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裔烗
刘裔(1627-1698),字嗣昭,号绮园,官员,出生于太平都(今阳春三甲新楼)。
正文
刘裔烗(1627——1698),字嗣昭,号绮园,太平都(今阳春三甲新楼)人。
裔烗个性刚直,生性好学,博览群书,学有所成,且威望颇高。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广东省乡试,高中举人,榜列十九名。
他为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重视教育、公益事业。康熙帝二十八年(1689年),授济阳区县令,即以安定社会、兴学和提高民食为己任,政绩卓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裔烗虽远隔山东省之遥,仍为家乡发起集资办学之举,带头捐俸四百缗(一缗即一千文钱),“癸酉(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乃集腋置田50石,为兴学育才之资,而举办刘氏家塾于大宗祠,以援植贫寒之子弟日进于善(见《刘绮园家传》)。”可见,刘氏宗祠建成之日,即刘氏家塾诞生之时。些祠栋宇嵯峨天皇,气势磅礴,柱梁檐屏,雕饰馏金,壁画彩绘,栩栩如生,是办学的一流场所。后刘荣琪、刘荣、刘承父子、兄弟、叔侄三进士皆出此校门。正应其“济河远流书带草,阳春先放笔头花”名联预见。
济阳区地区,历来旱情严重,民多饥饿,扶老携幼外出逃荒者时有发生。裔烗就职,即带头捐钱赈灾,安定民情,并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同时把家乡用水车抽水灌田的一整套技术传授济阳,解决此地多年无法解决的旱患,因此,获得连年大丰收,百姓感激,遂建“刘公水车庙”为他作颂。
裔烗任职期间,公堂悬挂着“管百姓即爱百姓,要一文不值一文”的牌匾,这不失为“廉洁”的见证,同时也体现了他那“刚直”的性格,这与民国时期出版的阳春市悬志“吴三桂坆陷广东省,闻其名,想强许以职,他坚决拒绝,被投入监狱”所载的史实正好相符。
裔烗曾创办“赏奇轩书室”,总《阳春县志》,晚年著有《述古家训》、《赏奇轩集》、《绮园诗钞》行世。
康熙帝三十六年(1697年),阳春大旱,粮食歉收,裔烗尽力赈济,救活大量饥民,这是他临终前一年所做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