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
弹涂鱼,又称大弹涂鱼,是硬骨鱼纲,鲈形目,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鱼类的通称,暖水性和暖温性近岸小型鱼类。弹涂鱼种类不多,产于中国者仅3属6种,分别为弹涂鱼属、大弹涂鱼属、青弹涂鱼属。
弹涂鱼广泛分布于非洲西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澳大利亚、新赫布里底群岛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但不产于美洲。中原地区沿海均有分布。弹涂鱼体延长,侧扁。头中大。眼突出于头的背面。下眼睑发达,游离。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第一背鳍具8~17鳍棘,腹鳍后缘凹入,上下颌牙均直立。常见者为弹涂鱼(P.cantonensis),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大弹涂鱼属(Boleophthalmus):第一背鳍具5~6鳍棘,腹鳍后缘完整,下颌腹面无细须。常见者有大弹涂鱼(B.pectiniros-tris),见于南海、东海、黄海及日本的有明海。青弹涂鱼属(Scartelaos):第一背鳍具5鳍棘,腹鳍后缘完整,下颌腹面具细须。常见者为青弹涂鱼(S.viri-dis),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弹涂鱼是小型食用鱼类,体长50~90毫米, 肉味美,产量大,具一定经济价值。
分类
弹涂鱼,中国仅3属6种。常见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弹涂鱼属。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别名花跳鱼、跳鱼,属大弹涂鱼属。
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青弹涂鱼属。
形态特征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第一背鳍具8~17鳍棘,腹鳍后缘凹入,上下颌牙均直立。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体长,圆筒形,后部稍侧扁。眼小,突出于头顶。体被细小圆鳞,背鳍2个,胸鳍基部有一发达的肌肉柄。腹鳍愈合成吸盘状。体褐色,背部较深,有浅蓝色斑点。
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圆钝。吻颇短,前端圆钝,向下倾斜。眼小,两眼互相靠近,位于头前1/3处。下眼睑发达。口中大,亚前位。上颌稍突出。上颌牙一行,犬牙状,尖锐,垂直;下颌牙一行,尖锐,末端无缺刻。下颌腹面两侧里缘各有一行细小短须。鳃孔窄而斜列。体及头部被细小退化鳞片。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鳍棘呈丝状延长;第二背鳍及臀鳍基部长。胸鳍基部宽大,具臂状肌柄。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心形吸盘,后缘完整。体背蓝黑色,第一背鳍末端灰黑色,尾鳍具4—5条黑色横纹。
分布
分布范围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见于南海至日本有明海。
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见于南海和东海。
栖息环境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栖于底质为淤泥、泥沙的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栖息于河口和沿岩滩涂上,常出水跳跃。
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栖息于海水及半咸水中,常匍匐于河口附近滩涂上。
习性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为暖水性、广盐性鱼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和浮游动物,如桡脚类、枝角目、圆虫及有机质。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为暖水性、广盐性鱼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和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圆虫及有机质。大弹涂鱼会在退潮时借助胸鳍肌肉柄匍匐或跳动于海滨泥滩上觅食。
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白天隐居,夜间活动。主要摄食小鱼虾、昆虫幼虫等。
生长繁殖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在春季产卵。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在5~9月产卵,盛期5~6月,雌鱼怀卵量1万~2.5万粒。卵沉粘性、圆球形,淡黄色,透明。卵膜的一端有一丛粘着丝,可附于其他物体上,卵径0.51~0.63毫米。受精卵在水温26.5~29℃,盐度25‰~27‰下经87小时孵出仔鱼,1个月后可长至13毫米,1龄鱼体长120~130毫米。一般寿命为3~5龄,最高年龄达7龄。
湛江市海域青弹涂鱼生殖群体在3月进入繁殖初期,除了尚未成熟的幼鱼卵巢仍处于Ⅱ期外,经秋、冬季恢复的成鱼卵巢均已进入营养物质积累阶段。4月开始成熟产卵,此时,首次成熟的低龄鱼多数卵巢发育至Ⅳ期,繁殖活动比重复产卵的成体约迟1个月。4—6月为繁殖盛期,卵巢组成以IV—V期为主。8—9月为繁殖末期,卵巢停止发育而退化,表现为细胞质外渗和卵黄融化。部分卵巢虽未见明显退化痕迹,但卵黄积累少,发育不良。10月繁殖活动结束。
保护
由于沿海滩涂大量围垦,又遭受环境污染、酷渔滥捕等影响,资源渐趋衰退,天然苗种有限,来源不易且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养殖事业的发展。为保护这一资源,尤其在5~8月繁殖季节,应限制捕捞数量。
为挽救大弹涂鱼资源,1986年制定了限制捕捞、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进行人工孵化和培苗研究。
养殖技术
养殖池的选择
要求池底平坦,并要高于低潮线,便于施肥及晒底促进培养底栖硅藻与萦育。每个养鱼池建设进、出水闸门各一座,池底需略向闸门倾斜,并在中央开造一条宽约2米的排水沟,连接闸门以利排水畅通。为制作孔道便于弹涂鱼栖息和繁殖藻类,底质以软粘土为佳。鱼池外堤宜高些,有条件可添加一道围网设施,以防止逃鱼及野生动物的侵害。鱼池面积每个鱼池一般以7-8亩为宜。
苗种的来源
一是天然苗种,弹涂鱼萦殖季节一般为4-9月份,采捕鱼苗时间多在6-8月份。采苗者使用小型手操网捞捕。二是由于台湾弹涂鱼苗种资源丰富,可从台清购进。
清池与消介
放养前,首先应做好曝晒池底,消除敌害等清池工作,然后进水浸泡鱼池,再结合使用漂白粉消毒,每立方水体用1.5克漂白粉配液。新建造的养殖池,每亩可施投农用的猪、羊、牛粪混合肥40公斤左右,池水深度以6-8厘米为宜。
投苗与密度
选购5厘米以上的弹涂鱼苗种,一般在每年4月份以后直接投放鱼池养殖,达到每公斤25尾左右的商品鱼规格时,即可捕捉。投苗密度,一般每亩投放3000-5000尾。
施肥与投饵
经过精心饲养一个阶段后,鱼池内底栖硅藻已基本消失,这时水质开始混浊就应及时排水、晒池和施肥,促进底栖硅藻重新繁殖。在另行投饵方面,掌握刚投苗时,每星期投喂饲料一次,每次每亩投喂米糠50公斤,饲料添加剂2公斤,全面擞布均匀。池水深度保持8-10厘米。待饲养到45天后,它约长大至5-7厘米时,要建设较深的孔道。温度高时选择晴天排掉池水,在沟中留些积水,晒底3-5天,视池底稍硬可施肥水、米糠,待晒底龟裂时,注入海水5-10厘米。过一个星期,附着性硅藻继续繁殖。往意无论施粪肥或水肥,切忌直接流入孔道,最好将粪便与水肥混合使用,用水冲淡后再注入,以免刺激栖息于孔道内的弹涂鱼。
日常管理
首先,在晴天风平浪静时,进行排水与晒池。如遇阴天寒流侵袭时,多注水保持水量适宜。其次,要重视除害。要防止海鳗等凶猛鱼类、鸟类、蟹类、海螺等对弹徐鱼的追食及其他危害。
用途
弹涂鱼是小型食用鱼类,体长50~90毫米,肉味美,产量大,具一定经济价值。
大弹涂鱼在中国以浙江省南部、福建省及广东省沿海滩涂产量较高,年产量约200~300吨。其食物链短、养殖成本低、投资少、鱼病少,易于养成,活鱼耐长途运输,鱼体虽小,但肉味鲜美、富于营养,有滋补功效,为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各地群众视为滋补食品,且国外需求量很大。
弹涂鱼既可作为沿海港湾滩涂、围垦区、红树林区和鱼塭的增养殖对象,也可在泥质养虾池中混养。
中国在1972、1982、1986、1988~1990年对大弹涂鱼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获一定数量的孵化仔鱼和幼鱼,为今后生产性育苗提供科学依据。在日本,大弹涂鱼分布于九州佐贺县的有明海周围及谏早湾和八代海一带的浅海滩涂。经调味烤烧制成大弹涂鱼罐头,为佐贺珍贵名特产,因而该鱼被选定为佐贺县的县鱼。
大弹涂鱼在佐贺年产量1964年为216吨,由于滥捕,1985年降为3吨。1989年佐贺成功地将1.4万尾人工培育的苗种放流于六角川河口区,以增加大弹涂鱼的资源量,这样日本大弹涂鱼资源不久可望复苏。
青弹涂鱼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适温范围广、食物链短等特点,因其肉嫩味美,富有营养而深受大众喜爱,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滩涂的增、养殖品种。
参考资料
弹涂鱼.sp2000.2025-02-23
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p.cantonensi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2-23
青弹涂鱼 Scartelaos histophor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