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是主掌土地的女性神祇,在道教中被尊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简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或“后土皇地祇”,又可称“大地之母”“地母”。而后土娘娘信仰,可追溯至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中,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和神化。“后”,最初有“王”的意思。“土”意为万物生长之主,故称后。

上古母系社会时期,后土原本指女性土地之神。而在先秦典籍中,后土或被解释为土神、地,或是上古时期官职的名称,也用来尊称土地,或者被描述为共工的儿子,即在这个时期,后土已转变为男性神祇。汉朝建立后,后土祭祀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在山西汾阴地区建立了后土祠。此后,历代皆有皇帝亲临汾阴祭祀后土。而到了唐朝,后土则从男性神祇回归为女性神祇。宋代是继汉代之后对后土娘娘进行祭祀的又一巅峰时期。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亲临汾阴后土祠进行祭祀,敕封其为“后土地祇”;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加封其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自金元时期开始,后土祭祀在国家祭祀中逐渐衰落,但在民间仍然得到传承。至今,在山西汾阴地区和台湾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后土信仰的信众。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后土祠河津市古垛后土庙,每年都会在后土圣母的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以纪念和祭祀后土娘娘。

道教创立后,也将“后土”纳入其神仙体系。在道教中,后土娘娘的神格职能非常广泛,她可以指挥天官管理日月星辰的运行,同时也能命令地官管理幽冥洞府和酆都世界。此外,她还负责管理四渎五岳之神和福地洞天之主。同时,她还是司命(主管人的寿命)和司录(主抓人的罪恶)的上级,还具备化解瘟疫和灾祸的神力。同时,后土娘娘在道教中与中天北极紫薇太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以及勾陈上宫天皇氏大帝一同被列为“四御”的一员,被尊为“四御”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成为辅佐“三清”的重要神祇之一。

名号

名号由来

后土娘娘,在道教中被尊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该尊号是由宋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年)为其加封,简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或“后土皇地祇”。

名号释义

一些学者认为,“后”字最初的含义是全族的尊敬母亲。在甲骨文金文中,“后”字的形状像女性生育孩子的形状。据王国维的考证,“后”字“皆从女,或从母,象产子之形”。同时,“后”最初又有“王”的意思。在夏商时期,最高统治者夏王和商王皆可称“后”。《诗经·商颂·玄鸟》载:“商之先后,受命不始,在武丁孙子。”郑玄注释:“后,君也”。而自西周公国开始,“后”字才专指帝王之嫡妻

对于“土”字,段玉裁则解释说:“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I’,物出形也。”意思是土生万物,“二” 象征着地下、地中,而“‘I”象征着万物吐出的形状。而杜预称:“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此外,后土又被称为“地母”。中国传统观念中, 天地是对应的,上天下地,尤其阴阳五行说崛起之后,天为阳,地为阴,土地自然成为地母。《易·说卦》“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历史演变

先秦

后土信仰的产生,源于原始社会时人类在万物有灵思想下对土地的崇拜。最初人类土地崇拜的对象,只是作为自然界的土地,并无偶像,并非人格神。当原始人类将生养万物的土地,和女性具有与土地一样的生殖力量联系到一起时,视“地”为“母”,地母崇拜也应运而生。把大地尊为母亲的思维方式说明,对土地的崇拜已经从单纯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人格化的地母神阶段。而后土即是由原始社会所祭祀的地母神演变而来。

关于后土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典籍。如《周书·武成》曰 :“告于皇天后土。”《周礼·大宗伯》曰: “王大封,则先告后土。” 郑玄注 “后土,土神也。” 但在这个时期的典籍中,对于“后土”的解释,十分混乱。一种解释为上古时期官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祝融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武,土正曰后土。” 杜预注释:“正,长官也;土,群物之主,故称为后土。”这句话的意思是祭告社稷时,供奉五行之神,其中管理土地的神祇,叫“后土”。

一种解释为人名。《国语·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按该文献记载,共工的儿子叫后土,且因为拥有管理九州土地的本领,所以被尊为“社”,受人祭祀。但又有文献记载称共工氏的儿子叫“句龙”,他作为“后土”享受祭祀。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而从这两处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后土已经是男性。

还有一种解释是土神,地祗。《礼记·月令》载:“其神后土。”《周礼·春官·大宗伯》载:“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玄注解:“后土,土神也。”同时,后土还是对土地的尊称。《楚辞·九辩》曰:“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意思是皇天久雨,大地不得干。

汉代

西汉初期,后土仍为男性神祇,且从西汉起,后土祭祀成为国家正式祭祀,受皇帝本人亲祀。根据《史记·孝武本纪》的记载,刘彻想要祭祀“后土”,但当时没有合适的祭祀后土的祠庙,于是下令在山西汾阴地区兴建了后土祠庙,并确立为国家祭祀。后土祠建成后,汉武帝亲自前往万荣县祭祀。据《汉书》记载统计,汉武帝于公元前 113 年至公元前 100 年短短的十四年中,曾六次亲临汾阴祭祀后土。汉宣帝刘奭刘骜等多位汉朝皇帝也亦曾多次祭祀后土。汉朝廷曾规定:“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泰山五年一修封”。此后,历代也有皇帝亲临汾阴,祭祀后土。

而在西汉末期,后土的形象开始发生了变化。《宋书》载:“汉文初祭地祇于渭城区,以高帝配。孝武立后土社祠于汾阴,亦以高帝配。汉氏以太祖兼配天地,则未以后配地也。王莽作相,引周礼享先妣为配北郊。夏至祭后土,以高后配地,自此始也。”意思是刘恒刘彻在祭祀后土时,只是配祀汉高祖刘邦,没有祭祀吕雉。但王莽担任宰相时,依托周礼在祭祀后土时同时祭祀吕后。王莽此举是借机提高皇后的地位,讨好孝元皇后。此外,《汉书·礼乐志》中也记载:“后土富,昭明三光。”媪是对大龄女性的称呼。这说明,当时人们开始有了后土是女性的观念。

与此同时,在汉代道教兴起后,后土也被纳入道教神仙系统。汉代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可见到多处关于“后土”的记载,且在该经典中,后土仍然是一位以土地为根本的神祇。

唐代

后土的形象,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完成了从男性神祇到女性神祇的转变。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中,记载了开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亲临山西汾阴上祭祀后土时,旧祠堂里供奉的是妇人塑像。唐代民间许多地方也建有后土祠,后土也被民众称为“后土娘娘”或“后土夫人”。此外, 唐末陈翰编纂的《异闻集》中,有一篇《后土夫人传》,讲述了后土夫人与凡人男子韦道安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些记载都表明,唐代时,后土已经被普遍认知为女性神祇。尽管在形象和性别上发生了变化,唐代时后土在道教中并没有被赋予特定的位阶。

宋代

宋朝时期,后土娘娘信仰再次迎来巅峰时期。为了证明统治的合法性,宋皇室效仿唐皇室,声称他们的祖先是由道教的玉皇大帝选中来统治天下,因此大力推崇玉皇大帝的地位。与此同时,为了契合“天公地母”的传统思想,在抬高代表"天公"的玉皇大帝的地位的同时,也抬升了代表"地母"的后土娘娘在道教中的地位。赵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朝廷投入三百多万两白银,大规模修葺山西汾阴的后土祠。这次修葺使得汾阴后土祠的建筑规模与当时汴梁东京的东宫相媲美,规模宏大。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亲临汾阴后土祠进行祭祀,撰写并御题了《汾阴二圣配铭》,敕封其为“后土地祇”。而在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加封其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也正是在宋代,后土娘娘成为了道教中的“四御”之一,地位仅在“三清”之下,成为辅佐“三清”的重要神祇之一。

金元

金元时期,官方不太重视后土祭祀,皇帝未曾亲临汾阴后土祠,通常是由官员代表他们前往祭祀。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至顺(1330年-1333年)以后,元朝廷更是仅祭祀昊天上帝。究其原因,应是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金朝元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后土娘娘是汉文化代表神祇,因此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中受到冷落。

明清及以后

明清时期,后土信仰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持续式微。明初,皇帝还会派遣官员前往汾阴祭祀,洪武之后,官方活动基本消失。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朝廷在北京兴建了专门祭祀土地的坛场,用以祭祀皇地祇、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牌位。与山西汾阴的后土祠相比,明清皇帝更愿意在京城地坛举行祭祀典礼。而在民间, 其信众也越来越少,这可能是因为城隍碧霞元君妈祖妈祖等一批世俗神祇逐渐崭露头角,它们分散了后土娘娘作为神祇的一些职责和权利。但民间祭祀从未中断,现今,后土信仰在山西汾阴地区以及台湾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信众。

民俗信仰

神格职能

后土娘娘,亦可称地母娘娘,是主掌土地的神祇,其信仰可追溯至中国先民的地母崇拜。土地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尊地为母,由此诞生了地母信仰。

道教兴起后,将“后土”纳入其神仙体系。在汉代的《太平经》中,后土仍被视为土地治理之神。而在约成书于唐宋时期的《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中,详细描述了后土娘娘的神祇职能:“敕天官司天曹,敕地官司地府,敕水官司水府。又列四渎五岳名山大川、洞府福地,各敕仙官而主领。又遣司命司录,日游月行,年月日时、四直使者,虚空监察,当境主司土地山神,分司列职,巡绕天下,纠察是非……”即,后土娘娘可以既可以命令紫微大帝管理日月星辰,还可以命令地官管理幽冥洞府、都世界。同时,她还管理着四渎五岳之神和福地洞天之主。此外,后土娘娘还是主管人的寿命的司命,以及主抓人的罪恶的司录二位神祇的上级,还拥有化解瘟疫灾祸的神力等。

而在宋代,由于宋皇室出于统治需要,宣称是受道教尊神玉皇大帝之命统治人间,将玉皇尊为最高天神,同时又按传统的“天公地母”观念,把“后土”列为道教“四御”之一,尊其为“后土皇帝祇”,统御山神、河伯、土地、城煌、灶君等诸神,成为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灵和大地山河的女神。

信俗活动

后土信仰在汉代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刘彻在山西汾阴创建后土祠,亲临祭祀。此后,历代皆有皇帝亲临汾阴祭祀后土。官方祭祀后土,主要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获得丰收。明代以后,随着山西汾阴后土祠在国家祭祀体系中衰落,后土祭祀活动逐渐转入民间的手中,在祭祀内容方面,民间信仰的特色越来越明显。如民间祭祀后土,多了求子需求,如偷取后土娘娘神像前小鞋的求子习俗。在晋南地区,"鞋"与"孩"同音,因此人们象征性地偷鞋送给未生育的妇女,希望能为这些妇女带来孩子。即后土娘娘多了掌管生育的职能。

而在民间祭祀中,娱乐和商业贸易功能得到了增强。最初,在祭祀后土娘娘的庙会上演戏是为了娱神和敬神,但后来逐渐从娱神转向娱人,成为当地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土祠内建有戏台,可以同时上演三台戏剧。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人们又开始将后土娘娘与女娲联系到一起,认为万荣县地区就是女娲创造人类的地方,甚至认为商纣王在《封神演义》中所祭拜的女娲庙就是后土祠,这也解释了为何后土祠从不上演《无影簪》的原因。

现在,在山西汾阴地区和台湾地区仍然有着相当数量的信徒。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后土祠,每年会在后土圣母的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而河津市古垛后土庙,也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和九月十八,举办隆重的古垛后土庙庙会活动。

形象设定

在古文献和道教经典中没有直接描述后土娘娘的形象,但在北宋欧阳修编撰的《太常因革礼》中,记载了赵恒时期,礼院称不知道后土娘娘的衣冠应如何制作,于是朝廷诏令后土娘娘的衣冠以皇后之制为准的事件,原文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十四日敕 :“河中府后土庙,宜令礼院依礼例册造衣冠,送往彼者。礼院称,伏缘礼令不载后土合服衣冠,今详检到皇后所服礼衣,未敢依此回牒少府监修制造,候敕旨。一,准衣服令,皇后服,首饰花十二株,袆(huī)衣,素纱中单,领,罗谷,蔽膝大带,以青衣革带,青袜,白玉双,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元质,长丈四尺,五首,广一尺,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诏令宜依皇后礼衣修制。”

而在山西汾阳田村后土圣母庙中,仍然保存着明代的壁画。在这些壁画中,可见后土娘娘的形象模仿了明代皇后的服饰。壁画中的后土娘娘头戴金龙簪,左右各插凤簪,凤鸟的嘴中叼着珠结,其间缀满珠翠,属典型的双凤龙冠,是简化版的《大明会典》中所描述的皇后燕居冠。此外,后土娘娘身着圆领大红色鞠衣,胸前饰有金绣云龙团纹,而袖口处也绣有金色的腾龙纹,衣袍加青色霞帔,这是典型的明代皇后的常服。

相关庙宇

万荣后土庙

俗称后土祠,位于中国山西省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是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刘彻元狩二年(前126年),此后历代多次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庙规模宏大,祭祀极盛。但后来多次遭受黄河水患的侵袭,后土祠屡次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迁建至现址。

祠庙坐北朝南,整体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7600平方米,其西侧和北侧紧邻黄河和汾河。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享亭、圣母殿、秋风楼。献殿两侧还有东、西两座五虎殿,而圣母殿东侧则有一座碑亭。多数建筑是晚清时期兴建的,但山门是元代建筑,秋风楼则是明代遗存。秋风楼坐落在一个高台之上,楼高三层,高33米余,面宽、进深各五间,楼顶为十字歇山顶,里面有刘彻《秋风辞》的元代碑刻,楼内设有金柱12根,直通楼顶。秋风楼宏伟典雅,傲然挺拔,堪称中国楼阁建筑的杰出之作。

介休后土庙

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庙底街,2001年被列入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无考,但根据庙里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的重建碑记载,可推算出其创建当早于北魏,后历代重修,现存规模主要是明正德年间的扩建。

庙宇坐北朝南,总占地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后土庙、三清殿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献楼、戏楼与三清楼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造精致,是明清楼阁式建筑中的精品之一。庙西区的吕洞宾、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是国内所罕见。三清观内有千余尊“万圣朝元”明代彩塑,是中国国内罕见的道教彩塑艺术之宝。此外,后土庙的所有建筑都被装饰以精美华丽的琉璃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

古垛后土庙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2006年5月被列入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延祐五年增建,明代重修。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现仅存元代正殿和戏台,主体结构均为元代建筑

东羊后土庙

位于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是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庙宇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因地震损毁,后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建筑有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的戏台保留着元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杂剧在山西平阳一带的发展历史,以及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灵石后土庙

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是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正殿悬梁的记载,该庙曾于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进行了重修。

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088平方米,采用了单进院落的布局,现在仅剩下献殿和大殿。献殿平面呈方形,屋顶是单檐歇山顶,大殿则是单檐悬山布灰瓦顶。庙内现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碑1通、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年)碣1方。

石楼后土圣母庙

位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张家河村西南 2.5千米的殿山村北 100米,是中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创建年代不详,但根据正殿前的石雕灯台记载,该庙于元代至正七年(1348年)进行了重修,此后历代均有维修。

庙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 1500平方米,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乐楼、正殿,东西两侧配殿等。正殿采用了无梁殿砖石结构,前面有木结构的插廊,屋顶是单檐硬山顶,殿内现存明代泥塑5尊。乐楼屋顶是单檐歇山顶。山门是砖石结构,前面有木构的插廊,同样使用了单檐硬山顶。

汾阳后土圣母庙

位于汾阳市栗家庄镇田村,是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创建于唐,曾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间有过重修。现仅存正殿一座,为明清建筑。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内东、西、北壁有明代壁画74.7平方米,北壁为《宴乐图》,东壁《迎驾图》,西壁《巡幸图》,均为工笔重彩,沥粉贴金。

相关典籍

艺术形象

雕塑形象

在一些后土祠庙中,可以看到后土娘娘塑像的装扮,这些装扮多数模仿了皇后的服饰。例如,在山西介休后土庙的后土殿内,保存有一尊明代后土圣母塑像。这尊圣母背靠着龙凤椅,凤冠霞帔,身穿红色大袖袍服,袍服和衣袖边缘都饰有龙纹,沥粉贴金,手持笏板,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形象,沿用了宋以来的皇后服制。

山西汾阳县上庙村太符观的后土圣母殿内也供奉着29尊明代彩塑,其中主尊为后土圣母。圣母的服饰都是凤冠霞帔,身穿圆领红色大袖衣,上面绣有龙凤纹饰。后土娘娘则手持笏板,端坐于神台,而身后的墙壁上则绘有龙椅靠背,突显了她与众不同的尊贵地位。

而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的后土庙,同样供奉着后土圣母,其东西两侧分别配有碧霞元君和娲皇圣母。这三位女神同坐于一个巨大的龙凤神内,梳着特髻,并点缀以金孔雀和珠翠。虽皆着命妇服装和头冠,尽管她们都穿着命妇服装和头冠,但在孔雀的数量和服饰的繁复程度上,主尊后土娘娘的级别明显高于两位配祀神。

绘画形象

山西省汾阳田村后土圣母庙,保存着明代后土娘娘壁画。壁画中的后土娘娘身穿圆领大红色鞠衣,胸前金绣云龙团纹,袖口处有金绣腾龙纹,衣上加青色霞帔,为典型的明代皇后常服,头顶插着金龙簪,左右再各插凤簪,而凤鸟口衔珠结,整体缀满珠翠。

在西壁的巡幸回宫图中,后土圣母乘坐龙,侧身回望,龙辇尾部有一神将一手执斧刀,一手用绳索牵着一名妇女,她身后一人裸露上身,作求饶状 ;另两人怀里抱着婴儿,这五名皆为有罪过者。

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一幅于20世纪30年代从中国流失到海外的平阳府壁画。该壁画分为东壁和西壁,东壁上的三位主神分别为天皇、黄帝和后土娘娘。在这幅壁画中,后土娘娘身穿青纱中单、黼领;外罩交领朱衣,左,衣领边缘饰以。下身为白色长裙,配朱色蔽膝大带。头戴龙凤花钗金冠,两侧各别着一凤钗,凤钗的底部边缘装饰着祥云纹,并垂着四串珍珠璎珞,而金冠前方正中圆光内有坤符。此装扮与前文《太常因革礼》中所记录的后土娘娘“依皇后礼衣修制”基本相符。

争议

一些学者提出了女娲娘娘与后土娘娘是同一神祇的观点,例如山西万荣县地方志办公室、万荣县史志研究学会编写的《后土文化源流》中,就以后土被尊为“后土皇地祗”,而《风俗通义》中称女娲为“土皇”,两者同属地神为由,认为“女娲和后土是同一位女地皇的两个不同称谓。但也有学者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女娲娘娘和后土娘娘是两位不同的神祇。

相关文化

小说

典故传说

“皇天后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用来指代天和地。《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其中,“底”意为致。《左传·信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参考资料

..2023-09-25

一定之规—论唐代后土祭祀的政治投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2023-09-19

后土祠(后土圣母 万荣).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9-24

河津古垛后土庙传统庙会热闹非凡.运城新闻网.2023-09-19

..2023-09-24

后土篇.运城市人民政府.2023-09-24

中国祠庙之冠 汾阴后土祠.百家号.2024-01-30

万荣后土庙(第四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2023-09-24

介休后土庙.介休市人民政府.2023-09-19

介休后土庙(第五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2023-09-24

东羊后土庙(第六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2023-09-24

灵石后土庙(第六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2023-09-19

山西省文物局门户网站.后土圣母庙(第七批国保).2023-09-24

后土圣母庙(第二批省保).山西省文物局门户网站.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