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导弹
地空导弹(surface-to-air missile),是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乃至太空目标的导弹,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空导弹过去主要是防御航空兵器,用于对付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直升机等,后向空天防御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一代地空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研制的,代表性型号包括美国的“波马克”“奈基”Ⅰ和Ⅱ型导弹,以及苏联的萨姆-1和萨姆-2导弹。后地空导弹的研发历经四代变革。中国的导弹研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59年10月7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二营用苏制萨姆地空导弹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D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近十个国家已能够研制和生产不同类型的地空导弹。地空导弹主要分为壳体和空气动力学面两部分。根据射程高度地空导弹可分为高空、中空和低空地空导弹。与高射炮相比,地空导弹射程远、射高大,单发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地空导弹反应快、威力猛,可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多道防空火力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多年间,地空导弹已经被装备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超过70种、100多种型号的在役导弹。同时,有超过10个国家具备了研制和生产这类武器的能力。地空导弹的代表型号有美国“MIM-104防空导弹”、苏联S-75地空导弹、中国红旗-2等。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致力于对抗盟国飞机的袭击,研发了一系列防空武器,如“热风”“飓风”和“暴风”等火箭系统。随后,他们相继研制了“布”、“龙胆”、“凤蝶总科”以及“莱茵之女”等地空导弹。然而,这些导弹未能进行批量生产和装备使用,因为战争很快就结束了。战后,美国和苏联像地地战术导弹和战略弹道导弹一样,竞相争夺地空导弹的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并争取了部分地空导弹专家,为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里,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由美国和苏联垄断,它们的技术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地空导弹的最高水平。自6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十个国家已能够研制和生产不同类型的地空导弹。
第一代地空导弹
第一代地空导弹是在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研制的,主要由美国和苏联进行开发。借鉴德国的技术基础,两国进行了研究、模仿和测试一系列导弹,并开始自行设计制造第一代地空导弹。针对应对战略轰炸机、战略侦察机等高空高速目标,美国和苏联着重发展了中高空、中远程的导弹。代表性型号包括美国的“波马克”“奈基”Ⅰ和Ⅱ型导弹,以及苏联的萨姆-1和萨姆-2导弹。
第二代地空导弹
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研发时间跨越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面对中高空、中远程导弹的威胁,作战飞机开始采用低空、超低空的突防战术。相应地,新一代地空导弹应运而生,能够攻击中低空、中远程和低空、近程目标。其中代表性的型号包括美国的“霍克”“小树”“红眼”以及苏联的萨姆-3、萨姆-6、萨姆-7等。
除此之外,中高空、中远程的地空导弹也有所发展。苏联成功研制了萨姆-4和萨姆-5两型导弹,其中萨姆-5的射程达到了250千米,并被广泛装备于华沙条约组织和中东各国。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特点在于具备机动发射能力、反应速度较快、导弹自动化程度较高,制导体制多样化,基本实现了对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全方位火力覆盖。
第三代地空导弹研制
第三代地空导弹的研制时间跨越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由于防空武器初步形成全空域防御态势,空袭武器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为主。在这一代地空导弹中,除了苏联的萨姆-11中程导弹外,其余都是低空、近程的地空导弹。此时,更多的国家开始着手研发地空导弹,同时单兵防空导弹也迅速发展。
第三代地空导弹的代表型号包括美国的“毒刺”,苏联的萨姆-8和萨姆-9,英国的“山猫”“轻剑”“吹管”,法国的“响尾蛇”,法德合作的“罗兰特”,以及瑞典的RBS-70等。
第四代地空导弹
第四代地空导弹的出现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战机大规模采用了隐形技术,速度达到了约2马赫,机动性和低空突防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战术弹道导弹的特点是目标小、速度快,构成了新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防空反弹道导弹,第四代地空导弹不仅注重低空防御,更着重全面发展。代表性型号包括美国的“毒刺”系列、“爱国者”系列、“改霍克”等;俄罗斯的“针”系列、以弹炮结合为特点的萨姆-19和萨姆-22、自行式地空导弹系统的萨姆-15和萨姆-11,以及战略级地空导弹系统S-300、S-350、S-400防空导弹、S-500等;法国的“西北风”系列;英国的“星光”;以色列的“箭-2”;日本的91式“凯科”;意大利的“防空卫士”等。这一代地空导弹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和先进微电子技术,能够同时跟踪和攻击多个目标,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发展
中国的导弹研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58年中国引进了5套S-75地空导弹和62枚导弹。1958年12月26日,大兴区,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二营宣告成立,代号“543”部队。最初,苏联同意协助中国的导弹计划,派专家来华指导并帮助培训技术人员。然而,1959年6月,苏联拒绝提供技术资料,给中国的导弹事业带来挫折。1959年10月7日,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二营用苏制萨姆地空导弹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D高空侦察机一架,这一战例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1960年7月至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区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上海航天基地承担了地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于1961年8月成立了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从中抽调了1000多名精英,划分出几家厂作为科研生产单位。工业基础薄弱,局党委制定了“三个为主”的方针:以基地建设为主、组织队伍为主、生产技术设备为主。
1960年11月5日,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弹道导弹在大西北靶场成功发射,验证了党中央“先仿后创”的正确决策。当时中国仿制了苏联的“斯-75型”地空导弹,命名为“红旗一号”。上海机电二局下属单位原主要从事民用产品制造,技术和设备不足。要将这些厂转型为导弹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改造,但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
上海市的导弹事业在困难中起步。总装厂选址在郊区,地势隐蔽,仅一座小桥通行,保密性极高。1964年3月31日,总装厂攻克了导弹的关键部件——油箱的制造难题。1964年12月20日,总装厂提前11天完成了首批导弹产品,符合上级要求。1965年11月,在大西北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进行了地空导弹试验,取得了成功。这是上海机电二局成立后取得的首个重要科研成果。1965年中国开始研制红旗2,到1967年6月定型。自主研制的红旗-2不仅继承了红旗-1射程远、拦截空域大、杀伤威力强的优点,而且大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综合性能得到很大提升。
2012年11月,中国首次公开DK-10型地对空导弹,它是在国产SD-10的基础上发展的一型地对空导弹。表明中国已经开始研制新一代紧凑型中近程地空导弹,实现了中国垂直发射系统一箱装4弹的目标。2016年8月28日,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在“英雄营”宣布:“英雄营”装备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地空导弹后,已经形成作战能力。空军地面防空兵形成了远中近程、高中低空相结合的作战体系。
基本原理
典型的地空导弹武器包括六大系统,涵盖了导弹本身以及地面目标的搜索、跟踪制导、火力指控、导弹发射以及支援保障系统。在实际作战中,这些系统各自扮演重要角色:目标搜索系统负责搜索和了解战区空中情况,跟踪制导系统则精确追踪目标。接着,火力指控系统进行威胁评估和拦截决策,导弹发射系统在合适的时机发射导弹。而跟踪制导系统则精准测量目标和导弹位置,并与导弹弹上制导控制系统协同工作,掌控导弹飞向目标并击毁它。
导引规律
导引方法是使导弹接近目标的预设规则。导弹按照预设条件飞行的轨迹称为运动学弹道。然而,在飞行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会影响导弹,使其偏离预期的弹道。这种偏离由导引方法所设定的条件破坏,导致导弹偏离运动学弹道。这种偏差可用失调参数Δ(t)来表示。Δ(t)的形成取决于所采用的引导方法,可以是导弹偏离目标瞄准线的角度或长度距离等。
失调参数Δ(t)通过地面或导弹上的设备进行测量,并形成与Δ(t)成比例的失调电压,u(t)=KΔ×Δ(t)其中,KΔ是比例系数,而u(t)是控制导弹指令的初始依据。
在控制指令的作用下,导弹通过自动驾驶仪沿着预定弹道运动。实际上,导弹无法完全按照运动学弹道运行,而是按照动力学弹道。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制导误差,即两弹道相应点之间的线性距离。
在战术武器领域,特别是地空导弹方面,精确制导技术是指利用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作为基础,采用目标探测、智能识别、精准定位和鲁棒跟踪等方法,实现武器精准命中目标的技术。典型的精确制导技术包括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微波制导和毫米波制导等方式。此外,还包括利用新型敏感探测、高性能计算和先进鲁棒控制技术,使各类传统制导技术如惯性制导技术、星光制导技术和复合制导技术等能够大幅提升武器系统的打击精度。
射击规律
单方射击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目标进行动力打击而不受到对方还击的战斗行动。在研究地空导弹进行射击时,例如对于直线飞行、无干扰、无对地攻击、无机动规避的空中目标,可被视为单方射击情况。地空导弹在单方射击中的效能指标包括单发杀伤概率和脱靶量等;而战术弹道导弹在单方射击中的效能指标则包括率偏差(CEP)和威力等。在目标被发现的情况下,航空武器系统对目标的射击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武器系统性能、目标特性、射击条件、射击方法和火力运用方法等。
跟踪方法
近短程面空导弹武器通常搭配一台多普勒脉冲搜索警戒雷达用于探测低空至超低空目标,比如法国的“响尾蛇”(Crotale)和法国与德国联合制造的“罗兰特”(Roland)地空导弹系统。而中远程面空导弹武器则一般配备两台搜索警戒雷达,一台用于侦测低空至超低空目标的多普勒脉冲或连续波搜索警戒雷达,另一台用于探测中高空目标的动目标显示脉冲雷达,例如美国的“霍克/克改”和俄罗斯的“格龙布”系统。这些搜索警戒雷达的功能包括向跟踪设备和指挥(火力)控制设备发送目标数据或指示要射击的目标。
典型的搜索雷达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天线、天线伺服机构和转角传感器、发射机、接收机、计算机、信息处理器(用于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指示和决策等)、显示器和显控台、通信和接口设备等。连续波雷达通常没有收发开关,而其收发天线分开布置。这些搜索警戒雷达通常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程度,但操作人员拥有最终决定权。他们需要持续关注机器在困难情况下运行的状态,并在必要时通过按钮、开关等表达意图并生效,对机器运行进行决策和修正。人员参与决策的变化速度通常在几分之一秒至秒之间。因此,在时间管理上需要限制决策参与的数量。修正机器运行的操作则随着自动运行程序的变化而随机出现。
为减少操作人员的疲劳,应仅传递对决策最关键的事件和数据,并合理设计显示器和控制台,将一个过程的显示和控制组合在一起。一旦搜索警戒雷达探测并截获目标,应对其进行跟踪。通常有手动(控)跟踪、半自动跟踪、自动跟踪和单目标自动跟踪等四种跟踪方式。
导弹分类
地空导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作战任务可分为国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地空导弹;根据地面机动性可分为机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地空导弹;根据射程可分为远程、中程、近程和短程地空导弹;根据射程高度可分为高空、中空和低空地空导弹。常见分类为射程高度分类。
中高空、中远程导弹
射程超过40公里,射高达到20公里以上的地空导弹被归类为中高空或中远程导弹。在这类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苏联的SM-5导弹,达到250公里;而射高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2导弹,高达34公里。单发命中率最高的导弹是美国的“MIM-104防空导弹”,超过90%;而弹长最长的是前苏联的SA-5导弹,长度达16.5米。发射重量最大的导弹同样是前苏联的SA-5导弹,重达10000公斤。飞行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的SA-12,马赫数为3.9(而美国的“爱国者”导弹为3.9)。至于战斗部最重的导弹是美国的“奈基”I导弹,重达545公斤。
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
射程在15至40公里,射高在6至20公里的导弹被归类为中低空或中近程地空导弹。在这类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美国的“改霍克”,达到40公里;而射高最大的同样是“改霍克”导弹,高达18公里。弹体最长的导弹是苏联的前苏联sa-3导弹,长度达到5.95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达到925公斤。飞行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的SA-11,达到马赫为29;而战斗部最重的是前苏联的SA-3,重达84公斤。
低空、近程地空导弹
射程在15公里以下,射高在6公里以下的导弹被归类为低空、近程地空导弹。在这类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瑞士的“天空卫士-麻雀”,达到366公里;而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卫士-麻雀”,重达204公斤。飞行速度最快的是意大利的“”,达到马赫数25;而战斗部最重的是苏联的SA-8,重达50公斤。
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
射程在5公里以下,射高在3公里以下的地空导弹被称为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在这类导弹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国的“毒刺”(又称“针刺”)和瑞典的RBS-70,射程均为5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均为5公里。弹体最长的是“毒刺”,发射重量最大的是瑞典的RBS-70,达到15公斤;而飞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国的“红眼”和“毒刺”,马赫均为2。至于战斗部最重的则是英国的“吹管”,重达2.2公斤。
基本设计
地空导弹主要分为壳体和空气动力学面两部分。壳体内装有多种设备,包括战斗部、弹上制导系统和气源设备等。而空气动力面则安装在弹体外壳上,主要用于产生控制导弹稳定飞行所需的力和力矩。
导弹系统
世界顶级的地空导弹系统都采用先进的总体设计技术。这些导弹通常采用通用化、模块化设计,基于成熟的气动外形,通过增加推力实现快速迭代和弹种发展。其发展方向着眼于拦截更高、更远的目标,通过对气动外形和动力系统的不断优化,提升导弹的末端速度和平均速度,从而降低制导系统的设计压力,扩展地空导弹的作战范围。美国的“爱国者”系列通过弹上设备的升级来提升作战能力,并具备防空反导一体化功能。
气象布局
导弹的气动布局主要包括弹体外形设计和翼面布置。先进地空导弹在气动布局方面各有特色。俄罗斯的S-300、S-400防空导弹、S-500等地空导弹采用了无翼尾舵式气动布局,实现了较高的升阻比和优异的高速飞行性能,并利用大攻角飞行技术提升了导弹的过载能力。而以色列的“箭-2”导弹则在弹体上安装了4片可动翼片,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技术,增强了对低高度目标的机动拦截能力。
制导头
现代空袭兵器日益提升隐身性能,高性能、高精度的探测技术成为应对隐身目标威胁的基石。隐身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通常介于0.01至0.1平方米之间。为实现远距离高精度探测,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采用大功率相控阵导引头技术。弹载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通过提升功率来增加对目标的探测范围。同时,相控阵导引头通过与引信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爱国者”系列的每次升级几乎都伴随着导引头精度和探测性能的提升。
战斗部
地空导弹的关键任务之一是有效摧毁隐形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目标。传统的地空导弹通常采用爆破式或破片战斗部,然而其毁伤效率较低。近年来,高效能毁伤战斗部和技术日益崭露头角,例如多点定向破片战斗部、含能自适应起爆战斗部、多模复合战斗部以及动能毁伤技术等。这些技术使得地空导弹的战斗部更为智能化,毁伤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推进段
第四代地空导弹通常采用直接力技术来提升导弹的响应速度,然而这种技术带来的高温高压喷流与高速来流相互作用,会产生复杂的流场效应,导致额外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影响对导弹的高精度制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力与气动力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技术被引入,有效提升了导弹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稳定性,使得导弹能够更快速地机动,并显著提高了命中率。
经典型号
SA-7“格雷尔”防空导弹
SA-7“格雷尔”由苏联制造,是一种便携式低空近程对空导弹。其特点在于采用目视机械瞄准和红外制导技术,这使其具备了较高的命中率、快速反应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特性。通常,它们会联装在装甲车上使用,同时也可供单兵站立或跪姿发射。
苏联S-75地空导弹
S-75地空导弹,作为苏联首款实用化防空导弹系统,是由拉沃契金设计局和“金刚石”中央设计局合作研制的。最初设计用于对抗携带核弹的美英战略轰炸机对苏联主要城市的核打击。研制历时4年多,从1953年11月开始直到1957年12月通过技术验收。若非之前S-25防空导弹系统提供了大量经验教训,S-75地空导弹的研制时间可能更长。无论从背景、初衷、研发时间还是研发团队来看,S-75地空导弹当时都代表了高技术含量的顶尖武器。它在之后的战绩也验证了其卓越性能与威力。自从1958年开始装备国土防空军后,1960年5月苏联红军便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地区用S-75击落了一架U-2高空侦察机。中国的红旗-1则是S-75地空导弹的仿制产品。
“霍克”地空导弹
“霍克”是一款由美国研发的全天候、超音速、中低空地空导弹。它能够拦截飞机、飞行导弹和战术地地导弹,在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中广泛应用。全球约有20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这种导弹,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目前,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火力强大的导弹之一。
“爱国者”地空导弹
“爱国者”是美国研制的全天候地空导弹,具备多种执行任务的能力。它能有效对抗现代高性能飞机,在电子干扰环境下摧毁近程导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等。该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为6倍音速,射程达到80千米。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它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旗-2地空导弹
中国研制的首款地空导弹,红旗-2及其改进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防空导弹由仿制向自主研发迈出了重要一步。红旗-2在加大前翼面积、增加射高与射程方面做了改进,还加装了“28号反干扰电路”。作为一种液体燃料驱动的导弹,其最大射程达35公里,射高为27公里,但发射准备时间较长。作为中国空军主力防空武器,红旗-2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不断改进,推出了红旗-2B(载车为坦克底盘)和红旗-2J(使用卡车做载车),以及红旗-2F、红旗-2P和红旗-2乙等型号。红旗-2甲和红旗-2乙分别参加了1984年和1999年的阅兵式。
红旗9号地空导弹
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旗9号是一种先进的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被认为是中国空军21世纪初的“拳头”装备。它具备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应对集群空袭武器的能力,主要用于要地防空,并兼顾野战防空任务。
DK-10地空导弹
中国研制的地空导弹DK-10在地对空导弹性能要求基础上进行了全新改进。新型导弹采用直径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更大推力和更好机动性,以确保导弹具备足够射程和机动性。相对于传统导弹采用的最佳弹道概念,DK-10采用了次佳弹道,通过爬升至高空后俯冲攻击目标,以最节省能量的方式达到射程。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质量,提升了机动性,同时还有效解决了能源消耗问题。DK-10导弹的另一显著改进是采用边条翼取代原有的三角翼飞机。边条翼在气动设计上优势明显,它的优点之一在于紧凑的翼展,使得改进后的导弹体积更小巧。这种设计使得一个发射箱可以装载多枚导弹,类似ESSM系统实现一个发射箱配备4枚导弹的模式。考虑到舰载需求,边条翼设计使得导弹直径与通用垂直发射系统规范相符,有望满足用户对舰载导弹装备的要求,提高装载效率。
“天弓”-2地空导弹
韩国研制的“天弓”-2地空导弹系统显著采用俄式设计风格。该系统主要包括拦截弹及其8联装垂直发射装置、多功能雷达和火控系统。核心部件是一部X波段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卓越的抗干扰能力,能快速搜索并精准跟踪弹道导弹,并对小型目标具备出色的侦测和跟踪性能。“天弓”-2地空导弹长4.6米,略有与9M96E拦截弹的外形不同,取消了弹体前部小鸭翼,依靠尾舵和向量推进技术来实现高机动性。该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射程约40千米,最高速度4.5马赫,射程覆盖从1.5万米到2万米不等,搭载定向破片战斗部用于打击来袭导弹和飞机。“天弓”-2地空导弹系统的指挥系统集成在一个机动方舱中,通过数据链与驻韩美军共享战术数据信息。方舱内设有两个指挥席和六块综合显示屏,用于显示雷达搜索、导弹拦截等情况。该系统于2012年开始研发,2017年进入最后测试阶段,2018年开始量产,并于2020年年底开始交付韩国军队使用。
发展现状
地空导弹的主要目标是摧毁隐形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潜在威胁。传统的地空导弹常采用爆破式或破片战斗部,但这些方式的毁伤效果有限。截止2022年,采用多点定向破片战斗部、含能自适应起爆战斗部、多模复合战斗部以及动能毁伤技术等新技术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技术提高了地空导弹战斗部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摧毁目标。
截止2009年,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正在致力于新一代防空导弹的研发,并积极加快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开发和部署。它们的主要特点在于“三军通用化、发展系列化、防空(反弹道导弹)防天一体化”,更加注重实现“一型多弹”——即一个武器平台能够兼容发射多种导弹,以及“一弹多用”,实现地空、舰空甚至空空通用。这种趋势还着眼于“一弹多头”,让一种导弹能够适配多种导引头,以及“一弹多能”,让一种导弹适应多种战斗部,满足不同作战需求。同时,他们高度重视地空导弹系统的防护装备建设。
截至2009年,中国空军的地空导弹装备从最初的仿制第一代发展到自主研制成功第二、第三代,并已开始研发第四代,实现了在防空反弹道导弹方面远、中、近程不同技术体制装备系列化发展。
在2015年9月,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战略打击部队方队备受关注。这支方队包括了中近程导弹、反舰弹道导弹、地对地巡航导弹、中远程导弹和两支核导弹方队。在阅兵中,红旗-9防空导弹、红旗-12中程防空导弹以及红旗6也首次亮相。
在2018年3月的阅兵式上,中国展出了红旗-9B和红旗-22两型地空导弹。这些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全天候、多通道、中远程新一代地空导弹,显著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反弹道导弹能力。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地空导弹方队也在阅兵式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除了大型对空警戒雷达外,主要的防空武器装备包括红旗-9B、红旗-22、红旗-12A、红旗-6A、红旗-17A以及红旗-16B等防空导弹系统。
实战情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多年间,地空导弹已经被装备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超过70种、100多种型号的在役导弹。同时,有超过10个国家具备了研制和生产这类武器的能力。这些导弹在历次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959年10月7日,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使用SA-2导弹成功击落了在北京上空进行侦察飞行的台湾空军侦察机 RB-57D。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SA-2导弹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地空导弹,在1959年投入服役,其射程达到54公里,射高34公里,被认为是当时打击中高空飞机最理想的武器。这一事件之后,地空导弹陆续击落了包括U-2侦察机型侦察机在内的5架飞机。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队出动了数万架次的作战飞机,其中包括B-52轰炸机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行动。越南则装备了近30个营的前苏联制造的“萨姆”第一代地空导弹,旨在对抗美军的飞机。据不完全统计,在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的4年间,美军损失了915架飞机,其中94.8%被SA-2等地空导弹击落。1972年12月18日至30日的地面轰炸行动中,美军遭到了重大打击,32架B-52轰炸机被击落,其中29架被SA-2导弹击落。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采用了低空、近程突防的空袭战术,迫使埃及、叙利亚等国采取了弹炮结合、全空域拦截的战术应对。埃及在苏伊士运河约旦河西岸地区正面90公里、纵深30公里地域配置了62个地空导弹营、200多枚SA-7导弹和300多门高射炮,形成了密集的防空火力网。在18天的战争中,以色列有114架飞机被击落,其中70%是地面防空武器所为。其中,SA-6击落了41架,SA-7和高炮共同击落了3架。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罕见的“一石三鸟”事件:以色列共发射了22枚“霍克”地空导弹,却成功击落了25架飞机。
在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步兵首次在实战中使用了“吹管”便携式地空导弹。这种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射手需要在导弹击中目标之前持续使用瞄准器对目标进行瞄准。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1986年到1987年期间,中阿富汗游击队利用美国提供的1000枚“痛击”(又称“针”“尾”“红眼”)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成功击落了约400到500架飞机和直升机,成为历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役之一。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先后向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巴林发射了80枚“飞毛腿导弹”B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然而,由于“MIM-104防空导弹”地空导弹的出色表现,“飞毛腿”导弹的命运多数是被摧毁。这次战争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地空导弹第一次成功击落战术地地导弹。
1991年1月21日,“飞毛腿”B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从伊拉克发射,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美国的预警卫星迅速警报,并传递数据至MIM-104防空导弹阵地。雷达捕获目标,导弹改变弹道,成功拦截了90%的导弹,历时1分钟。
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地空导弹部队成功击落了美国制造的F-117A隐形飞机,这一事件打破了F-117A被视为不可战胜的神话。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地空导弹已经成为国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防御和威慑武器。
2021年12月,也门胡塞武装在马里卜省用“Fate-1”型地空导弹,击毁了一架F-15战斗机。
发展趋势
弹炮结合
发展弹炮结合的防空武器系统,整合便携式地空导弹、小口径高射炮、搜索雷达和光电火控系统。俄罗斯的“通古斯卡”是早期列装的功能完备的弹炮一体式低空防御系统。未来,这种“弹炮结合体系”将成为抗击各种空袭目标的重要防御系统。
一弹多用
未来的空袭方式可能采用多批次、多方向的饱和攻击,需要地空导弹具备同时对付多个目标的能力。一弹多用可简化装备、减少武器系统成本,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空域作战和抗干扰能力。未来的地空导弹需攻击干扰载机掩护下的目标,甚至能攻击担负空袭掩护任务的干扰载机,同时可攻击不同特性、不同方向的多个目标,完成多种任务。
发展反导
TBM是随时代迅速扩散的远程攻击武器,全球有20多个国家拥有,并估计有1万余枚在服役。与战斗飞机相比,它的雷达截面小、速度快,甚至有些采用子母弹头,提高了拦截难度和杀伤效果。然而,地空导弹能够拦截这类目标,只需发展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复合制导和高速导弹等反TBM系统技术。像以色列的“箭-2”系统监视500公里内的目标,并可同时处理多个和跟踪多枚弹道导弹,甚至在第一次拦截后进行毁伤评估和进行二次拦截。
导弹智能化
地空导弹智能化即导弹拥有某种人工智能,能在空中识别不同型号的战机、分辨敌我,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导弹发射后,能类似人一样分析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并与存储的目标情况比较、识别、判断,自动选择攻击目标及其要害部位。
远程打击
未来的远程地空导弹将能将敌方空袭兵器阻隔千里之外,提高被保卫目标的生存能力。这些导弹甚至能封锁敌方机场和空袭兵器发射点。例如,“悬浮式”地空导弹可采用子母弹形式,通过运载工具投射至敌方机场或发射点周围,自主搜索目标并识别攻击对象,执行攻击任务。
电子摧毁
地面防空部队在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主要被动地进行“以地制空”,只能对进攻目标进行防御,对远距离空袭指挥和电子干扰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导致整体防御处于被动状态,但一旦摧毁敌方的干扰平台,敌方的空袭成功率将大幅降低。因此,发展反辐射地空导弹能够摧毁敌方电子干扰平台,增强防空作战的主动性。
相关评价
地空导弹在未来战场上的作战对象绝不仅限于飞机,“飞机、导弹、卫星”都是它拦截和打击的目标,作战高度也从“一树之高”的超低空扩展到大气层外的近宇宙空间,这是目前任何其它防空武器都无法做到的。——(解放军报评)
截止2001年,地空导弹用于实战的已达30余种型号,击落战机近千架。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铸就能够外御强敌、维护和平的领空“利剑”,已经成为防空的必然选择。——(中国新闻网评)
在保卫国家领空安全、参与夺取制空权的斗争中,其(地空导弹)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放军报评)
参考资料
地空导弹:长缨破空射天狼.人民网.2023-12-06
surface-to-air missile.britannica.2023-12-07
红旗-2地空导弹:强弓长箭射天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3-12-06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曾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中国军网.2023-12-06
探访空军英雄营:换装新型防空导弹“发发命中”.新浪网.2023-12-06
[独家解析]紧凑型地空导弹亮相 SD-10变身DK-10.网易.2023-12-06
中国地空导弹武器开始研制第四代 防空反导并举(2)——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06
红旗 9 号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12-06
韩国“天弓”—2中程地空导弹系统服役.今日头条.2023-12-06
解读丨地空导弹的发展历程、当前技术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军网.2023-12-08
姜春良少将总结阅兵:最看重三种导弹,体现中国三重威慑能力.澎湃新闻.2023-12-06
厉害了,我军武器装备:能公开的基本都在这里了.澎湃新闻.2023-12-06
大阅兵|天空卫士、防空反导,多款先进防空导弹露真容.澎湃新闻.2023-12-06
21世纪的地空导弹.中国新闻网.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