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地瓜
临沭县属临沭地瓜薯块大小适中、薯皮光滑、肉质细腻、味甜”的优良品质。所生产的番薯烤熟加工后具有香、甜、软、糯等口感。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临沭地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临沭地瓜”“薯块大小适中、薯皮光滑、肉质细腻、味甜”的优良品质。所生产的地瓜烤熟加工后具有香、甜、软、糯等口感。
外在感官特征:临沭地瓜呈紫红色至黄色,纺锤形及不规则圆形,薯肉黄色、橘红至红色,肉质细腻。块根肥大、集中,薯皮光滑,单株薯块1个至几十不等,无不正常外来水分,具有本品种的基本特性。无霉变味及其他异味。临沭地瓜肉质细腻,有甜味,口感好。
营养价值
“临沭地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1.5-2.0%、淀粉10.0-12.5%、总糖5.0-7.0%、2.5-4.5微克/千克。
产地环境
地形地貌
临沭县地处鲁东丘陵区南部,大部属五莲山低山丘陵。地形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倾斜状态,北部、东部层峦起伏、沟谷纵横,大小山峦44座,海拔高度一般在60-400米之间,其中苍山为群峦之冠,海拔高度为394.7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3.4%,多分布于县内西部沭河沿岸;丘陵面积占72.8%,分布于平原与山地之间;山地占3.8%。
土质特点
临沭县土地总面积为103810公顷。在各种地貌中丘陵4515.30公顷,占地面积4.35%;倾斜洪积低台地50311.86公顷,占地面积48.47%;平坦洪积低台地24382.62公顷,占地面积23.49%;起伏河流高阶地9321.24公顷;占地面积8.98%;起伏洪积平原13639.32公顷,占地面积13.14%;河流低阶地1629.66公顷;占地面积1.57%土壤类型可分为:粗骨土、棕壤、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五类,十一个亚类。其中,粗骨土面积29014.12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7.9%;棕壤53899.03公顷占51.9%;褐土3664.84公顷,占3.5%;潮土8947.57公顷,占8.6%;砂姜黑土8284.44公顷,占8.0%。
据2006年全县土壤普查测定棕壤土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13.9毫克/千克、碱解氮99毫克/千克、有效磷15.4毫克/千克,速效钾98毫克/千克,pH值6.1左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适合番薯生长。
气候特点
临沭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气候,寒暑交换,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光照充足;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清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12.7℃,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为-19.2℃。初霜期在10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下旬,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861.6毫米。雨量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南部多,北部、西部少。全县降水量月际变化比较明显,6-9四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为611.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1%。4、5月春播期降水量较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3.1%。作物生长期的6、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356.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1.4%。8、9月份为254.6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9.6%。7月份雨量最多,历年平均258.34毫米,12月份最少,月平均降水量12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0%。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59小时,占全年可照时间的55%。
水文情况
临沭县属淮河,境内除玉山镇镇武河属于滨海系外,其余均属沭河水系。境内10千克以上的河流就有15条,较大的河流有沭河、苍源河、穆疃河。境内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地下水源充足,农田排灌设施配套,水质清澈,无污染,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临沭地瓜”种植区内无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
历史渊源
临沭番薯栽培历史悠久,据《临沭县志》记载:1949年,全县种植地瓜11.94万亩,亩产瓜干165斤。
2015年,临沭县成立山农种植合作社。
生产情况
2013年,临沭县青云镇镇种植地瓜2.6万余亩,总产值达6千万元,促进农户年增收4000余元。
2017年,临沭县生产规模10000公顷,年产量45万吨。
2018年,临沭县种植地瓜面积已超过5万亩,年收储贮藏量过亿斤。每亩产量最高达10000斤,平均达到5000斤。
产品荣誉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临沭地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临沭县所辖临沭街道、郑山街道、青云镇、玉山镇、蛟龙镇、石门镇、大兴镇、店头镇、曹庄镇共计9个镇(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6′-118°48′,北纬34°40′-35°06′。
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临沭地瓜的产地选择旱能浇、涝能排,土壤条件良好、灌溉水无污染,远离厂矿企业,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1.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临沭地瓜主栽培品种有“小花叶”、苏薯8号、济薯22等。
1.3生产过程管理
育苗:日平均气温稳定在7-8℃开始育苗。在薯苗发芽出土阶段,床土温度掌握在32-35℃;齐苗后夜催日炼,采苗前2-3天进行炼苗,苗高20厘米以上时,及时采苗。
适期栽秧:临沭番薯根据播期分为春地瓜和夏地瓜。春薯适期为5月上旬,3500-4500株/亩。夏薯要在6月底前栽完,4000-5000株/亩。
前期管理:栽苗之后6天,查苗补苗;遇旱天,浇水促苗。封垄前锄地灭草。
中期管理:及时排涝防旱,拔除杂草,避免损伤茎叶。提秧防止秧蔓垄底结地瓜。
后期管理:注意防旱排涝,保护茎叶。
病虫害防治:按照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采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综合防控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充分保护利用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
及时收获:地温降到18℃-16℃,薯块停止膨大时开始收获,霜降前收完。上午收,中午在田间晾晒,下午入窖。
加强窖藏管理:选择向阳背风,干燥通风,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建设番薯贮藏窖。控制窖内温度10-15℃,相对湿度70%-90%。
•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临沭地瓜必须达到农业部《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NY/T1049)的卫生指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不得上市销售。
• 标志使用规定
2.1地瓜收获后按标准规定的质量条件挑选分级,包装。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地瓜,注明标志、产品名称、产地、商标、日期等,地域保护范围内的“临沭地瓜”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临沭地瓜”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图案,须向临沭县植物保护站提出申请,经验收合格,并按照“临沭地瓜”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包装用材料应符合GB11680规定,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191规定。
2.2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2.3贮存: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通风、阴凉、无异味的仓库中,注意防霉、防鼠、防虫害。仓库周围应无异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