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蝗莺

北蝗莺

北蝗莺(食虫类:Helopsaltes ochotensis),旧称花尾或花尾𪂺,为蝗莺科小蝗莺属的鸟类,其种加词“ochotensis”意为“鄂霍次克的”。在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美国都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地区

形态特征

北蝗莺雌雄羽色相似。成鸟上体橄榄褐色至黄褐色;头顶和颈橄榄褐色,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至肩部羽干纹转淡而不显;眉纹淡灰皮黄色;眼先和贯眼纹橄榄褐色;颏、耳羽褐色,前者具细小黑斑;翼羽褐色,外缘颜色略浅;尾羽褐色,腹面具近端黑斑和淡色先端,外侧尾羽明显,至中央时转淡直至不显,尾羽表面隐约显现黑褐色纵纹。下体乳白;颏、喉、腹白色;胸淡黄褐色至淡橄榄褐色,有的具褐色斑点;两胁及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后者端部着色略浅。飞羽式2=4;退化飞羽短于初级腹羽。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两翅较暗头和背有更明显的暗色斑点或条纹,下体黄色,下喉和上胸具不明显的斑点和斑点痕迹,尾下覆羽橄榄皮黄色。虹膜淡褐色;上嘴暗红褐色,下嘴和上嘴嘴缘粉红色微沾紫色;脚灰粉红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南京地铁16号线24g;体长140-158mm;嘴峰天津地铁11号线14mm;翅♂68-76mm,♀65-70mm;尾♂51-63mm,♀48-58mm;跗20-25mm。(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北蝗莺与小蝗莺(Locustella certhiola)、史氏蝗莺(Locustella pleskei)、黑斑蝗莺(Locustella naevia)等近似种类非常相似。小蝗莺头顶和背部黑色纵纹明显;黑斑蝗莺尾无白色端斑;史氏蝗莺上体灰褐色、无暗色斑纹,尾部白色尖端亦较小。这些特征在野外识别中非常明显。

栖息环境

北蝗莺主要栖息于平原、低山山坡灌丛和高草丛中,也栖息于林间空地、湖泊与河流岸边灌丛与草丛,有时也沿着路边及河流两岸的灌丛和草丛进入到亚高原草地。

生活习性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通常将自己隐藏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下,尤喜在河边柳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善鸣叫,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就开始鸣叫,常常整天站在高的灌木、芦苇顶端和飞到空中呜唱,有时晚上也鸣唱不息。鸣声尖锐,似不断重复的“卫其-卫其-卫其-”声。

迁徙:中国主要为过路鸟,每年春季多在4-6月、秋季多在9-11月见于中国,后来在中国吉林省延边和四川省等地多次于5-6月间见到,有可能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繁殖(博桐生等1965,1985;赵正阶等1984,1988)。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存在(居住地):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游荡:小行星3789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

中国

在中国吉林(长春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夏候鸟)、辽宁大连、北京市上海市、山东青岛、江苏沙卫山岛、福建福州、广东省(旅鸟)、中国台湾(迷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地上或靠近地面的草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用枯草茎和草叶编织而成,内垫以金鱼藻茎和益鸟羽毛。每窝产卵5-6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粉红色、暗粉红色和灰粉红色,缀以形状不一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9-21.4毫米×14-15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在其分布地为常见且局部丰富种群(del Hoyo等人,2006年),而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包括:在中国台湾约50-1000只迁徙个体,约50-1000只越冬个体;在韩国约50-1000只迁徙个体;在日本约有小于100000对繁殖对和约小于1000只越冬个体;在俄罗斯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个体(巴西,2009年)。

动物学史

有关北蝗莺的分类和亚种分化,意见尚不一致。Meise(1938)、Vaurie(1959)基于冬季在印度尼西亚采得了北蝗莺(Locustella ochotensis)和小蝗莺(Locustella certhiola)之间的杂交种标本,因而将它们并入同一种。De ment’evand Gladkov(1954,1968)则将小蝗莺(Locustella certhiola)和北蝗莺(Locustella ochotensis)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种,理由是它们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北部相遇而彼此相互不交配繁殖或很少有相互交配繁殖的,这一意见到后来为多数学者所认可(Watson etal. 1986;Sibeley\u0026 Monroe 1990;Howard and Moore 1991;郑作新1994;Inskipp et al. 1996),然而Beaman(1994)报告在鄂霍次克海北部这两个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频繁出现,而且它们之间的鸣声也相似,这样它们之间是同一种还是不同的种仍难以定论,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后来不少学者也将Pleskei分别作为独立种。而不少学者则将它和北蝗莺作为同一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4-02-07

内容找不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