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副流感病毒
人类副流感病毒(HPIVs)是一组单链核糖核酸副粘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125~250纳米,是有包膜的RNA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是少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重要病因;其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人类副流感病毒分为四型,包括1型两种株别,分别是血细胞吸附第2型病毒(HA2)和仙台病毒(HVJ);2型是哮喘病毒(CA);3型是血球吸附第1型病毒(HA2);4型分别为A和B两种株别。
人类副流感病毒在幼龄儿童主要引起下呼吸道疾病,起病一般较急,出现鼻寒、流涕、咽喉痛,经过不同的过程后,发生痉性咳嗽,声音嘶等;在成人主要是上呼吸道疾病,常为鼻炎、慢性咽炎及周身不话;老年人可引起肺炎。
临床表现
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IV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构造
人类副流感病毒是单链的核糖核酸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红血球凝聚素—神经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从血清学上人类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两个亚型。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大小在150纳米~300纳米之间),形态各异。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病毒形成
流行病学特征与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或接触了污染物而传播的。但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后就会发生感染,或通过吸入由于喷嚏和咳嗽产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而感染。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在这种悬浮状态下存活一个小时以上。人类副流感病毒无处不在,绝大部分人在儿童时代已受感染。血清学监测表示,5岁及以上儿童有90%~100%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体,有大约75%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
诊断方法
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诊断:
1、通过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在细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检测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荧光试验、PCR、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等方法。
2、通过检测适当时间收集的两份血清标本中IgG特异抗体的显著升高或检测单一血清标本中特异抗体IgM。
预防措施
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但科研工作者们正在研制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婴儿从母体那里被动获得的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在婴儿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必须严密注意减少和阻止疾病传播的各种控制措施。经常洗手以及不与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隔离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虽然还能力参加托幼机构学校活动的孩子,对减少人类副流感病毒的传播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病毒的传播通常都在疾病的早期。在医院里,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来防止人类副流感病毒的传播,如经常性的洗手,穿戴有防护性的工作衣和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的方法。
参考资料
副流感病毒5型是什么? .39健康网.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