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何丹仁、洛扬、成文英、o.V.、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翻译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湖畔》《雪峰的诗》, 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 寓言集《雪峰寓言》, 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 文集《雪峰文集》等。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在浙江省义乌市南乡神坛村出生。1918年毕业于义乌县立小学,1919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浙江第七师范。1921年,冯雪峰带领同学开展反对学校当局专制的罢课活动,被学校开除学籍,遂只身前往杭州市考上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并改名“冯雪峰”。同年,冯雪峰与汪静之、潘漠华等同学成立晨光社,1922年4月,冯雪峰等人出版《湖畔》诗集,并受到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和认可。1923年冬,冯雪峰因家庭经济困难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辍学。
1927年,冯雪峰来到北京,并在北京中国大学入党,开始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学。1930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6月,调任中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同时兼管“文委”。1934年,冯雪峰参加了长征。1938年,冯雪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同心会”,并以长征为主题创作了长篇小说《关于“艺术大众化”》。1939年,冯雪峰恢复了组织关系,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冯雪峰被中国国民党抓捕并送入上饶集中营,1942年因病被保释出狱。1943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他前半生生活较为稳定的时期,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杂文、论文及寓言。
1949年,冯雪峰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1950年,他回到上海市后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3月,冯雪峰奉命到北京市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1957年,冯雪峰被文化部定为“右派骨干分子”。1958年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大部分职务。1961年,他被摘除了“右派分子”的帽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隔离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院内,经常被批斗,被要求交代问题,应对各种“外调”。1972年,冯雪峰回到北京市原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被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因肺癌离世,享年73岁。1979年获得平反并恢复名誉。
冯雪峰留有近三百万字的作品,包括诗篇、寓言、翻译、杂文、剧本等。作为文艺理论家,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与传播以及对鲁迅的研究。
作为革命家,冯雪峰自加入中国共产党,辗转各地从事中共地下党的活动、搭建起党中央和鲁迅之间联系的桥梁,严守党的秘密,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持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后人通过集结纪念集、修故居、开展冯雪峰同志诞辰纪念、设置文论奖等活动来纪念他。
人物生平
走出义乌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1903年6月2日,在浙江省义乌市南乡神坛村出生。冯雪峰的父亲性格暴躁,会暴打妻子,对冯雪峰也常拳打脚踢。母亲在家中地位很低,担负着家务和打骂,冯雪峰在写诗后为母亲创作了《睡歌》。童年的山村生活,是他一生从事现实主义创作的根。在这种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冯雪峰能够较早地独立思考人生。
1918年,冯雪峰的祖母替他领回了一个童养媳,他反对这种强迫婚姻。后来他的童养媳与邻居勾搭败露后被遣回娘家,冯雪峰虽然从中解脱,但这件事仍对其心灵造成了创伤。这一年,他从县立小学毕业。
1919年春,虚岁16的冯雪峰先是瞒着家中长辈替一位同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金华中学,随后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第七师范。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冯雪峰参与了“七师”内部反对学校当局专制的罢课风潮。1921年,“七师”爆发了学生驱逐学监顾华钟的风潮,作为带头人的冯雪峰被学校开除学籍。18岁的他带着同学们资助的17元钱,只身前往杭州市投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从此他便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走上了独立的人生之路,并将他的名字改为“冯雪峰”。
“湖畔”时期
1921年,由汪静之和潘漠华发起,邀集冯雪峰、柔石故居等同学成立了晨光社,请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三位老师作顾问。同年11月22日,冯雪峰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新诗处女作《到省议会旁听》,他在这首诗中辛辣地讽喻当时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们的丑态。1922年1月15日,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物,冯雪峰的第二首诗《小诗》(作于1921年11月21日)就发表在于《诗》月刊1卷2号上(1922年2月15日出版),《诗》月刊共发表了湖畔派诗30余首。
1922年4月,冯雪峰与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诗合集《湖畔》(收录其诗作17首),文学史称四人为“湖畔诗人”,1923年《湖畔》诗集第二集《春的歌集》出版,再度收录了他的11首诗作。1923年冬,冯雪峰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也基本结束了他的湖畔诗创作,爱情诗是冯雪峰“湖畔”时期的主要成就。自1926年起,冯雪峰开始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工作。
为党奋斗
1924年春,冯雪峰通过应修人的关系,由郭沫若介绍进入上海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三四个月后,冯雪峰回到杭州市与汪静之同住在栖霞岭下的善福庵。后来经过柔石介绍,冯雪峰又到慈溪市县立女子小学做了代课教师。1925年春,冯雪峰随潘漠华前往北京市,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自学日语。1927年6月,受到李大钊同志等大批共产党人就义行为的撼动,冯雪峰在张天翼介绍在下,在北京中国大学入党,他的文学道路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由爱情转向现实题材。
1927年冬,冯雪峰因教丁玲日文,与丁玲、胡也频相识相交。1927年11月,北京的中国共产党组织被破坏,北新书局中抄出冯雪峰写有“这本译书献给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人们”的翻译稿,他因此被通辑。冯雪峰无奈离开北京逃往上海,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28年7月回到了义乌市,恢复了党组织关系,任城区支部书记。他的公开身份是义乌县立初中的语文教师,他在进步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命名为“试鸣社”),组织学生学习新文艺,研读进步书刊,还向他们讲述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情况,介绍唯物史观与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走上革命道路,从中发展了共青团员,在这期间,冯雪峰与其学生何爱玉萌发爱情。后因义乌地下党组织发动抗捐斗争,号召市民罢市,中国国民党四处查缉,冯雪峰受到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的通缉。同年11月,冯雪峰重返上海市,暂时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1929年春,何爱玉在党内同志的带领下离开义乌市来到上海,并与冯雪峰结为夫妻。冯雪峰在上海恢复党籍后负责与鲁迅联络,从此开启了二人之间的缘分。
在劝说鲁迅加强团结,建立左派作家联盟后,1930年初,他又作为12个基本成员之一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工作。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召开,冯雪峰与鲁迅、柔石等一起参加会议,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等。作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冯雪峰对左翼文艺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1931年2月他担任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3月调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书记,1932年12月,调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管一个对外提供宣传资料的通讯社和“文委”,虽然不直接领导“左联”,但仍参加“左联”一些大事的决策。
1933年6月,冯雪峰调任中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同时兼管“文委”。“文委”原属上海中央局领导,因冯雪峰调任江苏省委后,一时找不到管“文委”的人,因此把“文委”划归江苏省委,仍由他兼管。他除负责联系法南区的恢复工作外,还负责联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社联”“反帝大同盟”“民权保障同盟”等团体。在这个时期,冯雪峰的文学创作虽不多但质量可观,同时还翻译了诸多马克思主义作品。
1932年8月,冯雪峰接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任务:1932年9月,将在上海召开世界反战远东会议,主题是讨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问题。该会议由宋庆龄出面主持会议,幕后的筹备工作由冯雪峰全权负责。反战大会不仅受到了中国国民党的反对和抵制,还受到了英、法等国的多方阻挠,此前负责筹备大会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负责人杨杏佛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冯雪峰成功地组织了此次大会,自己却也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通缉。
1933年底,暴露的冯雪峰奉命离开上海市,赶赴瑞金中央苏区,留下他已怀孕的夫人何爱玉携女儿暂住在鲁迅家中。冯雪峰于1933年12月下旬住在沙洲坝。1934年1月中旬,冯雪峰在瑞金市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1月21日,冯雪峰在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在此期间与毛泽东相识,成为“毛派”。
1934年,冯雪峰参加长征,长征的经历为冯雪峰创作《卢代之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地区后他被调陕北党校工作。1936年,中共中央派他为特派员,秘密到上海市展开工作接受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等亲自交代的秘密任务,到上海再次与鲁迅重逢并帮助鲁迅更加深刻地了解党的政策,至1937年,冯雪峰顺利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1936年在上海期间,冯雪峰和鲁迅、胡风商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与周扬他们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展开激烈争执。同年鲁迅离世,冯雪峰组织代表党中央主持丧葬工作,也开始了终生研究、宣传鲁迅的工作。
狱中诗人
皖南事变后,中国国民党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1941年冯雪峰因一位进步青年写给他的一封信被捕,押解到金华宪兵连,后又移送进上饶集中营。他在牢中抱病写的几十首诗,由同在狱中的画家赖少其配了多幅插画,诗稿和画稿曾于1942年托人从狱中带出后散失。现在保留下来的诗是他出狱根据底稿重新整理而来。在狱中的两年是冯雪峰诗的第二个高潮,创作的39首诗和一篇自序集结为《真实之歌》。1942年11月,冯雪峰经交涉以治病名义被保释出狱。
在上饶集中营期间,为帮助同志逃跑,冯雪峰提出一个巧妙的越狱计划,由他和郭静唐、吴大混和王闻识四人掩护计借英、叶苓、杨良三人越狱。计划三人逃跑的下午,四人脱下毛衣放在床铺上,由越狱的三人“偷走”,毛衣可变卖作路费,还可洗脱越狱的人与他们四人的关系。然后由冯雪峰等人邀请卫兵班长和带枪士兵去附近小镇上喝酒,引开了看守兵,使其他三人顺利脱离牢笼。
创作高峰
1943年,冯雪峰在浙江丽水为《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审稿,并为之写作杂文,后结集为《乡风与市风》。1943年6月初,冯雪峰奉党组织之命来到重庆,1943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他前半生生活较为稳定的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杂文、论文及寓言,他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成就也主要在解放前,一些重要作品如《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鲁迅回忆录》、诗集、理论集、翻译集等都发表在此时期。1945年冯雪峰的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在重庆出版。
1946年2月,冯雪峰转移至中共驻上海联络处工作。他在上海一方面进行文化活动,一方面以个人名义做统战工作。1948年1月,《雪峰文集》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内收新诗6首,杂文33篇,寓言20篇。1949年2月,寓言集《百喻经的故事》由上海作家书屋出版。1949年6月,冯雪峰作为华东代表团的团长,赴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因病逝世
1949年10月1日,冯雪峰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1950年,他回到上海市后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于1950年8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荣获1949—1950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51年3月,冯雪峰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到北京市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他还任过《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任党组书记、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1954年,冯雪峰因《红楼梦》研究问题而被解除《文艺报》主编职务,在党内受到了批判并作检讨。1957年,中国作协第十七次党组扩大会议上,冯雪峰被批斗,被迫做了检讨,被文化部定为“右派骨干分子”。1958年,冯雪峰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大部分职务。1959年,他的胃病复发,住院接受了胃切除手术。1961年,他被摘除了“右派分子”的帽子。1966年,他被关进了“牛棚”,还经常被强令写检查和交代材料。1969年,他被下放到咸宁市文化部的“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1972年,冯雪峰回到北京市原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被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只许在家办公。1974年,由于受寒引起肺气肿复发,检查时发现患了癌症。
1976年,冯雪峰病情恶化,1月31日,因抢救无效离世,享年73岁。2月16日下午,冯雪峰的追悼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秘密举行。
1977年,冯雪峰的妻子何爱玉去世,终年68岁。1978年10月,冯雪峰的子女冯雪明、冯夏熊、冯夏森联名写信给胡耀邦,反映冯雪峰临终要求回到党内来的请求。最终,在胡耀邦的指示下和冯雪峰子女的请求下,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79年4月批准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关于冯雪峰同志右派问题的改正决定》,为他恢复了党籍,恢复了政治名誉,并于1979年11月17日为冯雪峰同志补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者共达1000多人,包括叶剑英、邓小平、陈云、宋庆龄、邓颖超、叶圣陶等。2003年,在冯雪峰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子女们把他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转葬到故乡义乌神坛村,与何爱玉合葬在一起。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表格资料来源
创作特点
新诗
冯雪峰是中国新诗创立初期的重要作者之一,他一生共留下了七十多首诗篇,诗篇的数量与其他文体作品相比不算多,主要成就在“湖畔时期”和”上饶集中营时期”。他早期湖畔时期自然、明朗、清新、流畅,不加粉饰,流露天真、充满青春活力、童趣、旋律多变、感情充沛。虽是新手,但已经具有较为娴熟的抒情技巧,注重从生活中捕捉细微的事物景物,并将这些景物主观化,情景结合,构成诗的艺术境界,达到美的意境。然而,他后期的作品则以沉着和坚实为主,有坚韧的内涵和气质,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的完美。然而,这也导致他的诗中有些句子显得散乱、生硬。后期的《真实之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安东·比兴方式,结合西方象征主义的暗示功能,追求真实与象征,幻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相融,使诗歌达到独特的艺术美。以热烈的现实关注与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壮美与柔美交织的语言和旋律、丰富的色彩、多样的手法,体现了不屈的精神与大爱。总体上,冯雪峰的诗歌反封建压迫,求民主自由,属于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行列。但又从不忽略诗歌的艺术职责,以艺术的方式去参与时代变革。
杂文
冯雪峰的散文以杂文为主,杂文的思想内涵中包含鲁迅因子,主要表现在猛烈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反对帝国主义侵华、痛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内疯狂镇压对外卖国求荣,批判国民劣根性、颂扬人民革命性,以及纵论古今文化。冯雪峰曾推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他自己的杂文将议论、叙事、抒情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思想形象表,即使是长篇的议论文,也有诗的韵味。幼时的乡村生活也使冯雪峰的杂文中有鲜活的比喻,这些比喻使他的杂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文艺理论
冯雪峰最初所接受的文艺理论,大多来自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革命的高潮中,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有其特定含义和特殊内容。在理论中,冯雪峰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所撰评论往往高屋建瓴,说理透彻,尖锐犀利,显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观点具有深刻性和预见性。冯雪峰的文艺观尽管有时代性和历史阶段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或机械守旧的,反而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特性,常有不一样的独特见解。他也是现代中国学术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家,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运用文艺理论评析文艺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相结合。
寓言
冯雪峰的寓言作品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寓言的传统,还借鉴了西方寓言的表现技法,创作风格鲜明。冯雪峰的寓言作品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有记录社会的风貌,剖析社会现象,政治宣传及鼓舞理想等作用。但这种社会责任感也限制了他在语言表达和形象塑造上的发挥,从而削弱了其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冯雪峰的寓言创作风格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发生了转变,由早期的批判转为更为含蓄隐晦的表达。他始终坚守寓言的社会使命,强调寓言应当紧密观察并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这种观点和创作实践对中国当代的寓言创作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使许多寓言作品积极反映社会现象并对其进行干预,形成了一种具有“杂文品格”的新型寓言。
翻译
冯雪峰认为,创造新文化既不能割断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又应该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他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冯雪峰的大部分译著都是在1926年至1930年期间完成的。从1926年初到1927年初,他侧重于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他翻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花子》,就是日本作家森欧外的短篇小说。1927年初,冯雪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把翻译重点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学。
在1927年到1930年的三四年里,他共翻译介绍了十余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和文章,成为中国最早而且系统地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家之一。他先后翻译了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梅林的《文学评论》、列宁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论新兴文学》和马克思的《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和文章。
另外,冯雪峰翻译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都是第一次在国内问世,如1929年翻译出版的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为避开中国国民党的书刊检查,他把书名改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就是最早翻译成中文的译本。还有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1929年),沃罗夫斯基的文学批评文集《作家论》(1929年)等译本,都是第一次在中国问世。
学术思想
文艺大众化
从冯雪峰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论文学的大众化》《关于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统治阶级的“反月大众文艺”之检查》等文章得出由于革命文学严重脱离工农群众、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以及要用革命的大众文艺去对抗反动的大众文艺,所以他高度重视文学的大众化问题。于是提出五条策略一是要创造大众能理解的作品;而是利用旧形式;三是国际普洛革命文学的新的大众形式的采用,如报告文学、墙头小说、街头剧、大众朗诵诗等;四是建立大众文艺生活的各种组织;五是文学家的生活和思想,应当大众化和无产阶级化。
上世纪四十年代冯雪峰阐明了文艺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强健深广的革命内容——人民历史的姿态和要求以及民族的形式。他指出“艺术大众化”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是政治宣传;二是艺术提高。而这两大任务的实现都必须通过艺术实践。他又为民族形式的创造指出了两条途径,一是旧形式(包括民间形式)的“现代化”;二是外来形式的“民族化”。
政治与文艺关系
写于 1932 年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是冯雪峰早期文艺政治观的反映。文中,冯雪峰 20 世纪 30 年代对于文艺的观点主要从阶级斗争、唯物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政治的角度来衡量作家、从文学对于政治、社会生活的作用的角度来把握,充满政治性,同时也是那个年代文艺风潮的体现。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冯雪峰在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深入探讨文艺自身的特征以及文艺如何根据自身的特征去更好地服务于政治。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已不同于较为单一的“政治至上” 的认识,他在强调文艺的政治性的同时,也看重文艺自身的艺术特性。
人物影响
文学地位
冯雪峰是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所发表的近300来万字的作品和评论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担任过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新地》月刊主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职,为繁荣创作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湖畔诗派的影响
冯雪峰与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四人出版诗合集《湖畔》,其中收录冯雪峰的诗作17首,文学史上将四人称为“湖畔诗人”。湖畔派在当时受到了广大青年们的欢迎,《湖畔》诗集初版印3000册,很快便售完。不少青年学生将《湖畔》诗集和《春的歌集》作为课余读物,甚至莫斯科孙中山大学的图书馆里也藏有这两本诗集。此外,湖畔派还受到了文艺界前辈鲁迅、朱自清、胡适等人的高度评价,当时的《文学旬报》《晨报副刊》《文学周报》等报刊上都发表了评论《湖畔》诗集的文章。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史的影响
冯雪峰一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具体领导,致力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事业,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是现代中国学术界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的重要领导者。他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运用文艺理论评析文艺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相结合。冯雪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思想和美学基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及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他的著作内容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和民族特色加以具体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因此他的某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得到过很多人的赞同,也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所普遍采用。他的著作既为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也为建立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迅研究
鲁迅逝世后,冯雪峰承担了鲁迅著译的搜集、整理、编校、注释、出版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在复杂历史语境中阐发他对鲁迅思想和鲁迅文学的理解,冯雪峰专门论述鲁迅的文章有40多万字,约占他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他对鲁迅评价的结论:鲁迅的根本性的特点在于他结合着中国的两个时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和特殊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冯雪峰曾将自己对鲁迅的认识概括为“鲁迅的文学道路”或“文学上的鲁迅主义”。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鲁迅作品整理、注释与出版的规划方案,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系统阐释,虽然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矛盾,主客观两方面也合乎逻辑。冯雪峰被誉为鲁迅研究的“通人”,目前通行的《鲁迅全集》1981年版和2005年版,基本的编辑思路和具体的学术操作仍然延续了在冯雪峰亲自主持下于1956年至1958年陆续问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印行的新版《鲁迅全集》。
人物评价
著名作家、翻译家楼适夷,吕振羽冯雪峰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事,他眼中的冯雪峰是“从北方匆匆南下的新人,一个饱历风尘的苍黑的脸,清晰的轮角透露出屈强的性格,和善的眼睛射出聪明的锐光”。
鲁迅曾赞扬冯雪峰的品质:“有什么法子呢?人手又少,无可推委。至于他,人很质直,是浙东人的老脾气,没有法子。他对我的态度,站在政治立场上,他是对的。”
现代学者孙琴安在《雪之歌-冯雪峰传》中这样评价冯雪峰:“他是一个忠诚、正直、坚贞、刚毅、善良、勇敢的人,也是一个有个性、有品位、有精神境界和品德高尚的人。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担当得起的,但用在冯雪峰身上,则是十分合适的。”
人物纪念
文集
2023年,为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冯雪峰纪念集(增订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80多万字。书中收录了80多位作者撰写的百余篇回忆、纪念文章,全面展现了冯雪峰作为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品格。
座谈会
1998年6月2日,为纪念冯雪峰诞辰95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左联会址纪念馆、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在上海联合主办了“纪念冯雪峰诞辰95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海市老领导夏征农,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陈早春,冯雪峰子女冯雪明,雪峰故居的负责人冯潮忠,虹口区委、区府领导,上海市作家协会领导及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高度评价了冯雪峰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一生及他对左翼文化运动和文艺理沦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就冯雪峰与鲁迅、冯雪峰在上海虹口、冯雪峰与革命文艺等问题作了发言。
2023年6月2日,“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共义乌市委、义乌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协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冯雪峰通讯员兼生活秘书王隆华、冯雪峰之孙冯烈等参加了座谈会。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了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文艺理论的创作、对文学出版的贡献、与鲁迅的交谊、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关系等话题,冯雪峰的友人及后人深切追怀雪峰。
文论奖
“雪峰文论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支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义乌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主办,旨在纪念冯雪峰对中国文艺的巨大贡献,弘扬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评论优良传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文艺理论评论话语建构。该奖项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将于2024年评出,颁奖活动将永久落户义乌市。
故居
二十世纪80年代初,赤岸镇在雪峰原籍神坛村设立“冯雪峰故居”,修缮了冯家原宣统二年(1916)的四合院的民房。2002年在省市支持下,又对故居重新修缮,增设新内容。后厢天井有他的半身铜像和一幅挽联:“生为人杰捍卫党的旗帜,死犹鬼雄笔扫尘孤妖”。
参考资料
Page 66 - 冯雪峰和早期领导人的那些事 P. 66.中国义乌.2024-01-09
冯夏熊.中国作家网.2023-11-14
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举行.光明网.2024-01-14
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网.2023-11-14
“八婺红色印迹”特别策划㉙冯雪峰故居.婺城区人民政府.2023-11-15
傲骨如雪,笔墨成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