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老
侗族多声歌,侗语称为"嘎老"(al laox)或"嘎玛"(al mags),意为"火",同时也带有汉语"老"的意思。这种多声部合唱歌曲被称为"侗族大歌"。
形成与发展
侗族大歌产生于侗族人民生活的土地上,这里山水环绕,环境宜人。侗族人民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侗族大歌。据传,侗族大歌最初是由劳动者模仿大自然中的鸟鸣虫叫声而发展起来的。
种类
侗族大歌因地域划分和演唱场合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类型。在侗族地区的"六洞"、"九洞"、"十洞"等地,大歌尤为盛行。根据演唱地点、表演形式和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大歌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歌曲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歌队组成
侗族大歌的演唱团体遍布各个村寨,成员通常按照年龄分成不同的组别,包括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和老年歌队。歌队的核心人物是歌师,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歌手,还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社区的精神领袖。
表演场所
侗族大歌的表演场所通常是村寨的鼓楼,这也是村民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地。在"为也"活动中,鼓楼对歌是最受欢迎的部分,村民们以此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合唱,以其复杂的复调和和谐的音程关系著称。
参考资料
非遗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澎湃新闻.2024-11-01
侗族大歌|没有文字,以歌传情的浪漫民族,这里藏着中国版最古老的“阿卡贝拉”.搜狐网.2024-11-01
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