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夫自然村
作夫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镇阿撒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啊撒东北边,距离村委会2.3公里,国土面积1.71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1311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玉米、小麦、黄豆等农作物。
村情概况
作夫自然村有耕地849.96亩,其中人均耕地0.57亩;有林地1381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9户,有乡村人口1490人,其中农业人口1490人,劳动力101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34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9.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总面积850.96亩(其中:田582.58亩,地267.38亩),人均耕地0.57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小麦、黄豆等作物;拥有林地138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9亩,主要种植桃、梨、棕、花椒等经济林果;草地120亩;荒山荒地210亩,其他面积113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9.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9.60%。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9.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77万元,占总收入的18.3%;畜牧业收入98.07万元,占总收入的35.0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84头,肉牛72头,肉羊72头,鸡鸭2608只);渔业收入9.65万元,占总收入的3.45%;林业收入28.91万元,占总收入的10.34%;第二、三产业收入42.5万元,占总收入的15.20%;工资性收入8.93万元,占总收入的3.19%。农民人均纯收入102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6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27人(占劳动力的22.19%),在省内务工90人。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稻田养鱼、旅游业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稻田养鱼、旅游业、经济林果产业。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全村有190户通自来水,有137户饮用井水,有13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19%)。有32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7.6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5户(分别占总数的40.76%和39.71%)。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8.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1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32.00亩,有效灌溉率为84.8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5 亩。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中有7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1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69.7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稻田养鱼、旅游业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333户,共乡村人口1669人,其中男性944人,女性725人。其中农业人口1669人,劳动力756人。到2012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0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3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3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7.2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35户。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作夫小学,中学生就读到甲寅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7.6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129人,中学生41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2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744.85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2个,党员总数27人,党员中男党员24人,女党员3人。团员29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发展意识不强,没有带动性产业;主要产业没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市场竞争能力弱;旅游产业还未做大做强,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山区土地虽然广阔,但有效利用率很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农产品质量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农民增收较难。。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加强培植本村新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教育,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形成一批能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拳头产业(如棕丝加工业、经济林果、养殖业、旅游产业等);认真搞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搞活山区农业经济、稻田养鱼产业和生态村建设为主的梯田风光旅游产业;培植劳务输出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加大力度;认真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重点发展棕榈、芭蕉芋、蔬菜、大量栽种杉木等经济林果等产业和梯田风光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