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格子门

格子门

格子门,也称为格扇,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在殿阁,民居房屋安装的戴格眼供采光的木门。格子门源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王国等东亚地区的传统建筑也受中国文化影响而有格子门。宋李诫《营造法式》和元代薛景石梓人遗制》中都称为格子门,清代称为格扇。

一般房屋每间安装四扇高六尺至一丈二尺的格子门,狭窄的稍间安装两扇格子门就够了;如在檐额或梁柎下,则安装六扇双腰串格子门。

简介

格子门横拉式和推拉式两种,中国的格子门在宋代或之前的多为横拉格子门,后来推拉式格子门普及。日本称格子门为格子户,近古较为流行横拉式格子门,称为障子,但亦有推拉式格子门。朝鲜传统建筑外门多用推拉式格子门,室内房门亦有横拉式。

类型

格子门分三个部分。中间一横条在宋代称为腰串(清代称为索腰,日语称为中栈)、腰串之上留格眼,腰串下安装障水板(日语作腰板)。除腰串外,格眼约占门高的三分之二,障水板占三分之一。明代的格子门,为了增加亮光,格眼与障水板的比例增加到七比三或八比二。日本、朝鲜、琉球式格子门有部份没有障水板,只有腰串,腰串上下皆为格眼;也有些亦有些整扇门都是格眼,没有腰串和障水板。亦有些只有障水板、格眼,没有腰串。日本称有障水板、腰串的推拉式格子门为栈唐户,有障水板的横拉式格子门则称为腰付障子。

有些格子门的格眼没有任何覆盖物,古代的格子门有些会糊上纸或牡蛎科壳片,可遮光和挡风。近现代有些格子门的格眼以玻璃覆盖,也有些以化学纤维代替纸张作为覆盖。

中国格子门样式

中国格子门的样式丰富多样,从宋代到清代,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格子门的多种样式,如四斜文、挑白球文、通混出双线方格眼等,这些样式按照格眼和桯(木条)的式样进行分类。明代计成园冶》中提到了柳条式格眼和其他变化式样,如柳条变人字式、人字变六方式等。清代的格子门样式则在故宫太和殿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方可以找到。中国民居中的格子门同样具有多样性,如苏州沧浪亭、西塘鸿宾楼、平遥古城等地的格子门都有其独特的雕花和设计。

日本格子门样式

日本的格子门样式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日本的横拉式格子门称为障子,而推拉式格子门则有栈唐户和腰付障子等称呼。日本的格子门在石谷家住宅、横滨三溪园内东庆寺、京都慈照寺等地都有展示。

朝鲜格子门样式

朝鲜的格子门样式同样多样,昌庆宫通明殿、昌庆宫崇文堂、昌德宫中和殿等地方的格子门展现了朝鲜传统建筑的特色。朝鲜王朝末期两班宅第内的横拉式格子门也是其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越南格子门样式

越南的格子门样式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顺化世庙和顺化皇城太平楼的格子门是越南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