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萝
海萝,属于海萝科植物,包括海萝(Post. et Rupr.)J. Ag. 和鹿角海萝(Turn.)J. Ag. 的藻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等地的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海萝
海萝的藻体呈现紫红色、黄褐色至褐色,质地柔软且坚韧,干燥后韧性更强。藻体高度一般在4-10厘米之间,最高可达15厘米,通常以丛生的形式出现。主枝较短,呈圆柱形或近似圆柱形,宽度约为4毫米左右。分支时常常在分枝处收缩。内部组织较为疏松或者中空,因此藻体有时会扁塌。细胞壁外层富含海萝胶,内层则由纤维素构成。四分孢子囊分散在皮层中,通过十字形分裂产生新的个体。成熟后的囊果呈圆形或半球形,体积较小,突出于体表,密集分布在藻体表面。固着器形态为盘状。
鹿角海萝
鹿角海萝的藻体同样为紫红色,质地柔软且为革质。藻体高度在5-12厘米范围内,也是以丛生的方式生长。初始阶段的枝条呈圆柱形,随后逐渐变扁,宽度大约在1-4毫米之间。分支时不收缩,枝端通常尖细并弯曲,形成类似鹿角的形状。四分孢子囊也通过十字形分裂,囊果膨胀成半球形。
分布范围
海萝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等沿海地区。而鹿角海萝则主要见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带。
栖息环境
海萝主要栖息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病的岩石上。而鹿角海萝则生活在中、高潮带的岩石环境中。
用途
海萝在中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被认为具有清热、消食、祛风除湿以及软坚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热、骨蒸、腹泻、痢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咳嗽、瘿瘤、痔疾等多种病症。
采集加工
海萝的采集季节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异。在东海,通常在夏季进行采集;而在南海,则是在春季;渤海、黄海地区的采集时间则是夏秋两季。采集后,需要去除杂质,清洗干净后再晾晒干燥。
用法用量
海萝的使用方法通常是内服,可以煎汤服用,剂量为3-9克;也可以用来浸泡酒饮用。
注意事项
食用海萝需要注意一些禁忌。据《养生要集》记载,海萝可能会引发咳嗽。而《食疗本草》则指出,男性长期食用海萝可能诱发顽固性疾病,损害腰部肾脏的经络血液,导致足部寒冷麻痹,肤色暗淡无光。
相关配伍
1. 治疗痢疾,尤其是儿童发热型痢疾,可用海萝经过淡水漂洗、晒干处理后,加入糖水中煮沸,或将海萝放入开水中浸泡1-2小时,然后加入白糖服用。(《南海海洋药物》)
2. 对于肠炎和痢疾,可以将海萝与白头翁、地榆一起煎服,每种药材用量均为9克。(《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3. 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和瘿瘤,建议将海萝与毛叶两面针一同煎服,海萝用量为9克,两面针用量为3克;或者将海萝浸泡在约40%浓度的黄米酒中5天,每天三次,每次适量口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4. 如果遇到干咳痰多的情况,可以将海萝与知母同用,海萝和知母的用量均为9克,同时加入适量的冰糖,共同煎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性状鉴别
海萝
海萝的藻体颜色多样,可能是紫红色或紫褐色,长度在4-8厘米之间,质地为软革质。基部有一个圆盘状的假根。主枝呈圆柱形,分支不规则,基部经常收缩。老化的枝条中空。气味微腥,味道偏咸。
鹿角海萝
鹿角海萝的主枝底部呈扁圆柱形,顶部扁平。分支次数为2-3次,枝端尖锐且弯曲,外形类似于鹿角。
参考资料
海萝-药材图谱-中华药典-国医小镇.专业中医药.2024-11-04
鹿角海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24-11-04
海萝.39健康.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