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国森
鄢[yān]国森,男,1930年1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区(现属重庆市),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他在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分子光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鄢国森曾在四川大学担任多个职务,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校长,并在中国化学会和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担任重要职位。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包括参与的“配位场理论方法和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研究项目,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外,他在定域分子轨道的计算及其应用、分子振动光谱研究等方面也有新的发现。鄢国森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样卓有成效,他曾讲授过多门化学课程,并指导了多名研究生,其中多人已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鄢国森1947年至1951年就读于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因院系调整调至四川大学化学系,此后一直在此工作。1957年至1959年间,他参加了由苏联专家姆·赫·卡拉别捷扬茨举办的化学热力学讲习班,期间进行了液体粘度的比较计算研究,证实了同系物粘度的线性规律。1963年至1965年,鄢国森参加了由高教部委托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主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系统学习了群论和量子化学,并参与了配位场理论的研究。1979年,他参与了《配位场理论方法》专著的出版定稿工作。80年代,鄢国森专注于大分子振动光谱的研究,提出了模型势函数的应用方法,并建立了力常数转换的简捷计算方法。90年代以来,他对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精确计算分析和预测分子的定态和动态性质。
教育背景
1947年至1951年,鄢国森在重庆大学化学系接受本科教育。1951年至1953年,他在该校担任助教。1953年至1956年,鄢国森转入四川大学化学系继续担任助教。1956年至1962年,晋升为讲师。1962年至1979年,成为副教授。1979年至今,鄢国森一直是四川大学化学系的教授。1985年至今,他担任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94年,鄢国森在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十三届理事会中担任理事、常务理事。1992年至今,他是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的理事长。
学术贡献
鄢国森在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参与的“配位场理论方法和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研究项目,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外,他在定域分子轨道的计算及其应用、分子振动光谱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发现。鄢国森提出的模型势函数应用方法和力常数转换的简捷计算方法,使得不同类型大分子的红外光谱解析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90年代以来,他对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精确计算分析和预测分子的定态和动态性质。
教学与人才培养
鄢国森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卓越成就,还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讲授过多门化学课程,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物质结构与量子化学以及分子光谱学等。他强调逻辑推理和学科前沿的知识传递,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鄢国森已经培养了21名硕士和10名博士,其中有5名已成长为教授,3名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在他的领导下,四川大学的理论化学研究组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社会服务
鄢国森在社会服务方面也有所作为。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他担任四川大学校长,期间推动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发展。他还积极参与中国化学会和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的工作,分别担任常务理事和理事长,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个人生活
鄢国森性格谦和,淡泊名利。他的业余爱好包括阅读古诗词、欣赏古典音乐和练习书法。他认为这些活动不仅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还能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主要作品
鄢国森与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60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3部专著。他的研究成果广泛收录在SCI等学术数据库中。
参考资料
鄢国森.善思学者.2024-09-13
鄢国森.科研之友.2024-09-13
鄢国森.百度学术搜索.2024-09-13
鄢国森.四川大学.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