕4棵。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赵 超,明天顺三年举人,官国子监博士。
赵 浑,超子,明成化十七年进士,官云南省、思恩、雷州市知府。
赵宗凤,浑孙,明嘉靖四十三年举人,浔州推官。
赵从诏,明万历二十五年举人,官乐会知县。
新中国人物
赵晋福,漳浦县文化局局长。
赵江物,杜浔公社党委副书记。
赵建忠,漳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赵建民,漳浦县纪检常委、监察室主任。
赵碧惠,漳浦县法院副科级审判员。
赵永庆,漳浦县老区办副主任。
赵惠娇,杜浔镇党委统委。
赵细丁,南靖县船场区副区长、松香厂厂长。
赵宗发,玳瑁山茶场副书记。
赵华溪,空八军少校军官。
赵清云,龙海区农业开发银行行长。
赵清艺,南靖县林业局平和林场场长、书记。
赵志荣,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
赵国生,留日生。
高阿汉,高级工程师。
邱本贤,漳浦县粮食局干部(享受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