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鹏
张家鹏 是资深商业人,“商业地产互联网+”实践者。先后创建了RET睿意德、乐铺、云猫智管等轻资产运营与互联网品牌,并投资亚益文化、中商数据等行业新锐力量助推行业变革。
张家鹏 亦是公益的先行者,为格桑与兰慈善基金、张家鹏商业地产公益学院、中国地产圆桌会发起与创办人。
张家鹏持有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文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江商学院EMBA。
著有《商业地产真相》与《商业地产:不一样的思维与答案》、《商业地产案例课》三本行业畅销书。
张家鹏简介
张家鹏出生于1977年2月,曾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之后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13年10月起就读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现任RET睿意德房地产咨询机构执行董事,中国商业地产圆桌会秘书长。
张家鹏现任《福布斯中文网》、《财经网》、《地产》、《中国经营报》等房地产主流媒体特邀专栏作家。
并在清华大学、英国皇家房屋经理人学会、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等机构担任讲师。
发表文章
曾发表著名文章:
有多少“丰都鬼城”被误读?
谁杀死了百货业?
沈阳市,泡沫之下是否还有啤酒?
与100位创业者的对话,等受到广泛关注。
人物履历
1996年,张家鹏创办嘉朋体育。
在参与创办RET睿意德之前的2002年起,他曾于DTZ戴德梁行有过10年的不凡经历,为公司在中国的新业务发展做出贡献,从市场顾问做起,之后历任高级经理、助理董事、华北区董事,被快速升至DTZ戴德梁行中国区董事,时为公司最年轻的高阶主管。
2012年,创办RET睿意德,
2015年,进入互联网投资,张家鹏创办控股云猫智管、乐铺、中商数据等企业
2016年1月,张家鹏率乐铺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领投人是经纬中国。
2017年2月,张家鹏乐铺获A轮及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
2017年9月6日,张家鹏携睿意德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距创立时间2012年8月3日,仅5年1个月零3天。
2018年,国内地产百强名单中,有80%是睿意德的合作伙伴。
代表作品
《商业地产真相》
与张家鹏面对面,发现他是一个记者们会喜欢的那种受访者:逻辑清晰,回答有料,佐证明朗。张家鹏曾经是行业畅销书的作者。
而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的新书正在热销,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看不见的东西最重要”,采访中他说“如果人这个世界的尺度,那么尊重人就是最重要的事”,他的话让人受用不已。
《商业地产案例课》
媒体评价
张家鹏谈的最多的是商业地产,而不是公司,他只是希望未来RET睿意德能成为一家由华人掌舵的国际地产顾问公司,他说这是RET睿意德人共同的梦。
商业地产观点
1、商业是一个反向的市场,在中国存在一个“外行做给内行看”的现象
品牌商家历史年限越长,对事物的认知度就越高,以至于对选址的要求更苛刻。多品牌都有自己专业的选址开店标准,如果物业配对不合适,契合度就很难。
2、真正招商是要走窄众路线
商业项目的租售被争执了很久,多数人会拿通行标准做定义,但中国市场租金和售价之间的比值背离得太远。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地项目如果说它是成功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团队,细分的话还包括时机,以及在推广和执行策略上做得得体。大家一提到购物中心,首先都会想到有哪些品牌,然而,未来的购物中心,它的空间(场所感)一定更重要。在招商时,你会看见很多项目,有在打大众媒体的广告,可能是想卖商铺的,实际上,真正招商是要走窄众路线的。
3、房企从住宅转做商业心态像从老板到小二
中国购物中心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该是有不少问题的,也有很多发展是受到了前一波的激励,比较冲动地进入到了这个行业,但最后发现可能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1)主观趋高的情结。开发商大多会觉得他进入商业地产,就说明他是成功的,他在这个行业里要做到最好,但实际上永远是,你站在这个行业想另一个行业,都容易把另一个行业想得简单,因为你不知道里面的细节。实际上地产和商业地产是两个行业,商业地产更偏商业特质,进入之后他会觉得自己拿了一块很好的地,要做最高端的定位,再加上自己在那个城市里,这些决策人,我们都说是金字塔尖的人群,他觉得城市里应该有高端的东西,人们都有高端消费的需求,这样一个主观趋高的情结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2)对商业地产产品规划不够重视。做招商,首先你要了解你的目标客户需求的是什么条件,你做市场营销,从产品主义上升到市场营销,最根本就是要了解你的目标客户,但我们看到不少开发商仍然是站在一个商场想他那个项目,然后匆忙建起来,再去对目标品牌,结果发现它的种种构思和品牌想要的不一样,而且品牌之间的需求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造成在中国很多项目处在好的位置,但是是不可用的产品,招商可实现性不强,这是很大的问题。
3)最大的问题还是心态。心态的最根本在于,大量开发商是从住宅转向商业地产的,这两个市场截然不同,甚至有点水火不容,为什么呢?第一,住宅市场一直是卖方市场,买房子是要走后门、批条子的,但你进入到一个商业市场,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买方市场。
4、物业返租是开发商不得已的选择
物业返租是开发商不得以的选择,是国情下的不得以的选择。
1)开发商返租是因为需要快钱,资金回流。至于开发商做商业地产,从客观规律来说最好是只租不售。但是开发商做开发是一盘生意,冯仑说了一句话叫“保命事大,失节事小”,开发商得先保住命。但说到开发商自己持有的问题,没有能力怎么持有?返租是一个不得以的选择,谁都懂,开发商必须得先保证安全,或者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2)一个国情的选择,中国的租金跟售价之间的比值太悬殊,二线城市的商铺可能租三块钱不到,一平米能卖五万块,你从静态看,几十年的租金才能折成一个当下售价的单价,开发商为什么持有?还要担未来运营的风险,还要操那么多心。所以市场有这个基础,然后开发商是这个阶段,那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年也卖,香港当年在中环的环球广场,全是菲佣聚集的地方,那也是因为鸿基把它卖散了,全是小店小铺换钱的,人们搞杂货的,那就在中环,都有这个阶段,开发商必须先保命,如果从开发商本身来看,就是这么一个应景的事,但从客观来看,不是最后的选择。
5、看不见的东西最重要
在人们通常内在意识中,都认为可见的东西才是实在的,不可见的都是虚无,不及实在来的重要。但实际我们稍加思考便会理解,世界上似乎都是由看不见的“虚无”在主宰着可见的“实在”。比如,我们的躯体可见,但是在受看不见的思想指挥;我们的行为可见,是在受着看不见的文化在约束;又比如计算机的硬件可见,是受看不见的软件程序在控制,如果没有这些软件存在,硬件就与一堆废金属无异。
在中国商业地产行业,正是人们过于看重“看得见”的,忽略“看不见”的,才造成了供需结构错位下的大量物业空置。
定位属于商业地产中看不见的东西,而看得见的是物业硬件、招商行为等,现实的状况是,诸多投资商都跨过或缩减“看不见”的工作而急于展开“看得见”的工作。而若是没有将定位理清楚,没有想明白项目是面向的是哪类的品牌与消费者,又怎么能够确立建筑风格与内部空间的划分?又怎么能够让品牌相信项目的前景而愿意入驻?并且在商业地产供应过量,品牌方强势的现状下,项目的细微瑕都可能被放大,若在项目运作前没有思考清楚目标客户与消费者的习惯与偏好的话,将会对随后的招商及经营埋下不利隐患。
参考资料
....2018-03-18
张家鹏:5年上市,睿意德正值少年.腾讯.2018-03-07
张家鹏:5年上市,睿意德正值少年_房产_腾讯网.腾讯网.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