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粗皮蛙
天台粗皮蛙(学名:Glandirana 天台扁尾薄鳅),又称天台蛙,是蛙科腺蛙属的两栖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省天台,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等地。天台粗皮蛙的体长在44-51毫米之间,生活在海拔100-700米的丘陵地区或山区的较开阔地带,常栖于流速缓慢的流溪岸边,也可能出现在附近的静水池塘。天台粗皮蛙的皮肤很粗糙,全身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背腹面的颜色和斑纹有所不同。白天,天台粗皮蛙通常隐匿在岸边石隙、泥土下,夜间捕食溪流附近的昆虫。每年11月,天台粗皮蛙开始在溪流岸边的泥土下冬眠,翌年3月苏醒。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天台粗皮蛙的数量正在减少,该物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44毫米,雌蛙体长51毫米左右。头部低扁,长、宽几乎相等;吻短,吻端钝圆,吻棱明显;头顶略向下凹,颊部凹;鼻孔接近吻端,位于吻侧;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上眼睑较宽,等于鼻间距;鼓膜大而明显,近圆形,为眼径的2/3-4/5;犁骨齿向内斜;舌宽大,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略宽扁,末端宽圆,腹面有小的肉垫;指长顺序3、4、1、2,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明显;掌突3个,椭圆形,内掌突分离,外掌突及中掌突部分融合。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与胫几乎等长;趾略扁,末端钝圆,腹面有小肉垫,略膨大而腹侧无沟;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趾间全蹼,均达趾端膨大的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凹突长椭圆形,不到第一趾长的1/2,外梗突小而圆;内凹褶较发达,外凹褶略显。
背腹面皮肤很粗糙,全身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上唇缘、鼓膜、指趾背面上的疣较小,体背部大疣呈长椭圆形,其上有许多小痣粒,无刺;有褶,口角处有颌腺;肛周小痣粒密集,股部痣粒呈圆形,胫背面略成纵行排列;体侧和体腹面的疣粒扁平,大小较为均匀,比背面的疣粒大一些。
生活时整个背面浅黄褐色;体背有黑色斑点;四肢有青色横纹,趾尖上有黑斑。头腹面棕色,身体及后肢的腹部浅黄色;关节下瘤和掌突黄色。液浸标本疣粒白色。
雄蛙体型较小,吻略尖;第一指背面有婚垫;有一对咽侧内声囊,声囊处皮肤松弛症,无疣粒,呈微红色;背侧有雄性线。
相互粘连呈块状;卵径1.0-1.2毫米,动物极深棕色,植物极浅灰色。
体型肥壮。第31-39期蝌蚪全长平均49.0毫米,头体长19.0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57.8%。生活时背面灰褐色,有深色斑;腹面咽部灰白色,腹部灰白色,不透明;尾部浅灰色,尾鳍透明,有许多麻斑。全身有浅黄色的颗粒状腺体,特别在体侧和咽喉部比较集中,液浸后变成白色颗粒。在两眼角之间有小白点,体背中央常有一纵凹陷,后接尾背鳍。一个后肢芽2.5毫米,头体长17毫米,尾长38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2.2倍;一个后肢芽7毫米,头体长18毫米,尾长32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8倍;一个后肢长12毫米,头体长22毫米,尾长35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6倍。变态期蝌蚪的四肢横纹、关节下瘤、掌趾突及趾蹼都已明显。
蝌蚪吻端钝圆,眼位于头侧,出水孔在左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开口于后肢芽之间偏右侧;尾肌较发达,上尾鳍略高于下尾鳍,末端钝尖。口部较小,位于吻腹面,唇部两侧和下居有一排乳突,乳突上有黑色素;唇齿式多数为Ⅰ∶1+1/1+1∶Ⅱ,3列下唇齿中外排唇齿很短,内排唇齿中央有短的缺刻;角质颌弱。变态期蝌蚪唇齿开始脱落,多从上、下唇的外唇齿开始,继而内排唇齿脱落。一个残留为10毫米长的变态者,其体长为19毫米。
分布栖息
生活习性
天台粗皮蛙生活于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区或山区的较开阔地带,常栖于流速缓慢的流溪岸边,白天隐匿在岸边石隙、泥土下,蛙体颜色与石块的颜色相近,不易发现。傍晚,小蛙先出现在溪边,天黑后成蛙陆续从隐蔽场所出来,多分散在溪旁或在露出水面的石块上。
节律行为
蝌蚪以石块上的藻类为食,白天隐匿在溪边石块下,夜间在石砾间游动,活动敏捷,稍有惊动立即钻进石缝。
成体白天隐匿在岸边石隙、泥土下。傍晚,小蛙先出现在溪边,天黑后成蛙陆续从隐蔽场所出来,多分散在溪旁或在露出水面的石块上。
觅食行为
该蛙多在夜间捕食,主要捕食溪流附近的昆虫,胃内食物有蝼蛄、蚜虫、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科、象鼻虫、蚁类、瓢虫、瓢虫、蜘蛛、水蚂蝗、蚯蚓以及幼小的天台粗皮蛙等。
攻击防御行为
一般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出来活动的蛙较少,而且很易受惊,受惊扰的蛙很快跳入水中,向深处游去,并钻进石块底下,或贴伏在水底。该蛙在水底呆的时间较长,待没有扰动后缓慢游回岸边。黑夜间不易受惊,跳跃能力也差。
交流行为
繁殖期间雄蛙可发出“(guó)、啯、啯”的鸣叫声。
生长繁殖
每年11月该蛙开始在溪流岸边的泥土下冬眠,幼蛙较成蛙入眠较晚。翌年3月苏醒幼蛙首先出现在溪边,此期绝大多数个体都是前一年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0-30毫米,而成蛙个体较少。此后成蛙数量陆续增加并可听到雄蛙的叫声。6月中旬少数成蛙开始抱对,雄蛙紧抱雌蛙胸位。捕捉时,雄蛙仍抱住雌蛙不放。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纲)——近危(NT)。
濒危原因
天台粗皮蛙的主要威胁是城市化(和相关污染)造成的栖息地丧失。
保护举措
就地保护行动,在天台粗皮蛙活动范围内建设保护区;保护天台粗皮蛙栖息地。
物种现状
天台粗皮蛙分布范围相对广泛,因此被列为最不关心的问题。
参考资料
天台粗皮蛙.GBIF.2022-03-15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2-03-15
天台粗皮蛙.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