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凉寺

清凉寺

清凉寺,又名真如禅寺。坐落于武功县老城北关外的康家山顶端。整个建筑群依西崖而建,面向东方,气势雄浑。

据记载清凉寺始建于汉朝,原为爱国英雄苏武家族的避暑胜地,后捐献给释家建佛寺。以后历代多次重修复建,新修的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结构,面盈七间,高两层,七彩琉璃瓦覆顶,门窗和立柱屋檐等彩绘一新。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凭栏远眺,凉风习习整个武功镇城区尽收眼底,是个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建筑结构

清凉寺位于陕西武功老城北关外的康家山顶端。康家山是纪念 明代文学家康海而修建的。而清凉寺则是起源于汉代的苏武避暑山庄,原有苏武家祠、大雄宝殿、太白殿、清凉亭等园林建筑。

其遗址已经破坏,今为佛教场所。

原址复建的大雄宝殿为典型的明代高台建筑,重檐歇山结构,坐西朝东,中轴对称。面盈七间,高两层,七彩琉璃瓦覆顶,门窗和立柱屋檐等彩绘一新。

一层内供奉释迦牟尼

两侧各有月门拾阶而上可抵达顶部,内部装饰严谨,正中供奉长6米睡佛一尊。

大雄宝殿向东10米下台阶,形成殿前广场。

继续前行20米抵达崖边,前方有八角清凉亭一座,左右白玉石雕勒栏。凭栏远眺,凉风习习,巍峨高耸的报本寺塔映入眼帘,阵阵胡燕盘旋而过,整个武功镇城区九街十八巷也尽收眼底。

整个建筑群依西崖而建,气势雄浑,是个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得名缘由

民族英雄苏武流胡十九载回归汉朝后官封典属国,每年夏季从京师长安回故里武功苏坊稍作歇息,便到他的别墅清凉亭 避暑。苏武去世后,苏氏后裔将苏武生前居住过的清凉亭和附近山庄园林,捐赠给佛教组织修建寺院,并将新建寺院取名”清凉寺“。又在清凉寺对面隔河相望,由清凉寺十八社群众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苏武祠和苏武亭。苏武祠内塑有苏武神像,朝冠朝服,金带皂靴,手持旄节,神彩奕奕,壁上绘有苏武的英雄事迹,工笔重彩,惟妙惟肖。

历史变迁

武功县清代乾隆进士(翰林院检讨)孙静烈著《封录》、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知县张树勋《武功县志》、《民国县志稿薄》记载:

明朝成化年间,漆水河发生一次特大洪水。苏坊村、清凉寺、苏武祠、“苏公故里”石牌坊,一水荡平,所有寺庙村庄房舍沉没于水患。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本邑两进士张张练兄弟俩倡议,将清凉寺迁建在原寺南边湫池沟苏武家佛堂。

明万历年间,由张练报请上官姓批准将苏武祠迁武功县(今武功镇)北关香山寺,后又遭水灾,再迁西坡头官道旁(今址),明末遭兵焚。

后又迁北关香山寺,又没于漆水,至今无祠。

清康熙三年,武功知县倪梧又筹资重建,迁祠至武功县城(今武功镇)北关香山寺,建祠三楹,可惜后又没于漆水河,至今无祠。

清咸丰九年,苏武故里苏台的十八社群众,又在明成化年间被洪水冲毁的苏武牌坊原址上,重建了苏武牌坊。

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人为所毁。

由此造成武功县境内有三处清凉寺,分别是康家山清凉寺,香山寺清凉寺,苏坊村清凉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