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本诺·古登堡

本诺·古登堡

本诺·古登堡(1889年6月4日-1960年1月25日),德国犹太裔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家。1908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191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移居美国,历任弗莱堡大学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教授,帕萨迪纳地震研究室负责人。古登堡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美国地质学会会员,曾任美国地震学会理事和主席。他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查尔斯·法兰西斯·芮克特共同发展了量测地震规模的黎克特制地震震级。1953年获得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第15届威廉·博伊奖章。

人物经历

古登堡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并于1911年在哥廷根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指导教授是埃米尔·维舍特(Emil Wiechert)。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古登堡是任职于德国陆军的气象学家以进行毒气战相关研究。古登堡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直到1918年斯特拉斯堡法国占领为止。之后古登堡曾经营他父亲的肥皂工厂数年,在1926年获得薪水微薄的法兰克福大学教职。

1930年,古登堡移居美国,接受了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职位,并在地震学实验室从卡内基科学研究所搬迁往加州理工学院期间担任主任。他在德国仍保有教授职位,但在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他失去了德国的教授职,并有至少30名犹太科学家在古登堡的帮助下移民美国。

主要成果

对地脉动源作了深入的研究。1914年,指出地核的存在,并测定了地核界面(后命名为古登堡不连续面)在地下2900㎞附近。测定了地下100-200㎞深处的低速层(古登堡低速层)。与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合作导出改进后的地震走时曲线,创立了里氏震级,并确定了震级、能量、地震烈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1945年他正式定义了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把里克特定义的地区震级标度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

个人论著

古登堡在欧洲时期,写过《地球物理学教科书》,编辑了著名的《地球物理学集成》。

1939年和1951年,古登堡两次编辑出版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一书。1959年出版了他晚年撰写的《地球内部物理学》。

1941年,他和里克特合作的论文《地球的地震活动性》第一次发表,以后几经增补修订,于1949年出版专书,1954年出版第二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