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是王东洋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于2009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课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并用史料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分为上下两编,共八章。上编为考课制度的本体部分,涉及考课对象、考课标准、考课管理机构和考课的运行机制;下编主要涉及考课制度与上计制度、巡行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民众评价机制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考课制度的运行机制,并动态地考察了考课制度的运行过程,理清了考课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从比较的角度认识了当时的考课制度。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长期存在、“稳定”运转是个不争的事实,从考课制度的角度来研究,是考察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视角。考课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变法潮流中产生出一批新兴军国及新型官僚,考课制度就是伴随着这些新兴军国、新型官僚的产生而出现的。国君通过俸禄制、任期制、上计制等方式定期考核地方守宰,根据其治绩优劣决定升降赏罚。从本质上说,考课制度是皇权政治的一环,是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官员进行全面评价、考核的管理制度。秦汉为中国大一统的开创时期,皇权强大,考课制度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课制度形式。隋唐也是统一的帝国,各种制度多有创新,考课制度进一步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当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皇权相对弱小,门阀士族势力空前强大。介于汉唐盛世之间的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是否存在以及实施情形如何,便成为考课制度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基于此,《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作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通过制定完善的考课法,将中央官明确纳入考课对象,改变了秦汉时期考课偏重地方官的倾向。与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相适应,州刺史、郡守、县令、乡官等地方长官成为重要的考课对象。魏晋南北朝内外长官之属吏、散官和某些专业技术官员亦需接受考课。魏晋南北朝的考课对象呈现出明显的扩大化趋势,这反映了皇权政治的逐渐伸张。当然亦要看到南北朝存在差异,北朝乡官被纳入考课对象,南梁的考课覆盖面在缩小,尤其是需要接受考课的中央官职在减少,这恰恰反映了北朝皇权强大、南朝皇权相对弱小的事实。

魏晋南北朝中央和地方分置相应的考课管理机构。中央设置考功曹,为文武长官考课的管理机构。考功郎隶属及其职掌在魏晋迄唐曾出现变化,反映了选举与考课各司其责体制的逐渐形成。中央开府长官和州郡县长官置有功曹,为本府属吏考课的管理机构;西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霸府长官考课本府属吏的管理机构,由西曹掾具体负责;军功曹为各级开府将军考课属将的管理机构。中央考功曹和各级长官所置功曹分别对长官和属吏进行考课。隋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天下百官及其僚属的选署与考课交由吏部考功曹(司)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长官考课和属吏考课管理机构的一体化。

从考课对象的扩大化(中央官、州郡县长官、乡官、属吏、散官、武官等)、考课标准的兼容化(品行、政绩、年劳)、考课管理机构一体化(长官与属吏统归吏部的趋势)和考课运行机制的系统化(密切相关的考课环节)、考课方式的多样化(上计制度、巡行制度、九品中正制等)来看,在门阀士族居于重要地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国家力量与皇权政治的考课制度不仅存在,而且有较大发展,形成了与门阀制度相适应的考课体制。门阀制度对考课制度的制约及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考课制度的重要特征。魏晋南北朝官员的考课结果由国家、门阀士族与民众舆论三个方面(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所决定,三者的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官员考课体系。

作者简介

王东洋,1977年7月生,河南鹿邑人,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他在《史学集刊》《扬州大学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媒体评论

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课制度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一部自成体系、涵盖面广、多所发明的学术论著。作者视野开阔,论证周密,通过纵向考察和横向审视,对该时期考课制度的具体内涵、发展演变、运行机制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辨析和富有新意的阐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张旭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课制度,前贤们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对该时期的考课制度作系统且动态性的研究,尚未见到。该书选题明确,角度新颖,视野广阔,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并用史料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专著。——章义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