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江心坡

江心坡

江心坡(英文名:The Triangle),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面积约有27000平方公里。江心坡北起西藏自治区最南的察隅县,南至克钦邦野人山和云南省的边界尖高山以北,西边包括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的葡萄县盆地。该地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头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卢南卡。

江心坡在中国古代,是属里麻长官所管辖的地区,于明永乐年间所设置。晚清时期,江心坡已经发展成为了土著部落独立的状态,不受中国和缅甸任何一方的统治,民国初期,江心坡并未划入中国版图。1926年,趁中国北伐战争之时,侵缅英军强占了江心坡地区。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将江心坡地区划入了克钦邦

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签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宣布放弃克钦邦北部(包含江心坡地区)地区主权,划为克钦邦领土,承认旧地图上划在中国境内,但并不实际控制的江心坡地区属于缅甸。

名称由来

江心坡命名的由來,是因为在江心坡的东面有恩梅开江围绕,而西北又有迈立开江包围环绕。在地形上看,四面皆是江,所以也就有了这么一个名字,即取地形为名。

位置境域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合流处之间以北的狭长地带,面积约有27000平方公里。它位于片马的西面,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之间,囊括了野人山以南的地区,约有两千里之长,宽也不下五百里,土名为卡苦戛,又名里麻,汉人称之为江心坡;与片马遥遥相对,两地仅隔着恩梅开江与抓拉大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自治区最南的察隅县,南至克钦邦野人山和云南省的边界尖高山以北,西边则包括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的葡萄县盆地。

地理特征

地貌气候

江心坡山脉呈南北走向,位于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之间,这两条扬州市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包含密支那以北大部分地区的江心坡,属高山深谷地,年降雨量达3000毫米以上。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头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卢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热。炎热地区,传染媒介、病原体及动物宿主,均易滋生,因而疾病较多,其地有瘴气。

物产资源

(一)农产:以米为主,玉米次之,其他如番薯、高粱等产量也比较多。

(二)食盐:江心坡的邓戛硔、木句硔、木卢等地,均是食盐的名产地。

(三)牧产:牛、马、羊都很盛产,野兽也极多,如虎骨、熊掌、鹿角、麝香等也有出产。

(四)林业:以松树为主,竹子也很多,大的甚至可以造水桶。

(五)矿业:金、银、铁、锡均有出产,此外也出产玉石,但色有余而水不足。

历史沿革

明朝

江心坡在中国古代,是属于里麻长官所管辖的地区,于明永乐年间所设置。这在明史、云南通志、永昌府志、腾越州志上都有记载。该地各处也均设有专祠,崇奉诸葛武侯及明兵部尚书王骥,土人也常到腾边各地贸易,风情信仰,与汉人无异。之后,随着明朝自身势力的衰微,以至于中南半岛地区的国家开始脱离中国的掌控,并开始觊觎中国领土,明朝后期对于缅甸的兴起已经无法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至于缅甸一度攻打到云南省腾冲市施甸县凤庆县地区。

清朝

清朝曾与缅甸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第二次发生在乾隆,由于缅甸势力不断向云南边界伸展,清军于是多次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向清朝臣服,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后来的边界问题发生在清末时期,因西方国家的频频入侵,清朝藩属国皆被列强吞并。中国丢失的领土,几乎全由西方列强的侵占而造成,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崩溃,才转变为了中国与周边邻国的领土纠纷。

1885年,英国使用武力吞并了缅甸全境,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吞并缅甸的条约是中国和英国签订的。1886年7月签订的《中英缅甸条款》,清朝被迫承认英国占领缅甸。此后,中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中缅边界的领土纠纷,1891年,英国借口一个英国人被野人山当地的傈僳族人烧死,于是,派兵侵占了族居住的野人山和江心坡。晚清时期的江心坡已经发展成为了土著部落独立的状态,不受中国和缅甸任何一方的统治。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江心坡并未划入中国版图。由于江心坡被忽视,就是本省人士也很少有知道的,以至一些地理学者和测绘人员也将其划入别国领土。之后,由于受到侵缅英军片马事件的刺激,1917年民国出版的《中国新舆图》曾把江心坡划入中国版图。

1926年,趁中国北伐战争之时,英国出兵强占恩梅开江和怒江之间的江心坡地区。到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国实际上将高黎贡山变为了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实际控制线。1929年4月,云南腾冲的滇缅界务研究会进京开展请愿活动,江心坡因此才为国人所熟悉。于是,中国国内舆论开始抗议英军入侵中缅未定界的江心坡区域,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出版界与教育界更正地图,将江心坡画入民国界内,但却并未附上或指定标准的地图。此后一段时期,由于与英国交涉没有结果,更正地图事件的舆论也就冷却了。直到1930年,中国国内才有地图将江心坡划入中国版图。1934年,英国人开始在江心坡设置助理专员,同时《缅甸行政报告》确认实现了对江心坡的“正规统治”,这也反映在地图的标注上,此后《缅甸行政报告》的地图对江心坡区域不再标注未设治。而就在这上一年,《申报》六十周年纪念推出的《中国分省新图》,便将江心坡地区画入了界内。

1942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定了《申报》的这种画法,并制成地图转发各部,这一变化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背景有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英国方面对于中国远征军收复的缅北地区潜在的领土要求,较之1929年更为重视与紧张。而南京国民政府却因忙于国内局势,并未对缅北收复地带做战略经营。

1946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成立方域司,傅角今任司长,他亲自带队考察、勘测南海、中缅边界,提出江心坡等本属中国领土的依据,但只是在地图上恢复了中国版图轮廓“南北长于东西”的本来面目。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将江心坡地区划入了克钦邦,延续英缅政府时期的各项行政设施和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放弃克钦邦北部(包含江心坡地区)地区主权,划为克钦邦领土。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与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在北京正式签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承认旧地图上划在中国境内,但并不实际控制的江心坡地区属于缅甸。

参考资料

..2023-12-29

片馬與江心坡誌要.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2023-12-29

夏帆 | 从地图编绘指导看民国疆界观——以滇缅北段未定界为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8

放弃27000平方公里领土,与缅甸互换领土,我国当时为何这么做?.亚太时报网.2023-12-21

中国陆地边界及领海争端大全.搜狐新闻.2024-01-04

中印、中缅边界问题 截然不同处置结果的背景与原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3-12-28

克钦族图片 克钦族资料 缅甸政府军打击克钦军.南海网.2023-12-28

【醴陵人物】傅角今主持划出南海“九段线”.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