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疃镇
高镇位于山东省福山区西部。东与东厅街办接壤,西与栖霞市为邻,北与福新街办、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南与张格庄镇镇为界。面积85.41平方千米。辖41个行政村,23840人(2017)。镇政府驻高疃北村
历史沿革
《福山地名志》载:大谷家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溶洞证明,远在6000年前,高疃境内就有人类居住,自汉代开始形成村落。清末民初,大部分属高疃区、磁阳区、桃园市。1945年属疋山区、宅院区。1951年分属四、六、七区。1956年划为高疃、王家疃、宅院3乡。1958年8月高疃、权家、宅院、王家疃4乡合并,成立高疃公社。1970年10月高疃公社析出东厅公社。1984年4月高疃、东厅分别改为镇、乡。2000年12月高疃、东厅两镇乡并为高疃镇。2011年12月,高疃镇划分新的行政区,新的高疃镇暨烟台市临港工业区位于烟台市区西部,总面积98.08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北部与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界,西北与蓬莱区接壤,西部与栖霞市相邻。2017年,总面积85.41平方千米,23840人(2017)。
地理环境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洼,为丘陵地带。主要山有北大城,海拔322.4米,洪钧顶,海拔357.6米,疋山,海拔383米,大米鸡顶,海拔235.4米。主要河流有清洋河、义井河、高谷河、十里堡河等。有小(一)型水库一座。西部、北部丘陵山地,属黄粘土壤。宜果树及耐寒作物生长。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番薯,大樱桃、草莓、蔬菜等为主,其中大樱桃种植面积1733公顷,年产量3674吨。
自然资源
高疃镇域属丘陵地带,且丘陵较高。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有3座,最大的一座是疋山。清《福山县志》载:“疋山在珠(猪)山之西(西北),南北横亘十余里,清洋河流绕其南。顶有玉皇大帝祠,麓有龙潭,乡人常于两山中闻龙吟于其内。”因山高且多,水源极为丰富。主要河流有高谷河、清洋河、义井河、子奇河、东河、十里堡河(史称万家河)。除众多河流之外,还有台沟泉、老官庄泉、吴阳泉(俗称扳倒井酒),且发现利用较早。传说,李世民东征经“阳泉市”饮马,因泉坐落在青石上,将其扳倒,井口向西南倾斜,石上留有马蹄印。吴姓因泉来此建村,并以“吴阳泉”名之。最大的台沟泉有两个水口,南口日出水250立方米,北口日出水100立方米。泉水旱涝不变,冬暖夏凉,清醇甘冽,恒温15℃,煮茶煎药特佳,为开发投资热点。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7年,人口23840人(2017)。
经济
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番薯,大樱桃、草莓、蔬菜等为主,其中大樱桃种植面积1733公顷,年产高疃镇量3674吨。草莓200公顷,年产量6450吨。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3亿元。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塑料编织、铝制品加工、铸造、纸箱、水泥等支柱产业。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瓷土、硅石、透辉石等。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37亿元。
文化
特产
高疃镇域矿藏丰富,主要有水泥灰岩、板岩、石英岩、透灰岩。矿藏有金、磷、锰、黄铁、石棉、锌、铜等。民国《福山县志稿》记载:“青石山在迷鸡山北,明时开矿于此。”这里出产风铜,此铜愈经风吹愈亮,深得古建筑家青睐。出产的铜主要供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明清皇家建筑之用。古铜矿所在地青石山(俗称铜顶山)南麓的丁家夼,是胶东半岛富豪丁百万先族当年开矿时的居落。村东的西厅和东厅两村,是朝廷督办矿务机构的驻地,文官居东,故名东厅,武官居西,故名西厅,后沿为村名。两厅之北,有个马儿泊,为当时官员驯养马匹之地。
名门
高疃镇山清水秀,地灵人杰。高疃柳姓、湘河村于氏为当年两大望族。《明史·功臣世表》中记载了柳升、柳溥、柳景、柳文、柳绚、柳震、柳勋、柳昌等8位功臣。其中,柳升被御封融国公、谥襄,柳溥谥武肃,柳珣谥武襄。明初燕山右护卫柳崇,其子骠骑将军、安远侯、融国公柳升及其子孙皆安葬于镇北神仙顶南麓的高疃柳氏墓地。
于宗潼。清末民初,湘河村人于宗潼声震全国。于宗潼字梓生,号西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工部主事、会典馆校对、督水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夔州府、成都府知府、四川省全省劝业道等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州知府,曾在一年内遣送不法洋人30多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成功平息奉节县三角坝天主教堂事件。宣统三年(1911年)5月,曾联名致电清廷,支持四川民众保护路权。1912年弃官归里,组织群众疏河修堤两公里,使40公顷粮田免除水患。1914年在烟台市开办齐鲁大药房。后参与修《山东通志》《福山县志》,1927年创办福山中学,任校长。著有《浣薇书屋遗稿》《西园居士文集》。
交通
交通发达,有同(江)三(亚)、(格庄)八(角)高速公路,802省道经过。景点有明朝龙甲石刻、新石器时期溶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