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钧阳宫

钧阳宫

钧阳宫是上古时大禹在“靡山建邑”的“濯龙城”遗迹,后称“濯龙宫”,在今禹州城南17公里的钧阳宫村。

钧阳宫历史悠久。四千多年前,黄帝部族生活在三封山(三峰山)东南大陵之上,后黄帝得道升天,大陵称作“龙冈”。大禹时期“伐木为邑,横木为门,安民治室”,建“濯龙城”。夏朝中后期,濯龙城废,创建“夏亭城”。春秋时期,北方翟人入居中原,先住“翟山”,又建“阳翟城”,即禹州老城。民间流传民俗音乐,有“先有钧阳宫,后建禹州城”之说。

钧阳宫规模宏大。据弘治七年(1494)宫地碑记载,宫殿占100余亩,香火地2100多亩。环境清幽,濯水经山门前东南流过,宫后有龙冈为依靠,松柏繁茂。

正文

钧阳宫即上古时大禹在“靡山建邑”时的“濯龙城”遗迹,后称“濯龙宫”,在今禹州城南17公里的钧阳宫村。钧阳宫历史非常悠久。四千多年前,黄帝部族的一支,就生活在三封山(三峰山)东南的大陵之上,后黄帝得道升天,大陵便称作“龙冈”。大禹时期,禹居此,“伐木为邑,横木为门,安民治室”,建“濯龙城”。夏朝中后期,濯龙城废,遂创建“夏亭城”。商汤夏桀之后,封夏禹的后代于夏亭,以不绝夏祀。直到春秋时期,北方翟人入居中原,先住“翟山”,又建“阳翟城”,即禹州老城。所以民间流传有这样的民俗音乐:“先有钧阳宫,后建禹州城”

钧阳宫规模宏大。据弘治七年(1494)宫地碑记载,宫殿占100余亩,香火地为2100多亩。濯水从山门前东南流过,背后有龙冈作为依靠,松柏繁茂,环境清幽。

钧阳宫的第一道门是牌楼,称“钧州门”。高12米,宽8米,为四柱三间,中间高,两侧低,五脊六兽,单檐坡式楼顶,青红黄三色琉璃瓦罩顶。中间跨度约4米,四柱皆有浮雕。四柱南北各置一抱鼓,支撑牌楼稳固。牌楼距正门甚远,已接近襄城县境。

钧阳宫第二道门是正门。正门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高高的月台,下边三个过洞,中间门洞高大,两边门洞稍小。月台上有九脊八坡歇山顶式殿阁建筑,匾额“钧阳宫”三字为吏部天官马文升手书。过钧阳宫正门,左有钟楼,右有鼓楼。钟楼北有古井一眼,传为“禹王锁蛟井”。鼓楼北有“凤凰台”一座,传说汉代有凤凰集栖于此。

第三道门是拜殿。殿内塑“护法四师”,高丈余,着持械,威武雄壮。拜殿后边左厢为“关帝殿”,面阔三间,灰砖兰瓦,古琉璃屋脊式建筑。殿中塑关羽夜读《春秋》像,关平周仓护侍左右。右厢为“广生祠”,即娘娘殿。内塑“王母娘娘”、“后土娘娘”、“天妃娘娘”、“闪电娘娘”、“云雷娘娘”、“琼霄仙子”、“碧霄娘娘”、“九天玄女”、“麻姑”等十数尊神像。

钧阳宫主殿是“三清宫”。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梁起架,九脊八坡歇山顶,主脊正中为宝瓶镇顶。殿前有卷棚,殿内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像,称“三清大帝”。三清大帝四周,半蹲着四个力士,大殿左右有两位护殿将军,一是“灵官马天师”,一是“天将王灵官”。墙上画有各种壁画,有“八仙过海显神通”、“药王禹州解疾苦”、“画圣保生大帝骑虎游峨嵋”等等。

三清宫后为“玉皇阁”,俗称“天爷阁”,建在月台之上。月台下圈砌了三条洞,叫“药王洞”、“张良洞”、“成仙洞”。月台上建二层阁楼,专祀玉皇大帝。此阁是钧阳宫最高的建筑物。阁后是柏树园,为历代道徒所栽,总数不下两千棵。

多年以来,人们对范坡乡的了解,多是从烟叶开始。其实,范坡乡厚重的人文历史赋予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超人的天分和灵气。范坡乡古迹遗址钧阳宫,“先有钧阳宫,后有禹州城”之说就起源于此。康熙的清流书院,光绪年间的育览书院,明末清初的水路寺,近期钧阳宫附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磨盘,据考证,有8000多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先有钧阳宫 后有禹州城.禹州第一网.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