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长尾山雀
黑头长尾山雀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egithalos iouschistos):是一种体型小的山雀。头侧黑色,顶纹、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背、两翼及尾全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黑色纵纹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差的的胸兜,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主要生活于常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或高山竹林与杜鹃等灌丛间。结群取食于小树和林下植被层。分布于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西藏、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
形态特征
黑头长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白色,头顶一条宽阔的中央冠纹亦为白色,到后部中央冠纹变为淡棕色,眼先和头顶两侧辉黑色。上体灰棕色而沾橄榄色,下背和腰较暗灰棕,腰羽具浅栗色端斑形成一棕栗色狭带。两翅暗褐色,内侧飞羽羽缘灰棕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外黑色;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羽黑褐色具蓝灰色羽缘,外侧3对尾羽先端白色,愈向外白斑愈大,最外侧一对尾羽几纯白色。颏和上喉灰黑色,下喉白色,上胸、颈侧和腹中部白色,胸带、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沙栗色,其余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羽端。
虹膜桔黄色,嘴黑色,脚棕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8.5-克,♀5-8克;体长♂107-118毫米,♀105-120毫米;嘴峰♂6.5-8毫米,♀7-8毫米;翅♂54-59.5毫米,♀53-59毫米;尾♂55-61毫米,♀53-57毫米;跗♂17-19毫米,♀17-1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竹林与杜鹃等灌丛间,主要栖息于华山松、等针叶树和栎类植物混生的针阔叶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呈10多只的松散小群穿梭于树木枝叶间,并发出微弱的“吱、吱、吱”叫声,叫声包括重复的see-see-see-see及trrup声。示警时作尖声zeet,zeet或颤声trr-trr-trr。
杂食性,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也吃蚱蜢、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果实和种子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巢筑于大树杜鹃或高山栎属等枝杈上,距地高0.8-2米。巢呈椭圆形,开口于近顶端的一侧,系用苔藓植物、地衣、绵羊毛、细藤等材料网织而成,内垫有环颈雉、白腹锦鸡、山斑鸠以及家鸡等鸟类的羽毛,并在开口处也用这些羽毛作檐,制作较为紧密、精致。巢的大小平均外径为9.3厘米,内径7.2厘米,高9.3厘米,深7.4厘米。每窝产卵常4-5枚,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14.4毫米10.6毫米,重0.5-0.7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早成雏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毛。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黑头长尾山雀.Bing搜索.2024-09-28
黑头[长尾]山雀.黑头[长尾]山雀.2024-09-28
黑头长尾山雀.http://www.huaniaowang.com/wildbirds/heitouchangweishanque.asp.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