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chronic pharyngitis)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而局限性炎症则多为咽淋巴组织的炎症。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往往给人们不易治愈的印象。
慢性咽炎根据病理学表现不同,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慢性变应性咽炎、慢性反流性咽炎五类。慢性咽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另外各种口腔炎症及呼吸道慢性炎症、烟酒刺激、不良环境及贫血、消化不良等全身因素均可引发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有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等。
慢性咽炎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和局部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并需要与可能伴有咽部不适症状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局部治疗,如含漱液、各种含片以及中成药。另外,对于有原发病的患者还应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中国,慢性咽炎的发病率极高,据统计,在中国城镇居民中发病率占咽喉部疾病的10%~20%,且目前该趋势仍处于不断上升之中。
病因
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导致慢性咽炎。此为主要原因。
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刺激
如鼻腔、鼻窦的炎症、鼻咽部炎症及鼻中隔偏曲等,可因其炎性分泌物经后鼻孔至咽后壁刺激黏膜;亦可因其使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引起黏膜过度干燥而导致慢性咽炎。另外,慢性扁桃体炎可直接蔓延至咽后壁,引起慢性咽炎。
环境刺激物
烟酒过度、粉尘、有害气体等的刺激及喜食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引起慢性咽炎。
职业及体质因素
如教师与歌唱者等职业影响,及体质因素亦可引起本病。
全身因素
如贫血,消化不良,心脏病(因血循环障碍引起咽部淤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肝、肾疾病等,也可引发此病(特别是慢性肥厚性咽炎)。另外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臭鼻杆菌及类白喉杆菌的感染、维生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均与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有关。
过敏因素
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屋尘螨、动物皮毛、真菌孢子等,药物、工作环境中的化学刺激物及食物过敏原等都可引起变应性咽炎。
病理及分型
不同分型的慢性咽炎病理生理学表现不同。
慢性单纯性咽炎
较多见。病变主要在黏膜层,表现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其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也可见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黏液腺可肥大,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
慢性肥厚性咽炎
慢性肥厚性咽炎又称慢性颗粒性咽炎及咽侧炎。较多见。此型咽炎常累及咽侧索淋巴组织,使其增生肥厚,呈条索状。咽部黏膜充血增厚,黏膜及黏膜下有较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在黏液腺周围的淋巴组织增生突起,在咽后壁上表现为多个颗粒状隆起,呈慢性充血状,有时甚至融合成一片。黏液腺内的炎性渗出物被封闭其中,在淋巴颗粒隆起的顶部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渗出物。
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
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常由萎缩性鼻炎蔓延而来。病因不明,较少见。初起为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继因黏膜下层慢性炎症,逐渐发生机化与收缩,压迫腺体与血管,使腺体分泌减少和营养障碍,致使黏膜及黏膜下层逐渐萎缩变薄。咽后壁上可有干痂皮附着或有臭味。
慢性变应性咽炎
慢性变应性咽炎又称慢性过敏性咽炎。为发生于咽部黏膜的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多伴发于全身变应性疾病或变应性鼻炎,亦可单独发病,其症状常有季节性生变化。变应原刺激咽部黏膜,使合成IgM的浆细胞转化成合成 IgE的浆细胞,IgE又附着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称介质细胞)表面,此时咽部黏膜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接触机体后,此变应原与介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可引起起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引起过敏皮反应。而食物性过敏原主要通过补体C3、C4途径引起过敏反应。
慢性反流性咽炎
慢性反流性咽炎。推测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时,胃酸直接损伤咽部黏膜引起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多表现为咽部不适、异物感、咽干燥感及灼热感,偶有咽喉痛。可见咽后壁充血、淋巴滤泡增生,较多黏膜红斑。可合并有声带小结、息肉及接触性溃疡等。
临床表现
慢性咽炎全身症状均不明显,而以局部症状为主。各型慢性咽炎症状大致相似,且多种多样。
主要症状
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等。
其他症状
刺激性咳嗽、伴恶心:由于咽后壁常有较黏稠的分泌物刺激,常在晨起时出现较频繁的。咳嗽时常无分泌物咳出(干咳),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长期咳嗽,可使炎症加重。
吞咽疼痛感:咽侧索肿胀的患者常伴吞咽疼痛感。
黏膜出血:有时会出现黏膜出血的情况,咳出或吐出的分泌物血染,常使患者惊恐,并以此就诊。
上述症状常在用嗓过度、气候突变或吸入干热或寒冷空气时加重,尤以萎缩性咽炎及干燥性咽炎为甚。
并发症
慢性咽炎可向上蔓延波及咽鼓管,出现耳鸣或听力减退症状;向下累及喉部可出现声嘶。
检查诊断
慢性咽炎常通过病史及检查进行诊断,但许多全身性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早期可能仅有与慢性咽炎相似的症状。故当主诉症状和检查所见不相吻合时或有其他疑点时,不应勉强诊断为慢性咽炎,而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鼻、咽、喉、气管、食管、颈部甚至全身的隐匿性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以免漏诊。
局部检查
各型咽炎患者咽部均较敏感,张口压舌易作呕。以慢性单纯性和慢性肥厚性咽炎为甚。
慢性单纯性咽炎
黏膜呈斑点状或片状慢性充血,可呈水肿样肿胀,有时见小静脉曲张。咽后壁常有少许黏稠分泌物附着。软腭和两腭弓也常慢性充血,悬雍垂可增粗,呈蚯蚓状下垂,有时与舌根接触。鼻咽顶部常有黏液与干痂附着。
慢性肥厚性咽炎
黏膜亦慢性充血,且有增厚。与单纯性咽炎的区别在于咽后壁上有较多颗粒状隆起的淋巴滤泡,可散在分布或融合成一大块,慢性充血,色如新鲜牛肉。咽侧索也可增生变粗,在咽侧(腭咽弓后)呈纵形条索状隆起。扁桃体切除术后,咽侧索增生往往更明显。
慢性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
为一种疾病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间无明显界限。表现为咽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且发亮,如涂漆状。咽后壁上颈椎椎体的轮廓显现较清楚,有时易被误认为是咽后壁脓肿或包块。咽后壁黏膜上常有黏稠黏液或有臭味的黄褐色痂皮。腭弓变薄,悬雍垂变短窄。
慢性变应性咽炎
咽部黏膜苍白,呈水肿状,亦可为淡红色,咽部较多水样分泌物。有时可见悬雍垂水肿及舌体肿胀。
通过对总 IgE 及血清特异性 IgE 水平进行测定,可判断机体是否处于过敏状态并找到过敏原,有助于对慢性变应性咽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患者在出现吞咽困难之前,常仅有咽部不适或胸骨后压迫感。较易与慢性咽炎混淆。对中年以上的患者,若以往无明显咽炎病史,在出现咽部不适时,应作详细检查,可通过食管X线剂造影、食管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进行鉴别。
肺结核
部分肺结核患者可能伴发咽结核,有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等表现与慢性咽炎相似。但肺结核患者也有午后潮热、咯血、乏力、消瘦等症状,通过痰液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胸部X线等检查可进行鉴别。
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有反复发生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病史,其咽部变化为淋巴组织明显减少或消失。
咽部肿瘤
如舌根部及扁桃体肿瘤等,多有与咽炎相似的症状,或因继发感染而与咽炎并存。通过颈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检查,细胞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
茎突综合征、舌骨综合征或咽异感症
茎突综合征、舌骨综合征或咽异感症等均可因有相同的咽部症状而不易区别。可通过茎突及舌骨X线拍片和颈椎X线拍片、CT扫描或触诊等与咽炎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坚持户外活动,戒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粉尘及有害气体,纠正便秘和消化不良,积极治疗鼻炎、气管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局部治疗
慢性单纯性咽炎
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喃西林溶液、2%硼酸液含漱,以保持口腔、口咽的清洁。或含服喉片:有碘喉片、薄荷喉片、泰乐奇含片、西瓜霜含片、健民咽喉片、达芬拉露喷雾剂及金嗓利咽丸、金嗓清音丸、六神丸等。
可用复方碘甘油、5%硝酸银溶液或10%弱蛋白银溶液涂抹咽部,有收敛及消炎作用。
对咽异物感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普鲁卡因穴位(廉泉、人迎)封闭,可使症状减轻。超声雾化也有助于减轻症状。一般不应用抗生素治疗。
慢性肥厚性咽炎
除可用上述方法处理外,还需对咽后壁隆起的淋巴滤泡进行治疗。有化学药物或电凝固法、冷冻或激光治疗法等。化学药物多选用20%硝酸银溶液或铬酸,烧灼肥大的淋巴滤泡。电凝固法因副作用较多,目前已很少采用。现在较常采用激光烧灼咽后壁淋巴滤泡,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无出血,疗效好的优点。应用射频治疗仪治疗增生的淋巴滤泡,效果亦佳。
超声雾化疗法、局部紫外线照射及透热疗法,对肥厚性咽炎也有辅助作用。
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
一般处理同上,但不可施行烧灼法。可内服小量碘剂(碘化钾0.1~0.2g,每日2~3次,多饮水),可促进分泌增加,改善干燥症状。超声雾化治疗亦能减轻干燥症状。服用维生素a 、B2、C、E,可促进黏膜上皮生长。应注意萎缩性鼻炎的处理。
对干燥性咽炎患者,考虑行扁桃体摘除术时应慎重,以免术后病情加重。
慢性变应性咽炎
避免接触各种过敏原,应用抗组胺药及肥大细胞稳定剂等,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等。
原发病治疗
积极治疗鼻炎、气管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预防
饮食方面
环境与活动
预后
慢性咽炎一般病程较长,治疗缓慢,容易反复发作,较难彻底治愈。
历史
战国时的《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喉痹""隘痛"等病名及方药。之后《黄帝内经》多次提到“喉痹”一词,如:“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把喉痹的症状描述为“喉中介介如梗状”。汉代张仲景认为喉痹即咽喉痛,《伤寒论》有云:"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宋元医家总结前人经验,著作中首次记载了“急喉痹”“风热喉痹”的病名。到了明清时代,喉科崛起,喉痹已作为一门独立疾病存在,如《医林绳墨》中从位置上将喉痹与他病加以区分:"近于上者,谓之……,近于下者,谓之喉痹",《喉科心法》则从形态上区分:"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随着对喉痹认识的深入,根据该病的部位、形态、病因、病机、发病缓急又细分为:急、慢、风热、风寒、阴虚、阳虚体质喉痹等不同病名。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喉痹的概念和范围日趋精准,1980年《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将喉痹分为风热和虚火喉痹两种类型,分别对应西医的急、慢性咽炎。
流行病学
本病极为常见,多见于成年人。
在中国,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抗生素的滥用等国情,慢性咽炎的发病率极高,根据统计,在中国城镇居民中发病率占咽喉部疾病的10%~20%,且目前该趋势仍处于不断上升之中。耳鼻喉科门诊日常就诊患者中慢性咽炎患者的比例接近1/3;对769位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系统职工慢性咽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总患病率为40.3%;史先蕊对120例健康体检的远洋船员调查分析发现,远洋船员慢性咽炎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中18~27岁年龄组中慢性咽炎的发病率高达80%。以上数据说明在我国慢性咽炎一直以来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表现出病程长、治疗过程中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病症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
病因研究进展
根据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分类可分为4个来源。
口源性,目前大多数慢性咽炎患者的原发疾病部位在口咽部,病变部位比较局限,咽干、咽痒或咽异物感等症状明显。其常见的病因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扁桃体炎、牙周炎等咽喉、口腔部位炎症的影响,长期烟酒过度、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过食辛辣食物及长期不正确用嗓等。
鼻源性,鼻腔鼻窦的炎症、鼻后滴漏综合征、鼻息肉、鼻内肿物、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疾病的炎性分泌物从鼻后孔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部黏膜可引起慢性咽炎,可将此类由鼻部疾病导致的慢性咽炎称为鼻源性咽炎。
胃源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咽喉炎性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等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均可引起咽部异物感等咽部不适的症状。
颈源性,颈源性慢性咽炎主要由甲状腺疾病和颈椎病导致。其中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腺瘤及囊肿为主,其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恶性肿瘤亦能引起咽部不适。
治疗研究进展
西医治疗多以对症为主,包括微波、射频、激光等物理疗法,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疗法。
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均广泛应用于慢性咽炎的临床治疗。
局部外治法主要包括局部烙法、局部放血法、局部中药雾化吸入、局部含漱法等。
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刺、灸法、耳穴压豆、刺血疗法、推拿、中药熏蒸、灼烙法等。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 WHO..ICD-10 Version:2019.2023-12-02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ICD-11编码工具.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