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真
林存真,女,1972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人物生平
2002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评为助教,2003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评为讲师。
1991-1995,北京印刷学院设计系装潢专业,学士。
2004-至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读博士生。
工作简历
1995-1998 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设计师。
1997-1999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副主编。
2002-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
荣誉获得
2004 第六届全国书籍设计展,一等奖。
2005 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北京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2年4月,被表彰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贡献个人。
作品展览
2006 水墨中国设计邀请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06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邀请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6 X动力2006汉子主题国际海报邀请展,深圳市。
2007 第一届韩中女性平面设计师海报邀请展,韩国。
学术学会
2003 世界平面设计组织ICOGRADA大会-日本。
2009 世界平面设计组织ICOGRADA大会-北京,筹委会委员。
代表作品
设计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冬梦”“飞跃” ,系列产品“兔墩墩”“龙墩墩”。
社会活动
2021年10月,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
2022年1月,林存真在北京冬奥组委展示中心办公区接受封面新闻独家专访。
人物事件
林存真参与我国多个重大奥林匹克运动会赛事的形象设计工作,南京青奥会会徽、北京市田径世锦赛吉祥物“燕儿”、北京申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墨舞冬奥”,以及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均出自林存真之手。
她从小学画,自己评价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她性格直率,决定了就做,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林存真和她的团队在设计冬奥会徽时,历经万次修改,将形象、线条和颜色,以及中国文化、冰雪运动融入到会徽设计中。
在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她也有疲劳的时候,她常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做事情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形象、线条、颜色,修改上万次成稿“冬梦”。
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会徽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在国家游泳中心正式发布。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冬梦”以汉字书法“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则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同时表达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
那天晚上,国家游泳中心沸腾了,参加会徽揭幕式的各方嘉宾谈论着会徽发布后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办会进展。媒体记者们则围拢在申冬奥大使、速度滑冰奥运冠军张虹的周围,因为她是全世界第一个穿上带有会徽标识衣服的人。
随着会徽的发布,会徽的设计师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徽的征集工作历时4个月,共收到设计方案4506件。经过投票,801号作品在10件入围作品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其中的“冬”字概念设计就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会徽“冬梦”的原型。机缘巧合的是,作者是北京市申办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存真。
从申冬奥标识的“冬”到冬奥会徽的“冬”,林存真的作品屡屡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大事的标识物。背后,是她和团队的日夜修改。
在设计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时候,林存真看了残奥会所有比赛项目的录像,从每一个运动动作中去寻找设计灵感。看这些比赛,林存真有时自己也被震撼。“运动员跟在引导员的身后,通过听他滑动的声音和口令来掌握自己的轨迹和方向,这需要怎样的技术和默契。”拼搏的精神、自我挑战的勇气、运动的力量,让林存真深深感到,只有“飞”字才能将它们完美地表达。
2017年1月14日,10件入围设计方案中的4件作品被确定为下一步继续修改完善的方向。5天之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组委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4所高校,分别与原作者一起,对这4件作品进行深化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负责帮助801号作品进行深化修改。修改小组更多是从技术细节提出修改意见。从1月下旬接到修改通知一直持续到11月,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会图形、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图形、色彩系统、文字标志“北京2022”等会徽各个组成部分,都做了深入修改。
一次次地修改有时也让林存真产生一种有些才思枯竭的无力感,这是她说的自己“最艰难”的时候。
由于申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中已经使用了“冬”的书法意向,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优势。而林存真看来,这是一种劣势。自己要超越自己,在类似的作品中提升一点点,完善一点点,都是一种艰难的爬坡。
从2017年2月到10月,林存真至少改了1万稿,这还不算纸质稿,只是电脑修改稿的数量。她回忆,电脑硬盘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徽相关的文件夹有300多个,大概占了14个G。
“2017年三四月时,经历了两个多月高强度的会徽设计修改,我感觉自己在精神状态和专业技巧上都到了极限,完全钻进牛角尖里了,怎么改都不满意,修改的每一稿都觉得很难看。当时两个学生是我的助手,他俩都不敢跟我说话了。”林存真回忆。
在修改的艰难过程中坚持下来,需要一些“完美主义”的执念,林存真喜欢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做事情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有点儿男子气的女孩,“决定了,就去做。”
北京女孩、有点男孩子气,这是林存真给自己的描述。
儿时的林存真喜欢画画,家属大院里住着著名的鲁派国画家陈维信。还没等父母去上门打招呼,八九岁年纪的她就抱着自己的画作,跑去敲门要跟着画家老爷爷学画。
“那天,陈老师正跟一群画家聚会,还拿着我的画给他们看,指着其中的一幅柿子说,这么小年纪就画成这样,很不错!”那个暑假里,林存真就成了老先生最小的弟子。每次陈老师给他的研究生们做示范的时候,也把林存真叫来,一起学习。
陈老师擅长画鹰,每次画完,就把画卷一卷交给她,让林存真拿回去去临摹。虽然学画的时间不长,但这段经历让林存真印象深刻,也成为日后生活目标的一个伏笔。
那时,艺术类院校大都招的是文科班的学生,由于学的是理科,林存真差不多已经把儿时的梦想深埋在心底了。按照高中时的兴趣,也许林存真会成为一名计算机学生。但对于艺术的执念,让她总能得到一些幸运。
高二结束那年,学校的老师突然告诉她,北京印刷学院当年招收理科生学习设计。听到这个消息,林存真毫不犹豫地改变了既有的方向。那一年,这个专业的招生比例是150:1,必须要通过理科本科分数线,还要通过艺术专业线,难度可想而知。
确定了方向,重拾画笔,林存真每天都坚持练习,假期画,同学们上晚自习的时候,她也画。在画画的同时,还要准备高考的全部课程。高考那年,全国填报这个专业的考生中,最终过线的只有7个人,其中就有林存真。
放弃一切出国学习,“把设计做得更好一些。”
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后,林存真来到了新闻出版署条形码中心,负责全国期刊书籍的条形码管理。“当时我们是全国第一批用苹果机的人,做计算机图形处理方面的工作。”
1996年,国家鼓励工作人员多方面发展,林存真和同事钱竹抓住机会,申请做一本设计类杂志《艺术与设计》。
从小时候画画,到成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而真正做一本杂志,又是一个新的领域。
“那时国内的设计类杂志少,资讯少。我才24岁,满腔热情,想去做一件有开拓性的事情。”林存真说,那时单位领导也支持,保留了两人的人事关系和基本工资,让她们放手去闯。
“我并没有多少写新闻稿的底子,刚开始创办杂志时一切都需要摸索学习。”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增多,一些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也经常到中国开会、讲学。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林存真就会自己去采访、写稿,编排杂志文章。
杂志的创办得到了设计界前辈、美术学院、企业协会的支持,不愁资源,更以内容取胜,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从开始办就没有赔过钱”,也成为林存真引以为傲的创业经历。
25岁的林存真,成为《艺术与设计》的副主编。虽然杂志社还只是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但是发行、设计、编辑、印务等各方面已经相当完善。
创办杂志成为林存真大学之后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次,享誉世界的著名设计师吕迪鲍尔到中央工艺美院授课,林存真得知后,做了两周的跟踪采访。
吕迪鲍尔对林存真创办的杂志提出了许多意见。《艺术与设计》杂志内容好,但其杂志本身却缺乏设计。“我们那时的杂志就像是书籍里插入了图画。”林存真坦言。
设计师让林存真第一次了解到了“网格排版”的杂志设计理念。在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林存真当天回去就重新设计杂志的版式,第二天采访,就把打印出来的新杂志样稿拿给吕迪鲍尔。再提出意见,再修改设计,再打印。两周的采访,让林存真感受到了西方设计的新理念,也看到了设计教育的新模式。
吕迪鲍尔也相中了林存真。他告诉林存真,自己是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大学的校长,鼓励林存真把自己的作品寄到德国,将有机会获得免学费出国学习的机会。
作为中文核心期刊的副主编,二十几岁的林存真在体制内已经是“副处级”了。杂志和个人的前景都无可挑剔,前面是一条无比笔直的大路。要把这一切清零,去做学生吗。
林存真后来回忆,这次选择是她人生中真正能称之为“抉择”的一次了。然而,完成这次选择,也没有花费太多考虑的时间。她的想法很简单,出国学习,能够更好地做设计,也能更好地办杂志。还是像她经常对自己说的那样,做事情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参与重大设计,“奥林匹克运动会流进了我的血液。”
德国的学习,让林存真又一次大开眼界。
“我从来没见过那样讨论式的、启发式的课堂。”与国内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一样,那时的德国大学,老师鼓励学生们一起讨论,常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
学习的过程,让林存真认识到,当时中国缺乏顶级设计师的原因在于设计教育的落后。艺术设计不仅是技术活,还要学会“设计思想”。杂志给中国设计师带来了国外先进的设计产品,但“邯郸学步”式的模仿,产生不了好的本土设计大家。
求学途中,林存真已经为自己作了一个决定,回国后,要从事设计教育工作。用设计师思维去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
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的十几年里,林存真注重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参与感和创造欲。
与此同时,林存真开始参与国内重大设计项目。2006年6月,林存真出任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处副处长,负责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与设计管理工作。奥运设计受到国内外极大关注,中央美术学院评价,“奥运设计成为将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精神、将中国色彩与形式纳入国际传播语境的当代中国设计典范。”
以色彩鲜艳的线条和色块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进行艺术组合的南京青奥会会徽;集合了燕子、沙燕风筝、京剧脸谱三大视觉形象的北京田径世锦赛吉祥物“燕儿”;以及以中国书法“冬”字为创作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融汇了中国书法及冰雪运动元素的申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这些作品均出自林存真之手。
如今,林存真正在参与冬奥会吉祥物设计的相关工作,以及冬奥会、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象、景观等方面工作。
对艺术的执念,对完美的追求,书写了林存真“工匠”般的设计人生。如今,正如她所说的,奥运会已经流入了血液中,在为冬奥会服务的过程中,林存真也将用匠心打磨她未来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