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建
伍光建(1867年—1943年6月10日),原名光鉴,号昭,笔名君朔,出生于新会区(今广东江门)。他是清朝末年及中华民国时期的翻译家、官员。伍光建曾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并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及伦敦大学深造。归国后,他在教育和政府部门担任多项职务,并致力于翻译工作。他的翻译作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伍光建于1943年在上海逝世。
人物经历
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科、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大学及伦敦大学毕业。
1892年回国,历任出使日本大臣随员,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头等参赞,学部二等议官,海军处蓝顶少将顾问,海军处一等参赞官,军枢司中将司长,海军部高等顾问。
1914年6月,与张元济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副会长。后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顾问,盐务署参事,复旦大学教授。1931年寓居上海市译著,1943年6月10日在上海逝世。
著作与翻译
帝国英文读本(该书是学部审定教科书)。
英文范纲要(该书是学部审定教科书)。
英文范详解。
英文习语辞典。
西史纪要。
大仲马《续侠隐记》(《二十年后》)。
理查·谢立丹《造谣学校》。
哥尔德斯密斯《诡姻缘》(乔纳森·戈德史密斯《屈身求爱》)。
吉鹏《罗马衰亡史》(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狄更斯《二京记》(《双城记》)。
斯威夫特《伽利华游记》(《格列佛游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恶与惩罚》(《罪与罚》)。
福雷《拿破仑论》(富尔)。
路德威格《俾斯麦》(路德维希)。
木尔兹《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梅尔茨)。
基佐《法国革命史》。
麦考莱《英国史》。
菲尔丁《约瑟·安德鲁传》(《约瑟夫·安德鲁斯》)。
斯特拉琪《饭后哲学》(斯特雷奇)。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狐之神通》。
1979年初,伍氏后人在上海寓所发现了伍光建近300万字的未发表译稿,其中大多为历史及传记作品,包括《英国第二次革命史》等。1981年《伍光建翻译遗稿》出版,收入其生前未发表的译稿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