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仙
马天仙,又作马孝仙、马佛、马夫人,又称马仙、马氏真仙、马仙姑等,原名马元君,俗名马五娘,或云建瓯人,或说霞浦县人,还有永安市人说等。唐云县令李阳冰(护国夫人庙碑记)称其为鸬鹚(今景宁畲族自治县乡驻地)人。
人物生平
概述
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护国夫人庙碑记)称其为鸬鹚(今景宁县鸬鹚乡驻地)人。
时乡老传马氏家贫,辟轳机抒以事。家距鹤溪百余里,晨往夕返,至食以羹,如出釜。途逢洪水泛滥,倒持其伞以自渡。乡人戌边多得其佑而立功生还。闻于朝廷,遂封为“护国夫人”。今大均乡驻地有浮伞渡、浮伞祠、浮伞仙迹等,美传甚广。昔人广为崇祀。
传说和风俗
据何乔远《闽书》、冯梦龙《寿宁待志》载,马五娘出嫁前夕,未婚夫突然去世。她发誓不嫁,奉侍公婆至孝。民间传说有一次外出,遇山洪暴发,溪水暴涨,只见她将雨伞仰置于水上飞渡而过,观者以为是仙女下凡。马五娘自称非凡世女子,待公婆终其天年后,就飞升而去。当地百姓遇到旱灾,常请她祈雨,据称随祷随应。马五娘去世后,当地人奉之为神,立庙祭祀。马五娘的生平在永安民间则另有传说,相传马五娘不愿婚嫁,在九天玄女的指导下,吃了桃源洞百丈岩的仙桃市而成仙。宋代,赵恒先后两次敕封马五娘,分别为“灵泽感应马氏真人”和“懿正广惠马氏真人”,其影响逐渐扩大,浦城县、沙县区、松溪县、崇安、寿宁县等地都建有马仙宫或马仙祠。明清以后,马仙信仰逐渐向闽中、闽南传播,古田县、闽清县、侯官、永春县等地也建有马仙宫。冯梦龙《寿宁待志·香火》指出:“民间佛者,男奉三官,女奉观音,他非所知矣。惟马仙则不问男女,咸虔事焉。……今建中名山,所在有香火,而寿宁尤盛,凡水旱无不祈焉。”马仙信仰至今在南平市、闽东地区仍有较大影响,是群众祈福灾的主要对象之一。
俗传马仙生于元宵节,故正月十五到马氏真仙庙进香礼拜者云集。松溪南霞乡茶坪村保存一座明初的马氏真仙庙,被当地群众奉为农业神。每年正月初,当地群众要举行“游庙”活动。游庙活动由“龙头”组织(一共10人,1人为“大头”,9人为“小头”),举行祭典后,“仙奶妈”被安放在有顶蓬的竹轿里,由两名健壮青年抬着前行,全村男女老少排成长队跟随其后,唢呐队、锣鼓队间隔行进。队伍沿着村子四周的田间小路缓缓而行,沿途诸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类的喊声此起彼伏。绕村一周后,把“仙奶妈”抬进“龙头”家,放在厅堂的香案上,献祭五牲。祭毕,“龙头”宴请众人,每桌固定12人,22碗菜肴(“龙头”出10碗,赴宴者每人出1碗)。宴会后,举行舞龙等活动,庆贺去年五谷丰登和预祝今年风调雨顺,最后择日送神回庙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