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属
乌属(学名:Sapium),也称美洲桕属,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共有约125种,为灌木或乔木的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乌桕属的植物为乔木或灌木,体内含乳状汁液。叶互生,全缘,叶柄顶有腺体2个。花单性同株,无花瓣和花盘,组成顶生或侧生的穗状花序。雄花数朵着生于每一苞片内,雌花单生于花序基部的苞腋内。蒴果球形、梨形或三棱球形,很少为浆果状,通常3室,室背开裂,中轴宿存。种子常有蜡质的假种皮。
分布情况
乌桕属广布于全球,但主产热带地区,尤以南美洲为最多。在中国,有10种,多分布于东南至西南部丘陵地区。
生长习性
乌桕属的植物喜光,不耐阴。喜温暖环境,不甚耐寒。适生于深厚肥沃、含水丰富的土壤,对酸性、钙质土、盐碱土均能适应。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耐水湿。寿命较长。年平均温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区都可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沿河两岸冲积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质红壤、山地红黄壤都能生长。以深厚湿润肥沃的冲积土生长最好。土壤水分条件好生长旺盛。
用途
传统上,该属的植物主要为肥皂及牛脂的生产而种植。乌桕属的植物木材坚硬,纹理细致,用途广。叶为黑色染料,可染衣物。白色之蜡质层(假种皮)溶解后可制肥皂、蜡烛;种子油适于涂料,可涂油纸、油伞等。亦有些植物可以作为观赏植物。
下属物种
白木乌桕 S. atrobadiomaculatum
浆果乌桕 S. baccatum
乌桕 S. chihsinianum
山乌桕 S. discolor
异序乌桕 S. insigne
白木乌桕 S. japonicum
多果乌桕 S. pleiocarpum
圆叶乌桕 S. rotundifolium
乌桕 S. sebiferum
代表植物
乌桕(S. sebiferum)是乌桕属的代表植物,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纤细,斜上升,离缘2-5毫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叶柄纤细,长2.5-6厘米,顶端具2腺体;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长6-12厘米的总状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雄花着生,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纤细,长1-3毫米,向上渐粗;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顶端略尖,基部两侧各具一近肾形的腺体,每一苞片内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边缘撕裂状;花萼杯状,3浅裂,裂片钝,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丝分离,与球状花药近等长。雌花;花梗粗壮,长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渐尖,基部两侧的腺体与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头披针形,顶端短尖至渐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1-1.5厘米。具3种子,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扁球形,黑色,长约8毫米,宽6-7毫米,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