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又称北京春节文化厂甸庙会,起源于明代嘉靖,是北京最古老的庙会,是北京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开放,与南京夫子庙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成都青羊宫庙会并称为中原地区四大庙会。

厂甸庙会兴起于北京的一条胡同,元代在这条胡同设琉璃官窑,窑前空地被称为厂甸,又依托火神庙黄粱梦吕仙祠和土地祠三座庙字,厂甸庙会由此得名。厂甸庙会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年),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一度中断。1963年,北京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2001年,厂甸庙会在停办37年后重新开放。2023年厂甸庙会开创中国庙会先例,将传统文化与“元宇宙”技术相结合。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以“文市”特点而著称。厂甸庙会早期以封闭型的游园形式为主,逐渐实行开放型步行旅游商业街模式,内容有老北京传统花会、旧京民俗老照片展、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天桥绝活儿表演舞狮、现代舞、民间手工艺展、武术、杂技等,以及琉璃厂文化街上的众多老字号展出的各种木版水印、文物复制、制笔工艺、古旧图书修复技艺等。

厂甸庙会是展示京味民间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是各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被民俗学者们称为北京的文化名片。2006年,厂甸庙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42)。

历史沿革

庙会起源

厂甸本是琉璃厂街上原海王村后面的一条胡同。明朝时,因为北京是国家的首都,各省都在北京设有会馆,每年来参加考试的学子都会在此住上一段时间。时间久了,就促进了此地的书肆、文物、纸店等商业活动的发展。

明嘉靖年间,统治者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到了清代,宣武门外聚集了各省的会馆和来京赶考的外地考生,因此在琉璃厂附近,一些售卖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定规模。琉璃厂是明清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琉璃窑前的空地被称为厂甸,乾隆,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厂甸开辟为集市。由于依托火神庙、黄粱梦吕仙祠和土地祠三座庙字,厂甸庙会由此得名。乾隆时《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街。"光绪年的《厂间记》中也有当年厂甸庙会盛况:“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

庙会发展

厂甸庙会创立之初以"文市"为特色,以经营书籍字画、书帖金石而闻名,随着清代的覆亡,八旗亲贵及官宦世家日趋衰落,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变实珠宝字画。一些军阀新贵为了附庸风雅争购古玩书画,当时厂甸庙会成为名人字画、珠宝玉器、雕漆珐琅、陶瓷古铜、象牙雕刻等文化真品的展销中心。辛亥革命后,厂甸庙会集市的经营品类日趋丰富和庞杂,古玩商、珠宝商、书商聚集于此,连道路两边也摆满了售卖各种小物件的摊位。

民国六年(1917年),琉璃厂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与厂甸连成一片,后来成为厂甸庙会最为热闹的地方。民国七年(1918年),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这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

厂甸庙会自明清以来,一直实行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办会日期,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地方政府对市内庞杂的庙会活动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做出每年举行大型春节庙会,会期为15天的明确规定,即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同时厂甸庙会作为官方唯一指定庙会也由此确定下来。

庙会中断

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厂甸庙会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1960年,又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北京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从1月25日至2月3日共10天,出售的商品主要是食品、小吃类,还有手工艺品、文化艺术品和花木之类,共设摊位744个,曾迎来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的视察。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再次停办。

庙会恢复

2001年,厂甸庙会在停办37年后重新开放。传统特色的商品再次回归到人们的民俗文化生活中,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彩调剧花会、杂技绝活、传统民俗、京剧演出等也再次登场。

2003年,厂甸庙会为了扩大宣南文化的国际影响,打破“怀旧”主题,推出名为“洋人厂甸过羊年”的活动,二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身着唐装出现在厂甸街头,尝试传统的卖自制糖葫芦、撂地表演等营生。

2007年,厂甸庙会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集中展演场所,天桥中幡、抖小空竹、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赛活驴、盘杠、古彩戏法、硬气功、双簧、北京琴书等都登台亮相,现场还制作、展示“空竹张”“核桃卢”“艺术宫灯”等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此届厂甸庙会专门设计了由奥运会中国五福娃头饰组合和厂甸民俗特色图案组成的“多福奥运”门,表达人们对奥运的期盼。

2010年,厂甸庙会移至陶然亭公园,并开辟为民俗区。原址的东西琉瑞厂作为"文市区”,成为各大老字号展示传统技艺的场地。在民俗区,市民可以欣赏到老北京藩鼓齐动传统花会表演、老北京天桥绝活表演、老北京吆喝等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在文市区,市民可以欣赏和参与到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天井书画展卖、各地年画展卖、花车非遗产品展卖、戴月轩湖笔展示、毛晋拓片展等特色活动中。

2015年开始,厂甸庙会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就能实时掌握庙会的活动预告、乘车路线、周边交通状况等,2015年厂甸庙会跨越海峡,举办了"欢乐春节北京文化庙会·台北市之旅"活动,为中国台湾同胞送去了原汁原味的京味民俗文化。在中国台北厂甸庙会上,老北京特色小吃、传统民间手工艺、现场书画、文房四宝等传统特色工艺受到市民的追捧。

2018年,厂甸庙会取消陶然亭公园民俗区,回归文市,主打文房为主、古籍文玩,突出文化体验特色。从大年初一至初五,吸引游客共计21.8万人。厂甸庙会依托一得阁、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戴月轩、荣宝斋等60余家琉璃厂文化商家联合,推出别具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市民和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新发现厂甸之美,也带动了非遗老字号企业的文化产品消费。厂甸庙会还在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市民广场设置了分会场,推出了北京首场室内文化庙会,老天桥民俗表演活动,杂耍及撂地演出将重现天桥,天桥印象博物馆在这里首次向市民开放。

2019年,厂甸庙会在琉璃厂东、西街举办,不设小吃摊位和娱乐项目,主打艺术性、历史性和知识性的静雅文化氛围。庙会发起了“2019厂甸庙会吉祥物及文创产品设计征集活动”,举办“非遗文化展”“启功书画展”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文化展”等活动。

2023年,厂甸庙会开创中原地区庙会先例,将传统文化与“元宇宙”技术相结合,通过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形式,展现厂甸庙会的魅力。游客通过扫码进入“元宇宙·厂甸庙会”小程序,可以观赏到一比一复刻的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还可以在基于现实构建的虚拟场景里参与“拼手速·吹糖人”“猜灯谜·云探店”“放烟花·迎福气”“逛非遗·买年货”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后还可以前往线下,在线下参与活动的琉璃厂老字号商铺内领取节日礼品。

2024年厂甸庙会延续“文市庙会”的特点,以“漫步古都中轴,共赏百年厂甸”为主题,突出“文市”特色。推出了包括“妙游·城市‘书’房”之“旧书新知”书市、“遇见·宣南名士”沉浸式表演、“雅游·非遗展览”之“妙笔生花”、“以墨迎春”以及木版水印制作等主题活动板块,展现翰墨书香的同时,在中轴线旁的琉璃厂文市街区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文化盛宴。

主要活动

厂甸庙会活动范围以南新华街、东西琉璃厂街为主线,南起虎坊桥十字路口,北到和平门路口,东起琉璃厂延寿寺街,西至西琉璃厂南北柳巷,凭借着“花会行进”“五行八作”“吆喝表演”“厂甸八大绝"评比展示等极富民俗韵味的特色项目和琳琅满目的传统庙会市场成为北京春节期间最有特色的庙会之一。

厂甸庙会传承了传统庙会的三大特色:文市特色(典籍书肆文房四宝)、商市特色(商贾云集、百货俱全)、民俗特色(撂地摊的民俗表演)。厂甸庙会期间有宗教活动,烧香祈福、求签问卜的善男信女们,化缘求布施的道士们,会在海王村公园东门外的吕祖庙求拜。琉璃厂文化街上的众多老字号会展出各种木版水印、文物复制、制笔工艺、古旧图书修复技艺等,人们可以享受到典籍书肆、文房四宝带给人们的书香文气、礼仪知识。天桥各路民间艺人会把摊儿撂到厂甸,伴随着锣鼓声响,载歌载舞,演出飞叉、五虎棍、中幡、秧歌、高跷、跑驴、单面鼓、撂跤、要狮子等数十档花会,拉洋片的、唱莲花落的、演双簧的,你方演罢我登台,演技赢得观众喝彩。庙会还引进了“门头沟区京西古幡乐”“通州运河龙灯”“密云区五音大鼓”等项目,还有商家悬灯写字谜,供游人们边赏灯边猜谜,“传说元宵节准放灯,四方贾客尽欢腾。琉璃厂起东西局,奇巧光滑几万层”描述的就是元宵节当日厂甸庙会的热闹景象。

厂甸庙会还有大量的儿童玩具摊与来回叫卖的小贩,这些玩具绝大多数是民间传统产品,用泥、竹、木、绸、铜 、铁、面粉等材料制成,种类繁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价格很便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有泥人、面人、糖人、鬃人、绢人、毛猴、风筝、不倒翁、兔儿爷等,不胜枚举。厂句庙会处处搭着吃食摊,小吃品种繁多,甜的、咸的、素的、荤的、稀的、干的、蒸的、煮的、炸的、烤的、烙的,除了传统庙会特色小吃自制糖葫芦外,还有艾窝窝、炸三角豌豆黄、煎灌肠、豆腐花、羊霜霜、甑儿糕豆汁焦圈薄脆等,厂甸庙会成了北京小吃的荟萃之地。

传承与保护

2005年6月29日,厂甸庙会申报北京市和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刘魁立宋兆麟等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邓友梅赵大年等著名作家及赵书刘铁梁等民俗方面的专家齐聚在一起,根据厂甸庙会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充分论证,为厂甸庙会申报北京市和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6年,厂甸庙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42)。

2019年11月22日,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示,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厂甸庙会项目的保护单位。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厂甸庙会项目保护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价值与影响

经济影响

截至1931年,粗略统计厂甸庙会有摊商近千户。1935年的一份厂甸庙会商品经营范围的调查中,经营玩具的摊位就有100多家。2003年,厂甸庙会人流量达240万人,厂甸庙会在结合时代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经济的经营思路,形成统一的宣传策划方案等市场机制的运作理念,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增大。

文化价值

厂甸庙会是北京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庙会,与南京夫子庙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成都青羊宫庙会并称为中原地区四大庙会。它是展示京味民间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是各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吸引了众多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被民俗学者们称为北京的文化名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厂甸庙会承载着新老北京人对京味文化深深的眷恋,对历史文化传统加以发扬光大和传承的坚定信念。如今的厂甸庙会被赋子了新的时代特色,在传承和发展中成为士人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参考资料

厂甸庙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6-2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科技让非遗有了新“玩法”.新华网.2024-06-27

百年厂甸迎“文市庙会” 传统文化赋能城市文化建设.百家号.2024-02-10

争相引入外援 羊年京城传统庙会“洋”味十足 .中国新闻网.2024-07-13

北京厂甸庙会将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国侨网.2024-07-13

春节西城区庙会游览人数36万余人 厂甸庙会回归文市吸引近22万人.新浪网.2024-06-27

北京厂甸庙会今日开幕:已有400年历史 今年主打静雅文化氛围 .百家号.2024-06-27

别跑空!地坛庙会大年初二才开幕,厂甸庙会初五就结束.百家号.2024-02-10

漫步古都中轴,赏百年厂甸!“文市庙会”今天揭幕.百家号.2024-02-10

厂甸“五行八作”演员客串民俗讲解员.新浪网.2024-07-13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7-13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