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
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原名赵平福,后改名赵平复,又名少雄,笔名柔石、金桥、赵璜、刘志清等,宁海县(今宁波市宁海县)人,中国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1918年,柔石考入浙一师,1921年加入由潘漠华、冯雪峰等人发起的“晨广文学社”,1927年秋,他应邀到宁海中学任教,1928年春被推举为县教育局局长;同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亭旁暴动失败,宁海中学被查封,柔石掩护了党组织负责人安全转移。柔石于1928年6月2日离乡赴上海市,在那里结识了鲁迅,并同鲁迅共同创立“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5月,柔石经冯雪峰、黄理文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柔石出席党内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2月7日被害于龙华,世人将其与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称为“左联五烈士”。
柔石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和《二月》、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等。1929年,经鲁迅介绍,为《语丝》看稿并校对。1930年,\u2029\u2029他与冯雪峰一同协助鲁迅编辑的《萌芽月刊》在上海创办。作为一个革命家,柔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而且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党内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在柔石心里,鲁迅亦师亦友亦父,鲁迅对柔石的生活、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柔石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主题,甚至写作风格上都烙印着鲁迅的痕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2年9月28日,柔石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城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911年,柔石入读县正学小学。1917年夏,毕业于县正学高等小学,“正学”是对名儒方孝孺“读书之庐”的尊称。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被“灭十族”的事迹,对少年柔石的影响很大。1917年秋,柔石考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学。由于这所学校师资薄弱,管理不善,加之费用太高,他只得非常失望地中途退学,回家自修。
1918年秋,他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简称“浙一师”),在杭州市度过了五年。他除努力于学业外,也很留意阅读有关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书籍。求学期间,柔石与长他5岁、比他早3年入校的同乡潘天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1年10月,柔石加入由著名新文学作家叶圣陶、朱自清任顾问,由浙一师同学潘漠华、冯雪峰负责的晨光文学社,从事新文学运动。
工作经历
1923年夏天,柔石从浙一师毕业,应聘至杭州一家庭做教师。因与“教育救国”的抱负相去甚远,不到半年就辞教回乡。次年春,柔石赴慈溪普迪小学任教,教学之余坚持文学创作。1925年元旦,他在宁波市自费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疯人》,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作品反映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懑。
1925年2月,柔石怀着追求新知的渴望北上,成为北京大学一名旁听生,其间,聆听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学理论课。五卅惨案的爆发使柔石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他开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他用小说、独幕剧、诗和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下大量作品,或诅咒现实的黑暗,或歌颂爱情的坚贞,或倾吐个人心头的郁闷,发出改造世界的呼声。
1926年春,柔石离京南下,为生计奔波于沪、杭之间,是年秋,到浙江省镇海中学任教,没过多久,便任教务主任。同年底,北伐军到了浙江省。柔石支持中小学师生举办提灯会,参加上街游行,被反动当局诬为“赤化”嫌疑,只得避居杭州市。春节后,在北伐军胜利进军形势鼓舞下,柔石重回镇海中学。不久,形势逆转,“四一二”腥风血雨笼罩镇海。他在由中国国民党县党部召集的会议上获悉当局要逮捕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等人,便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通知其转移,事后遭国民党当局追查,被迫返回宁海。
1927年秋,柔石应邀赴宁海中学担任越南语教师,兼教音乐和小学部的英语。该中学是中共宁海临时县委革命活动的基地。在此期间,柔石参加了党领导的一些活动。宁海地下党组织非常关注县教育局局长的人选。他们选中埋头教育、表面无党派色彩,其实倾向革命、同情共产党的柔石。经过努力,柔石于1928年初出任局长。上任后,他努力推动改革,充实新生力量,募款筹建校舍,设法使学校改为县立中学,使教育界精神为之一振。
遇师鲁迅
1928年5月,中共宁海县委组织了著名的亭旁暴动,后被中国国民党镇压。反动当局在搜捕暴动人员时,抄去党内文件《县字通讯第一号》。宁海中学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暴露,被当局勒令解散。柔石掩护县委特派员杨毅卿等同志脱离险境,自己也辗转去往上海市。到上海后,柔石埋首读书作文,历时两个月改定长篇小说《二月》,号召人们为新社会的诞生而努力战斗。9月,经友人介绍,柔石往谒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获得这位导师的信重。鲁迅热情地为他校阅书稿《旧时代之死》,并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还选了一些外国作品让他翻译,助其摆脱经济困难。为了帮他节缩用度,鲁迅把自己景云里23号的房子让给柔石等青年,并请他们与自己一起搭伙用餐。柔石视鲁迅如严师和慈父,而鲁迅也确像父亲般地关爱着柔石。在接触了鲁迅和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后,柔石的创作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1928年深秋,在鲁迅的帮助下,柔石和崔真吾等人一起组织了旨在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提倡刚健质朴文艺的朝花社。朝花社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尔后,鲁迅又荐其出任《语丝》的编辑。出版有《朝花周刊》《朝花旬刊》。柔石在为朝花社操劳的同时仍勤耕不辍,收获甚丰,出版长篇小说《二月》《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短篇小说、散文集《希望》,还有两部独幕剧、诗歌,以及被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之二中的译作。《二月》写于1928年夏至1929年底,正是中国革命陷人低潮时期。该作品通过对知识青年萧涧秋在前进道路中的描写,给尚处于彷徨的知识分子指出一条道路:只有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伟大潮流中,把自我小小的齿轮与社会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鲁迅对此作很重视,有详细的口头评论,还写了小引。
左联时期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柔石成为筹备“左联”的12名基本人员之一。在筹备“左联”的同时,他还和鲁迅一起参与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工作。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5月,柔石经冯雪峰、黄理文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一些主张有时就通过柔石转达给鲁迅,柔石成为党组织和鲁迅联系的一个桥梁。不久,柔石和胡也频、冯铿一道,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的身份参加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柔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而且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1931年1月17日,他在参加上海东方饭店举行的讨论王明路线问题的会议时,因叛徒出卖,遭中国国民党军警逮捕。23日,他被移送至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牢房,钉上重达10多公斤的铁镣——“半步镣”。在狱中,柔石坚贞不屈,并做通狱卒的工作,先后送出两封信,向鲁迅和战友们通报信息,暗示他们及早转移。
壮烈牺牲
1931年2月7日夜,反动军警仓促将24位革命同志行刑。柔石的头部和胸部连中10弹,壮烈牺牲。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19年,柔石寒假在宁海县老家黄坛初会吴素瑛,订婚。1920年,19岁(另有资料写17岁)的柔石遵父母之命,与长他两岁的同乡吴素瑛完婚。婚后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赵帝江、次子赵德鲲和女儿赵小薇,皆从事教书育人工作。1926年,女儿赵小薇出生,自1960年故居开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搬离故居,她曾长期担任义务讲解员,向海内外参观者介绍父亲的生平事迹。
1927年,哥哥平西和柔石分家,柔石分得西厢楼房三间。西厢北首间是柔石与夫人吴素瑛在1920年冬完婚时的“婚房”,在这里柔石曾教夫人读书、识字。小堂前则是会晤亲朋好友的地方。楼上南首间是书房,柔石平时在此读书、写作。
之后,妻子吴素瑛跟随他来到上海市,但两人缺乏共同语言和感情基础;此时,柔石认识了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冯铿,她也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柔石被她爱憎分明的炽热感情所打动,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
1930年冬为祝贺老母60寿诞返回家乡,不久又匆匆离去。
亦师亦友
1925年2月,柔石在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有幸聆听了鲁迅先生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其文学理论课,很受教育和鼓舞。1928年9月,柔石由好友王方仁、崔真吾引领,来到上海闸北横浜路景云里23号,拜见了心仪已久的鲁迅先生。此次踏进鲁迅家门,成了柔石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柔石接触到了更多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自觉积极地投身到了新文化运动之中。他们三人曾一起和鲁迅搭伙用膳,从此,柔石与鲁迅朝夕相处,有空就交流读书和创作的感悟,或讨论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鲁迅对“柔石”的笔名很感兴趣,问其原由。柔石解释:这笔名取自家乡方祠前一道小桥上题刻着的“金桥柔石”四个字。他儿时搞不清这四字的含义,现在感到为人处世,应该刚柔相济。鲁迅会心地点头称是:《周易风水》有“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道德经》又有“守柔曰强”之说。只有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盛赞“柔石”、“金桥”的笔名起得很好。在此期间,柔石不仅写作大有长进,而且在思想觉悟上也有大幅度提升。
鲁迅对柔石有很多关怀和帮助,而柔石对鲁迅也很尊敬和爱戴。当鲁迅阅读完柔石所著的《二月》的书稿后,对柔石的才气更是喜爱有加,赞之为“优秀之作”。他把柔石介绍给北新书局的李小峰,让其优先出版此书。柔石的小说稿《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完稿后,鲁迅成了第一位读者,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决定放在自己与郁达夫主编的《奔流》第一卷第五、六期连载发表。这是柔石自学校毕业后,除了自费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之外,在像样的杂志上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1928年,鲁迅帮助柔石垫付入股他和王方仁、崔真吾三人合伙创办刊物《朝花》周刊,他指导柔石说:办刊物既要求文章内容扎实,版面设计、编排形式也要生动活泼,不能搞得密密麻麻,给人压抑感。鲁迅还主张版面可以选登一幅以木刻为主的外国美术作品,这在当时国内文艺刊物方面可说是个创举。
在柔石心里,鲁迅亦师亦友亦父,鲁迅对柔石的生活、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柔石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主题,甚至写作风格上都烙印着鲁迅的痕迹。
鲁迅听闻柔石去世的消息,深感震惊和悲痛,痛悼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创刊号“纪念战死者专号”上,亲撰《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先驱的血》等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中的“悼柔石诗”,让人感到感情至深。
主要作品
柔石担任“左联”领导职务期间,由于工作忙碌和生活不安定,少有时间从事文艺创作,但他仍渴望“能有更好的作品,贡献给买我书的读者”,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表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血在沸》。他在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译就马克西姆·高尔基和苏联作家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的作品,与林淡秋共译《丹麦短篇小说》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进步文学。他留下的40余万字作品,日后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译著
诗歌
随笔
主要成就
文学
柔石牺牲时,年仅30\u2029\u2029岁,而创作和译作达118万字,另有未发手稿22万字。柔石留下了4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和译著,这些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学的宝库,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柔石在文学事业上主要创作的文学作品有小说《二月》《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三姊妹》《希望》等,散文集《希望》和两部独幕剧以及大量的诗歌等;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以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多部。这些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学的宝库,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对繁荣中国的革命文艺创作,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扶植新生的木刻艺术有着不朽的功绩。小说中,《疯人》是柔石挑选了6篇较为满意的作品,编成第一本小说集,也是他正式踏入文坛的第一步。
在柔石众多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其小说最为突出。小说中又以《为奴隶的母亲》和《二月》最具代表性。《为奴隶的母亲》在1930年3月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不久,被蒋光慈编入《现代中国作家选集》。1934年,英国的马丁·劳伦斯书店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也将它收入。1936年,美国德加·斯诺编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将它列为鲁迅以外的“其他中国作家小说的首篇”。当年中国左联驻国际作家联盟代表萧三曾在1945年1月29日写的《哀悼罗曼·罗兰》中提到,罗曼·罗兰在从《国际文学》法文版读了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后,曾写信给该杂志的编辑部说:“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
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江南小镇为背景,描写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彷徨及对命运的茫然。小说以萧涧秋在去往芙蓉镇任教的船上听到文嫂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引出了不同阶层对此悲剧的作为。以文嫂对生活的无助,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该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价值。
1928年,柔石创办旨在介绍东欧文学的“朝华社”,合编《朝华》周刊。1929年,经鲁迅介绍,为《语丝》看稿并校对。1930年,\u2029\u2029他与冯雪峰一同协助鲁迅编辑的《萌芽月刊》在上海创办。1931年,他拟作《长工阿和传》的写作提纲。
革命
“五卅”惨案爆发后,柔石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开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用小说、独幕剧、诗和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下了大量作品,或诅咒现实的黑暗,或歌颂爱情的坚贞,或倾吐个人心头的郁闷。同时,他在作品里发出了改造世界的呼声。作为一个革命家,柔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而且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党内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
人物评价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写的“悼柔石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评)
柔石先生的爱国情怀绝不是嘴上说说的,他把自己的爱党之心、报国之志融入到行动之中。在革命上,他多次掩护队友撤退;在教育上,他改革了全县小学教育;在文学上,他和鲁迅先生一起刊出了《艺苑朝华》等。(宁海新闻网评)
后世纪念
为纪念柔石,宁海县在柔石故居内开设柔石纪念馆。在柔石中学内建有柔石纪念碑和柔石亭。南通市跃龙中学内有柔石楼。在城北中学东面,甬临公路西侧建立了柔石公园。
文章
柔石牺牲后,鲁迅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创刊号“纪念战死者专号”上亲撰《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者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等文;后来又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下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著名诗句;直至辞世前作《写于黑夜里》,鲁迅无时无刻不在缅怀柔石。
柔石故居
柔石故居在宁海县县城内柔石路3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柔石纪念馆,为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门口“柔石故居”四个字,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1960年1月题写的。西厢房、西大房、厨房等半个院子为柔石父亲赵子廉先租典,后相继购置,柔石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柔石纪念馆东侧原有一座小石桥,桥上镌有“金桥柔石”四字,“柔石”“金桥”这两个笔名由此而来。陈列室内有毛泽东签署于1952年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纪念证”,上面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大红方印。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柔石故居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60年宁海县人民政府整修了柔石故居,1962年10月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2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9月故居内柔石纪念馆开馆;2004年10月柔石故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华烈士陵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0年4月组织力量将柔石等24位烈士的忠骨挖掘出来,移葬大场公墓。1968年又专门修建了“龙华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象征着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高大伟岸,万世永垂。
柔石亭
1992年,浙江省镇海中学师生为纪念柔石诞辰九十周年,建造柔石亭,其长子赵帝江为亭题名。
宁海中学
柔石牺牲后,宁海中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纪念。1957年,把柔石力促建成的教学楼之一命名为“柔石楼”,并筹建柔石纪念室。1962年,成立“柔石文学社”,定期出版期刊《柔石园》。2002年,《柔石园》专门出了柔石百年纪念专辑。2007年,学校还隆重举行纪念柔石诞辰105周年暨庆祝柔石文学社成立45周年活动。
纪念活动
2020年9月28日晚,纪念柔石诞辰120周年主题文艺晚会在宁海国际会展中心宁海厅举行。
参考资料
一代才俊生命永恒——革命先烈柔石.澎湃新闻.2024-06-28
笔墨映丹心|夜色.今日头条.2024-02-24
柔石:坚贞不屈的文化战士.中国作家网.2024-06-28
红色档案系列 | 景云里的早春二月.今日头条.2024-01-31
柔情似水骨硬如石.宁海新闻网.2024-06-29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柔石故居.浙江新闻频道.2024-06-27
红色档案系列 | 景云里的早春二月.今日头条.2024-06-29
柔石与冯铿:过早凋零的哀叹.今日头条.2024-06-29
柔石与冯铿:过早凋零的哀叹.今日头条.2024-01-31
为生者争得胜利,为祖国争得富强. 宁海新闻网.2024-06-29
镇海:潮起甬江口,争当模范生.澎湃新闻.2024-06-28
为了忘却的纪念丨纪念柔石诞辰120周年主题文艺晚会隆重举行.宁海县人民政府.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