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郡国学校

郡国学校

郡国学校是汉代的一种地方官学,其建立与行政区划郡、国相对应。这种教育体系的发展得益于蜀郡文翁的努力,他在任期内推广儒家思想并创立了郡国学。

历史沿革

郡国学校的发展始于汉朝,最初是由文翁在蜀地创立的。他的努力得到了刘彻的认可,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郡国学校。到了刘衎元始三年(公元3年),在王莽的倡导下,郡国学校开始普遍设立,并持续到东汉末年。这些学校分为学、校、庠、序四个等级,其中学、校级别较高,设有经师,而庠、序级别较低,设有《孝经》师。刘奭时期,郡国学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政府规定郡国应设立《五经》百石卒史,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东汉时期,郡国学校更加普及,甚至偏远地区如凉州辽东、九真等地也都建立了学校。此外,还出现了负责教育皇亲宗室的宗师职位。

教育宗旨

郡国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教化。例如,文翁在蜀地兴办学校是为了改善当地的落后风俗,而其他官员也在各自的辖区通过教育来提升社会风气。地方学校不仅强调礼仪规范,还组织学生学习经典书籍,并且有时会邀请知名学者授课。考试成绩优异者有机会获得官方职务。在韩延寿的领导下,郡国学校还进行了军事训练,包括射击和骑马技能的练习。

教育管理

尽管汉代的地方学校处于初创阶段,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它们主要关注道德教化,同时也注重学术研究。学校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儒经和其他重要文献,同时也会举行祭祀活动,如祭祀孔子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点精讲: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启航学校网.2024-11-08

“天下成都·濯锦”丨文翁化蜀 辉耀千秋.清廉蓉城网.2024-11-08

【有春读史】汉代“文翁兴学”及其传统.网易.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