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带梅鲷
金带梅(学名:Caesio chrysozona)为笛鲷科梅鲷属的鱼类,也叫金带鳞鳍梅鲷,金鳍锯鳞鱼金带乌尾。分布于日本、菲律宾以及南海、台湾海峡南部等海域,属于中上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
基本介绍
金带梅鲷 Caesio chrysozona 乔治·居维叶
种名:金带梅鲷
拉丁学名: Caesio chrysozona Cuvier
科名:笛鲷科 Lutjanidae
纲名: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生活环境:海洋
分类编号: 10044011
简介:
体被细小栉鳞。背鳍有发达的鳞鞘,鳍膜被细鳞。吻短、口小。眼大、具发达脂眼睑。两颌各具1列细牙。犁骨、腭骨无齿。体侧从吻端至尾鳍基底有1条黄色纵带,靠近背鳍基部尚有1条褐色条纹。尾鳍上下叶末端各具1黑色斑点。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150~200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特点
体纺锤形,稍侧扁。体长为体高5.0—5.8倍。背鳍鳍棘10,第4棘最长,是第1鳍棘长的5倍以上;最后鳍棘与鳍条约等长。头长约等于体高。口小,前位。上颌齿1行,下颌齿2—3行。侧线完全,几平直。体侧从吻端通过眼径直至尾基有一系黄色纵带。尾鳍上下叶末端各具1黑色斑。为暖水性海洋岩礁海区鱼类。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分布
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亚丁湾、东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波斯湾、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海、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琉球群岛、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澳洲、所罗门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海域。
深度水深2~30米。
形态特征
本鱼体呈纺锤形,体背部蓝色,腹部粉红色,体侧有一黄色纵带。尾鳍深分叉。侧线鳞片数67~76枚。背鳍硬棘10枚、软条14~15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2枚。体长可达30厘米。
生态
本鱼常成群结队在岩礁区游动觅食,属肉食性以动物性浮游生物为食。
经济利用
为美味的食用鱼,可盐腌或红烧。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目:鲈形目 Perciformes
科:笛鲷科 Lutjanidae
属:梅鲷属 Caesio
种:金带梅鲷 C. chrysozona
二名法
Caesio chrysoz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