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指盘臭蛙
无指盘臭蛙(学名:Rana grahami)为蛙科林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70~84 1mm,雌蛙体长75~105 mm。头顶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或几乎相等,吻端钝圆,瞳孔横椭圆形;鼓膜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列斜置。体背面前部较光滑,有细颗粒和扁平大疣,体后具疣粒或刺疣,无背侧褶;体侧有疣粒;四肢和体腹面光滑。前臂及手长不到头体长之半;指、趾吸盘略显,纵径大于横径,一般无沟;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孑L,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重叠;无跗褶,趾问全蹼。体背面颜色变异大,棕褐色有绿色斑或绿色有不规则棕色斑纹,两眼问有一小白点;四肢有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横纹,股、胫部各5~7条;腹面颜色深浅、斑点稀密变异大。雄性第一指具绒毛状婚垫;胸腹部满布小白刺,具一对咽侧内声囊,背侧有雄性线。卵径2.7 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白色。第36~39期蝌蚪全长54 mm,头体长19 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91%左右;头体细长暗绿色,尾部棕黄色,体尾满布褐黑色斑点;尾肌发达,尾鳍低平,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I:3+3/1+1:1II;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错排列;口角乳突一排,副突少。刚变成的幼蛙头体长16~19 mm。
生活习性
白昼隐伏在岸边大石隙间及溪边草丛中,或在溪的岸边将头露出水面,受惊扰后跳入水中或潜入穴中。蝌蚪一般都栖息在山溪水流较缓或回水的绿藻门下面或石块下。栖息于海拔720~3200 m山的中、小型山溪内,成蛙白昼隐伏在岸边大石隙间或溪边草丛中,有时栖于岸边仅露出头部,夜间在岩石上或溪流岸边土坎上常可发现。
繁殖
卵产于静水塘内,贴附于塘壁上,卵成块状。卵块大小为199×44mm。在云南巧家县获一个卵块有卵2446粒,卵被胶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