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圣玛利亚感恩堂

圣玛利亚感恩堂

圣玛丽亚感恩教堂位于意大利的文化古城,也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大区平原西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南侧的米兰市的斯福查堡以西,是米兰中的一座完整的建筑联合体。始建于1460年,1492年由布拉曼特扩建。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简介

在米兰有一座完整的建筑联合体——圣玛丽亚感恩教堂,位于米兰的斯福查堡以西,是米兰中的一座完整的建筑联合体。它始建于1460年,15世纪末又被圣玛利修女院的布拉曼特重修,该建筑的南面墙壁上,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幅无与伦比的巨作——《最后的晚餐》,这幅完成于1495-1497两年间的杰作的作者,就是在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纪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圣玛利亚感恩堂

国家:意大利

所属洲:欧洲

批准时间:1980年

批准标准: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届会议报告。

艺术风格

1492年由布拉曼特扩建,精巧的四廊也是他的作品。隔壁的温恰诺餐室曾经是多美尼科修会修道士的餐厅,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兼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传世佳作《最后的晚餐》(1495年)就绘在该建筑南面的墙壁上,被视为米兰的骄傲。整幅画面积约合44平方米,高水平4.97米,宽8.85米,被称为“所有伟大画卷中的最佳珍品”,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在拿破仑·波拿巴时曾遭军队的破坏,二战时期,隔壁教堂被炸,餐厅虽未直接中弹,但也被震垮,幸运的是,名画所在的那堵墙没有震塌,当时为了保护这幅名画,曾经用沙带把整个墙壁围了起来。

这幅出自于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手、完成于1495-1497两年间的著名壁画,在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纪。莱昂纳多·芬奇曾两次定居米兰,前后长达20余年。市内有其故居,市中心是其全身雕像。如今,达·芬奇科学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对各门分支学科的独到的理论设想和结构方案的手稿,以及他发明创造的许多物品。

作品欣赏

最后的晚餐》与画中画,作品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6章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据说耶稣的门徒犹大为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耶稣知道要被钉在十字架上,就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进餐中,耶稣说,他们中有一人出卖了他。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意大利一位名叫斯拉维萨·派西的电脑数据专家日前宣称,他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发现了尚不为人知的隐秘人物图像。这一发现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令许多热衷于研究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的爱好者兴奋不已。

斯拉维萨今年36岁,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曼图瓦。有一天他在翻阅杂志时,不经意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斯拉维萨注意到,图片中间部位有一个模模糊糊类似阴影的奇怪图案。于是他将图片剪下对折后,尝试着从逆光角度进行观察,结果看到了一些相吻合的线条,但纸张背面的广告干扰了他的视线。斯拉维萨灵机一动,将图片扫描放大后打印了两份,一份用正常的纸,另一份则打印在透明的纸上,然后再将透明纸上的这幅画左右反转后覆盖在第一幅画上。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画面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除耶稣和十二门徒以外的人物形象! 斯拉维萨在米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在《最后的晚餐》中的新发现:出现在画面右边的人物很可能是一位圣殿骑士团,而在画面的正中间,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清晰地显露出来。原作中作为背景的远山,此时则变成了这两个人的头冠。“两个人物形象的线条勾勒如此精准,说明这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斯拉维萨坚持自己的发现,“但我确实无法解释,在当时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斯拉维萨还向媒体透露,在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他又在达·芬奇的其他绘画作品如《蒙娜丽莎》和《自画像》上做了相同的实验,其结果竟然和他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发现惊人的相似,画面中均有隐藏的图案存在,只不过后者的图像更为清晰罢了。斯拉维萨认为,这表明达·芬奇有在其画作中隐藏其他图案的偏好。

作品影响

《最后的晚餐》几乎是每个高二学生都十分熟悉的作品,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看到过或是了解过这幅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代表作。那么,在课的开头,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个关键。这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犹大,对学生来讲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同学通过书籍,知道犹大这个人物背叛老师耶稣的前因后果,可是对他在画中的位置却并不清楚,即使知道犹大的手中持有钱袋,可是由于画作年代的久远,效果模糊,因此,也不能确定犹大在画中的准确位置。所以,寻找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犹大,成了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突破口。

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了这幅作品中人物的姿态与表情,并让学生在表演动作与表情的同时通过联想,为人物加上语言与心理活动,其目的在于:(1)重新观察整幅作品,走好欣赏的第一步——对作品形式、形象的认识。(2)表演的同学在思考所扮演角色的语言与心理活动的同时,已进入了欣赏的第二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有助于教师在分析时能有更深的认识。(3)把寻找犹大作为表演后要解决的问题,不但能使参与表演的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也使没参加表演的学生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更加仔细地观察画面和观看同学的表演。

表演以及问题——寻找犹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参与表演的同学成功后的跃跃欲试和没有参加表演的同学的一丝遗憾,使得全体学生希望在下面的课程中能再有机会积极地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在这时提出本课的关键问题——与同一时期同一问题的作品比较,分析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艺术特色。使得学生能更认真、仔细、全面地思考问题,在师生共同对此问题作分析与整理的时候,逐步走入欣赏的最后一步——对作品内涵与艺术价值的理解。最后,由扮演画中两个主要人物——耶稣、犹大的同学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师做补充说明,以此作为总结,引出此画的主题,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人文主义,歌颂了真、善、美的事物,批判假、恶、丑的事物。

参考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宣讲家网.2023-11-14

世界文化遗产——圣玛丽亚教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拉瓦格领事馆.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