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水

武水

武水,上游称峒河(河溪以上干流称峒河, 河溪以下干流称武水)是沅江市一级支流,流域在东经109°20′~109°55′,北纬28°01′~28°29′之间,发源于花垣县雅酉镇坡脚村老人山,流经禾排、大兴寨、矮寨、寨阳、吉首市区、河溪、潭溪、洗溪,于泸溪县武溪镇汇入江,河流总长150km,干流平均坡降1.95‰,流域面积为3691km²,于河溪纳入沱江后称武水。

武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迹点分布广泛,如泸溪洗溪、潭溪、吉首河溪、肖家坪、乾州古城、凤凰官庄等都有相关遗址发现。其中泸溪下湾遗址属于沅水流域距今 7800 年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出土了大量具有显著特征的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其文化堆积层厚,标志着当时人类活动的频繁和文化的繁荣。

干流

武水是沅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花垣县老人山、火焰洞一带,干流东流6公里至凤凰县柳薄乡消水坨,其中大部分水流渗入暗河,自大龙洞瀑布口而出,另一部分水流沿牛角河下13公里与大龙洞瀑布会流,始称峒河。沿下经矮寨镇吉首市市区、抵张排寨会万溶江,至河溪会沱江,始称武水。续经黄连溪入泸溪县,至武溪镇汇人沅江市。武水于流全长14l公里,流域面积3,676平方公里,其中州境内为3,624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万千瓦,可能开发量6。94万千瓦。

支流

沱江为县境最大的河流,为武水一级支流,上有二源:北源为乌巢河,发源于禾库都沙南山峡谷中,滩险流急,天雨水涨,行旅多阻。沱江从西至东横贯县境中部地区,流经腊尔山、麻冲、落潮井、都里、沱江镇、官庄、木江坪等乡镇。在县境长96.9公里,流域面积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33米。

沱江的水位最高的1974年为305.9米,最低的1962年为300.39米,平均为300.93米。流量最大的是1974年6月30日为896立方米/秒、最小的是1966年6月21日为0.014立方米/秒,平均为11.89立方米/秒。

溶江在县北,为武水二级支流。在县内流经山江、木里藏族自治县、吉信、三拱桥、竿子坪等乡镇,长38.7公里,流域面积29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5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51米。

湘西沱江为凤凰县境最大的河流,为武水一级支流,上有二源:北源为乌巢河,发源于禾库都沙南山峡谷中,滩险流急,天雨水涨,行旅多阻。沱江从西至东横贯凤凰县境中部地区,流经腊尔山、麻冲、落潮井、都里、南华山沱江镇官庄镇、桥溪口、木江坪等9个乡镇。至泸溪县河溪会武水,在武溪镇汇入沅江市。干流全长131公里。在凤凰县境长96.9公里,流域面积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33米。

沱江河是古城凤凰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

水能开发

湘西地区的武水: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约为 21 万千瓦,可能开发量为 6.94 万千瓦。这表明该区域的武水具有一定的水能开发潜力,但目前可能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比例相对不高,仍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

广东韶关地区的武水一级支流杨溪水: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水电开发。例如杨溪水三级水电站位于该地区,电站以发电为主,装机容量 2×12.5MW,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的电力供应做出了贡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韶关地区对于武水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较为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开发技术和能力。

总的来说,武水的水能资源开发在部分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继续开发和优化的潜力。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

远古人类活动与史前文化

旧石器文化:武水流域的武溪镇(原上堡乡白沙村台地)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这里先后发掘出砍斫器、刮削器、石锤等各类打制石器 100 余件,经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定位为旧石器 “㵲水文化群”,距今约 20 万年,这证明了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武水流域活动、繁衍生息。

新石器文化:武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迹点分布广泛,如泸溪洗溪、潭溪、吉首河溪、肖家坪、乾州古城、凤凰官庄等都有相关遗址发现。其中泸溪下湾遗址属于沅水流域距今 7800 年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出土了大量具有显著特征的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其文化堆积层厚,标志着当时人类活动的频繁和文化的繁荣。

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行政建置

古代行政中心的变迁:汉代,武溪镇境域为武阳乡。唐武德二年始建卢溪县,天宝元年改辰州为辰州卢溪郡,卢溪县治所曾迁往洗溪口,南宋绍兴九年,县治所迁至沅水武水交汇处的武溪镇楠木洲,直至修建五强溪水电站县城才搬迁。这些行政建置的变迁反映了武水流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发展变化。

特殊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如五代十国、宋朝,湘西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多变。这一时期湘西地区沿袭土司制度,设有永顺、保靖、凤凰五寨等长官司,留下了许多相关的历史遗存,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和民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武水流域是历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蛮等民族大迁徙的目的地或中转站。苗文化、楚文化、濮文化、秦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碰撞杂糅,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土著高庙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例如,湘西苗族的《古老话》中就记载了苗族祖先沿着武水等河流迁徙到湘西定居的历史,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丧葬习俗文化:以临武渡头汉晋墓葬为例,其随葬品种既有中原王朝文化特征,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水流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丧葬习俗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独特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活动

舞龙民俗:在临武县武水镇尧丰村,舞龙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长达 496 年。每至春节,村民自发组建舞龙队,手舞双龙绕村一圈,祈福民众日子火红、幸福安康,这成为当地传承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武水流域的泸溪县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有着 “辰河高腔”“盘瓠与辛女传说”“苗族挑花”“苗族跳香” 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武水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信仰。

参考资料

“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大赛湖南作品展播(62)泸溪武水.华声在线.2024-09-09

武水 一部万古常新的史诗.中国新闻网湖南.2024-09-09

湘西:武水改旧貌换新颜.今日头条.2024-09-09

岩溶所在武水流域建立两种地下水有效开发利用模式.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9-09

临武文化|武水河畔千年古墓之临武渡头汉晋墓葬.临武县人民政府.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