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希腊语:Ἱστορίαι,Historíai;又名《历史学》)是希罗多德创作的西方文学中历史著作的奠基之作。尽管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它仍然是西方世界关于这些事务的最重要史料之一。此外,它确立了西方世界的历史门类和研究(尽管此前已有历史记录和编年史)。《历史》同时也是对波斯帝国崛起最早的记录之一,以及公元前 5 世纪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希腊波希战争的事件和起因。希罗多德将这场冲突描绘成一方面是奴隶制的势力(波斯人),另一方面则是自由(雅典人和联合起来对抗入侵者的希腊城邦联盟)之间的冲突。
《历史》在某个时候被分成现代版本中出现的九卷,按照九位缪斯命名。全书有统一的构思,文字注意修辞,有时采用史诗式的套语,力求引人入胜。
作品简介
《历史》主要部分是描写前492—前479年发生的希波战争。引发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希腊和波斯双方为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战争持续了十几年,结果波斯被击败。由于在波希战争中,雅典城邦是希腊联盟的首领,所以在希波战争之后,雅典成为希腊的中心,政治经济学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希罗多德的《历史》正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
全书共分9卷,每一卷都以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缪斯女神的名字来命名,并有各自独立的主题。第一卷至第五卷论述的实际上是希波战争的背景,描写的是环地中海区域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土人情;第六卷至第九卷才是对希波战争的正式记载,是全文的核心。
创作背景
希罗多德30岁左右便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涯,他展开了范围极广的旅行,他不仅到达了北部的黑海北岸,还到埃及的最南端进行游历,他甚至还到达了东部的两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到达了亚平宁半岛与西西里岛。在游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希罗多德便以贩卖物品为生。但凡到达某一个地方,希罗多德就会立即到那里的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与了解,那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当地人讲述那里的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在听着当地人讲述的过程中,希罗多德会非常用心地将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并随身携带。
公元前445年左右,希罗多德到达了希腊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城市——雅典。由于那时的雅典经历了波希战争,使得当地的政治经济学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尤其是那里的学术文化更是整个希腊发展得最好的。到达雅典城后的希罗多德非常高兴,他非常积极地加入雅典城的各类集会与政治文化的活动之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还认识了政治家伯里克利与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物,并与这些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对于雅典城实施的民主政治,希罗多德十分崇拜,他特别是对刚刚结束不久的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腊波斯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表示了极大的钦佩之情。为了了解其中的过程,希罗多德便不停地打听刚刚发生的那场战争各方面的情况,并从中收集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由于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建立了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便跟随雅典移民一起到那里定居,并且成为图里翁城的公民。也正是从那时起,希罗多德开始将自已的时间与精力全部用到了写作之上。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写作,便诞生了一部历史著作——《历史》。
在写作过程中,希罗多德主要依靠对古代遗址和人们习俗的直接考察与了解,通过对零乱的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凭着自己观察力与创造力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作品鉴赏
思想评析
《历史》是一部关于希腊与波斯大大小小的战争的总汇。有些真实,有些为希罗多德虚构,但却充满了魅力。作为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过往的历史。重视东方文明对希腊的影响,对非希腊民族持公正的立场,这是非常难得的。如书中记载了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历法的准确,希腊的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
受时代的局限,希罗多德难免有天命观和宿命论的色彩,这在当时算不了什么,在当代却看成是瑕和局限性。但现代人不能因此而去苛求古人。现代人如果生活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同样会作如是观。虽然许多史学家指责他的《历史》著作中夹杂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在看来这些都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充满迷信的时代,他的这种表现,正代表当时的时代,希罗多德也不能避免。他记载的许多事例,已被近代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证实。
《历史》中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说明作者的历史观还很稚嫩。又如作者亲雅典的立场固然有推崇民主制的原因,但也常使他不免偏袒一方,有违史实。对趣闻轶事的过分喜爱,有闻必录,不免造成内容庞杂,不够精练。由于当时史料考证工作还刚开始,书中难免有不少失实之处。然而所有这些都无法抹杀《历史》的巨大历史功绩。这部不朽史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创作特色
首先,它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在书中,希罗多德不仅对政治、军事、外交事件详加记述,而且对经济生活、山川地理、民族分布、宗教信仰乃至风土人情、趣闻轶事无不涉及。除希腊外,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等国的历史在书中也占相当篇幅。
其次,《历史》并不满足于对史事和环境的叙述,还在努力寻找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譬如,希腊各城邦作为弹丸小国何以最终能战胜庞大的波斯帝国?希罗多德强调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自由,波希战争的结果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战胜了波斯的专制制度。通过叙事来表达和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使《历史》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意。
再次,希罗多德主张对史料进行考证,辨别真伪,体现了历史研究和写作中的求真精神和批判精神。他是西方史学史,上最早运用历史批判方法的人。希罗多德明确地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相信这些事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尽管他有闻必录,有时失之轻信,但他的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为历史学研究和写作确立了重要的原则。
最后,希罗多德治史重视道德训诲作用,如他对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崇,对专制制度的厌恶,对波斯侵略行径的谴责,都有道德教育的作用。
作品影响
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一书时所使用的方法,即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为西方历史编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种历史编纂法至今仍是西方学者编写历史著作时的一种通用体裁。另外,在当时没有任何标准纪年方法的情况下,他采用统治者执政年代或参照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事件来编排年代的方法,也被后来的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希罗多德在历史学领域里取得的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对西方以后的史学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版本信息
《历史》传抄本和校注很多,仅10—15世纪的传世抄本就有十数种。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大都将其翻译介绍给本国读者。
中译本195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王嘉隽主要根据牛津大学古典丛书编订本,并参考赛威林·汉梅尔的波兰译本,青木岩的日语译本和乔治·劳林逊、亨利·.凯里、顾德雷的3种英文译本译出。
作者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os,约前484—约前425)。生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南海滨的希腊城邦哈利卡纳苏城,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是个奴隶主。希罗多德从小喜欢读书,酷爱史诗。曾游历埃及、巴比伦、黑海北岸等地,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探访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搜集战争史料。公元前443年,他在图里里翁城邦潜心撰写了《历史》这部巨著,希罗多德因而在西方历史学中有“历史学之父”的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