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教育论

教育论

《教育论》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主要教育著作,首次出版于1860年。该书由斯宾塞1854、1858、1859年陆续发表的4篇教育论文汇编而成,围绕教育的目的任务、课程理论和教育方法,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内容涉及德、智、体育的方方面面。《教育论》在英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近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内容简介

《教育论》共4章,第一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明确提出了“教育预备说”,主张教育的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他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并提出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语文、艺术等各门学科的课程。第二章“智育”探讨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强调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第三章“德育”探讨了德育的目的和方法,提出“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第四章“体育”讨论了健康和体育问题,强调儿童的自然的身体锻炼和饮食营养。

创作背景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经济和科技因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发展,但教育事业并未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校风行的仍是古典主义教育。斯宾塞对这种教育状况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和忧虑,积极参加了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之间的论战,并从1854年起连续在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阐述自己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见解。后来,他对这4篇论文进行整理、汇集,于1860年出版了《教育论》一书。

作品思想

在《教育论》中,斯宾塞围绕智育、德育和体育阐述了自己的科学教育思想。

论知识

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要满足生活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而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在斯宾塞看来,科学知识不仅调节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能训练人们的心智,因为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儿童的记忆力、判断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发展。

论智育

斯宾塞批判英国学校重文轻理、脱离实际的现象,围绕着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这一教育目的,提出学校应当扩大学科范围,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从五种生活需要出发,斯宾塞认为学校应当以科学知识为核心,开设五种相应的学科。它们是:1.生理学、解剖学:这种知识适用于自我生存活动,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2.数学、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社会学等:这种知识用于间接地保全自己的活动,教会人们如何谋生;3.心理学、教育学:用于履行父母职责,教导自己的子女;4.历史:目的在于学会履行公民职责,调节自己的行为;5.审美课程: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这些是供人们消闲娱乐所需的知识。为了实施这些教育内容,斯宾塞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他主张:1.教学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2.教学要从不准确到准确,从粗糙的概念到完整科学的概念。3.教学应当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事物开始,以抽象概念结束。4.个人知识获得的途径应当与人类知识相一致。5.教学要从实验到推理,先观察,后推理。6.教学中应当鼓励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7.教学要引起儿童的兴趣。8.要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如果遵循上述原则,教学就会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心智就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论德育

斯宾塞认为,衡量行为的道德标准是其结果的好坏。任何行为,只要其结果是有益的,就是良好的行为。斯宾塞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自然后果原则,即通过儿童的行为后果来教育儿童。自然后果教育的优点在于儿童经过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掌握关于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的理性知识,体验惩罚的公正,儿童和家长较易接受惩罚,从而形成一种密切的亲子关系,使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这些优点是人为的惩罚所不具备的。

此外,斯宾塞还提出了德育的一些方法:

1.教育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事情,家长和教师必须了解儿童,要钻研、忍耐、自制,分析儿童的行为动机,使自己的方法适合儿童的性情。

2.不要给儿童提出善良行为的高标准,不要急于促成良好行为的形成。道德上的早熟同智力上的早熟一样有害。因此,教育措施和结果都应当适当。

3.家长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的缺点,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要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

4.要少向儿童发命令。要尽量让儿童自己教育自己,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制的人,而不是受别人管制的人。为此,家长的要求要前后一致。

5.家长对儿童的管理要开明,不要用专制的手段去控制儿童的一切行为。要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经受自己行动的自然后果。

论体育

斯宾塞认为,体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及商业竞争的成败。就个人而言,身体是心智发展的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斯宾塞运用生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论述了儿童的养育、衣着、饮食、运动等。

关于儿童的养育,斯宾塞认为儿童不可吃得过多或过少,如果每天让儿童吃到生理上需要的、较有味道的食物,儿童就不会吃过量。儿童饮食的营养应当高于成人。儿童的食物应当多样化,经常更换,因为食物不论怎样好,都不可能提供生命所需要的一切成分。在衣着上,斯宾塞认为,儿童穿的衣服应当多少适量,达到保护身体的目的。那种不顾儿童舒服与否,追求时髦,穿戴奇装异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儿童的衣服要结实耐穿,不易褪色,等等。

关于体育锻炼,斯宾塞认为要多运动,多做游戏。他在肯定学校重视男孩运动的同时,也批评人们忽视了女孩子的身体运动,为了培养大家闺秀而限制女孩子的自然的身体运动,并用体操取代自然的运动和游戏。斯宾塞认为,身体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不能损害身体,使人用脑过度是一件更为严重的事情。他认为能力的发展是有顺序和速度的,如果超越儿童的年龄自然发展水平,使心智负担过重,则不仅影响身体的发育,也损害大脑的健康。过量的、消化不良的知识会给心智带来负担和障碍。

作品影响

《教育论》中提出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见解和科学教育理论,冲破了英国社会和教育界中的传统习惯势力的缰绊,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巩固了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该书的出版,代表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唤醒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版信息

1860年,《教育论》在美国出版,1861年在英国面世。该书出版后不久,先后被译成13种文字在主要西方国家流行。在中国,商务印书馆于1923年出版了《教育论》一书的节译本,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译本。

作者简介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19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英格兰乡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幼年时期体弱多病,父亲常常带他到户外活动,这使得他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斯宾塞7岁时曾入当地小学读书,13岁时便辍学回家,结束了他的学校教育。1837年,17岁的斯宾塞回到母校,担任辅导教师。1848年春天,斯宾塞来到伦敦,开始为杂志撰稿。1853年以后,斯宾塞相继在刊物上发表了四篇教育论文。斯宾塞一生主要居住在伦敦,1898年迁至英国南部,1903年12月8日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