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亚历山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原名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通俗文学的典范作家。因与其子小仲马同名,所以一般被称为大仲马,“仲马”是中国近代翻译家林纾依据福州话的语音翻译而成。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其父托马斯·亚历山大·仲马是拿破仑·波拿巴麾下将军。大仲马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23年,21岁的大仲马只身来到巴黎闯荡,并开始撰写剧本。两年后,大仲马参加了以维克多·雨果为首的浪漫主义文学行列,1829年,剧本《亨利三世及其宫廷》(Henri l et sa cour)问世,获得成功。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朱塞佩·加里波第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并因其激进的共和观点被迫流亡国外数年。1840年后,归国的大仲马开始与人合作,为报刊撰写连载小说,此后相继发表了《三个火枪手》(1844)和《基督山伯爵》(1845)等一系列长篇小说。成名后的大仲马生活阔绰,曾兴建大宅(基督山城堡)和私人剧场。大仲马与七月王朝不合,1851年,他两次申请竞选议员但均告失败,而后流亡到比利时,并在那里开始撰写《回忆录》( Mes Mémoires,1851~1854)。晚年大仲马因债务问题变得贫困,1870年12月5日在迪埃普附近小仲马家里去世,终年68岁。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被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自学成才,其创作以戏剧和历史小说见长,一生创作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戏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 的发表和上演早于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它获得的成功预示了浪漫派的胜利。他的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背景为基础,将虚构的角色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互交织,结构清晰,情节曲折、对话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因而大仲马也被后人誉为“通俗小说之王”。大仲马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开路先锋。

人生经历

家庭背景

大仲马的祖父是法国的一位贵族,拥有侯爵头衔,其家族原籍在法国西北部旧时的诺曼底省,据说是孔蒂家族的后裔,原名叫亚历山大·安托万·达维·德·拉·帕耶特利(Alexandre Antoine Davy de la Pailleterie),曾在北美洲的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各岛任职。他的祖母则是一个当地的一名黑奴,名叫玛丽·瑟赛特·仲马。

“仲马”(Dumas)并非法国本土姓氏,这一姓氏最早应该是大仲马的父亲,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将军托马斯·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帕耶特利(Thomas Alexandre Davy de la Pailleterie)入伍时所用的化名。1870年,18岁的仲马将军随父亲返回法国,并且参军成为一名龙骑兵,入伍之时被父亲要求不得使用家族原本姓氏,理由是“不想听任你把我的姓带到军队最低级的行列”,因此他以母亲的姓氏“仲马”入伍。

大仲马(1802—1870),1802年7月24出生在法国东北部埃纳省的比耶尔郡的维勒-科特莱(Villers-Cotterêts),四岁丧父,童年时期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如此,大仲马一直对父亲抱有敬意,并试图通过写作来纪念他的父亲的事迹。他的父亲的冒险经历和军旅生涯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早年经历

大仲马10岁那年放弃了去专区首府苏瓦松的神学院学习并成为神甫的机会,而后进入了本城的副本堂神甫格雷瓜尔的私立学堂读书,并在那里学了一点拉丁语和一点法语语法。王朝复辟以后,大仲马放弃了恢复使用自己祖父的贵族姓氏和侯爵头衔的机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大仲马广泛涉猎了各种文学作品,包括童年和少年时期阅读的《鲁滨逊漂流记》、费纳龙的《泰雷马克》以及德姆斯吉埃的《给艾米莉的信》等,这些作品对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18岁时,大仲马与轻骑兵军官阿梅代·德·拉朋斯一起学习意大利语和德语,并翻译了乌戈·弗斯科洛(Ugo Foscolo)的小说《雅克波·奥尔蒂的最后几封书信》。

青年时代的大仲马先是在家乡维勒-科特莱,后在克雷皮-昂-瓦洛亚当诉讼代理人的见习生。1823年,年仅21岁的大仲马来到巴黎碰运气,他带着一封介绍信去找当时的反对派首领福阿将军。大仲马写得一手好字,又在福阿将军的保护下,有资格在掌玺大臣奥尔良公爵即未来的路易菲利普国王的办公室当副本抄写员。1824年7月27日,大仲马与一个名叫卡特琳娜·拉贝的女裁缝生下一个男孩,起名叫亚历山大,即小仲马。

在巴黎的生活有保障之后,大仲马决定重新接受教育,自学成才,并且开始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从1825年起,他转而创作通俗喜剧。

辉煌时期

来到巴黎两年之后,大仲马加入了以维克多·雨果为首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28年,大仲马完成五幕诗体正剧《克里斯蒂娜》,写瑞典王后克里斯蒂娜杀死背叛她的情人的故事。1829年2月11日,他的戏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 ( Henri l et sa cour)在法兰西喜剧院首次上演并取得了成功,此剧的发表早于雨果的《欧那尼》,它获得的成功预示了浪漫派的胜利。次年的3月30日《克里斯蒂娜》上演成功,剧本《安东尼》于7月脱稿。这一时期,大仲马在戏剧领域和维克多·雨果至少是打成平手。雨果、大仲马和维尼共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1831年5月3日,大仲马的五幕爱情悲剧《安东尼》首演。1832年2月,大仲马新剧本《泰莱萨》问世。

就在他完成第三部剧本后,法国的“七月革命”爆发了。大仲马在政治上是个共和派,革命爆发后,他曾带兵到旺岱对付可能出现的保王党人暴动。一年后,由于对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失望,大仲马辞去图书馆馆员的职务,随即加入了国民自卫军的炮兵部队,任巴黎国民自卫军上尉。由于他激进的共和观点被迫长期流亡布鲁塞尔德国瑞士等城市或国家。1838年5月3日到6月23日,《世纪报》连载了他的中篇小说《保尔船长》。1839年8月31日至9月3日发表的短篇小说《残酷的皮埃尔》。

1840年后,归国后的大仲马开始和别人合作为报刊撰写连载小说。同年2月,在维莱特同演员伊达·费里叶结婚,这段婚姻持续了四年,最终二人和睦分手。1842年,大仲马发表了以18世纪奥尔良公爵菲力普摄政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阿芒得骑士》,这是其历史小说的开端。19世纪40年代,廉价出版业的发展促进了连载作品的发表和批量印刷的实现。此时的大仲马并不满足于仅活跃在戏剧领域,他因而成为将历史小说化的专家,通过生动描述背景资料翔实的冒险故事,《三个火枪手》(1844)和《基督山伯爵》(1845)两部小说让他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1846年,大仲马发表以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罗夫人》。同年,大仲马仿照自己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的描写斥巨资建造基督山城堡(ChteaudeMonte-Cristo),次年7月落成。1847年2月21日,大仲马创办的历史剧院开始营业,大仲马把自己的小说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历史剧院首演的戏是《玛尔戈王后》。到1848年法国爆发反对金融贵族政权的民主、民族革命时,已经在文坛声名赫赫的大仲马又身着戎装,带兵进攻巴黎

晚年生活

1851年,在革命的影响下,大仲马打算参与公共事务,但是两次申请竞选议员均告失败。而后,大仲马因债务问题破产,基督山城堡被拍卖,其本人也为躲避债主流亡到比利时,并在那里撰写《回忆录》( Mes Mémoires,1851~1854)。两年后重回巴黎,回国之后的大仲马创办《火枪手报》并且出版自己的《回忆录》。1852-1855年,大仲马发表以路易十五亲政时期为背景的《克莱弗的奥兰普》,《沙尔尼伯爵夫人》。1857年《火枪手报》停刊。同年,大仲马发表《双雄记》。

1860年,他到西西里同朱塞佩·加里波第会合,购买走私武器。他在那不勒斯住了四年,加里波第任命他为博物馆馆长。他待不下去,回到巴黎。1866年7月再次离开巴黎,在欧洲游历。1867-1868年,大仲马发表以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动乱为背景的《白党与蓝党》。1870年3月《美食辞典》(未完)的手稿交给了出版商,这部卷浩繁的著作,到了普法战争之后才出版发行。

1870年,大仲马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瘫痪,并在法国东北部迪耶普附近度过了最后阶段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健康状况恶化。12月5日晚10时在他儿子小仲马家里去世,享年68岁。12月8日,大仲马的遗体被临时安葬在离迪耶普战役一公里远的涅维尔小教堂的墓地里。1872年4月16日,在大仲马的故乡维莱尔-科特莱举行了正式安葬仪式。

家族成员

祖父:亚历山大·安托万·达维·德·拉·巴叶特里(Alexandre Antoine Davy de la Pailleterie)

祖母:玛丽·瑟赛特·仲马

父亲:托马·亚历山大·仲马将军(Thomas-Alexandre Dumas)

母亲:玛丽-路易斯·仲马(Marie-Louise Dumas原名:玛丽·路易丝·拉布莱Marie-Louise-Élisabeth Labouret)

姐姐:马里-亚历山德琳娜·仲马(长姊);路易丝-亚历山德琳娜·仲马

(次姊)

妻子及情人:卡特琳娜·拉贝(小仲马之母)、伊达·费里叶(妻子)、贝尔·克莱勃萨默尔(玛丽·亚历山大里娜之母)、艾米莉·科尔吉埃(米卡埃拉·克莱莉·若赛法·艾丽萨白之母)、阿达·伊萨克·孟肯

儿子: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

女儿:玛丽·亚历山大大帝里娜、米卡埃拉·克莱莉·若赛法·艾丽萨白

主要作品

戏剧

据统计,大仲马一生共创作了88个剧本,包括五十五个正剧、三个悲刚、二十三个喜剧、四个通俗剧、三个喜歌剧,这些剧作绝大多数是他在三十年代完成的。

长篇小说

在众多长篇小说中,有两种三部曲:“达达尼昂三部曲”和“瓦卢瓦王朝三部曲”(也作:“三亨利之战”的三部曲)。“达达尼昂三部曲”,背景为路易十四时代法国鼎盛时期,包括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或译《三剑客(上下)》,旧译《侠隐记》)(第1及2卷)(Les Trois Mousquetaires [法],The Three Musketeers [英])《二十年后》(旧译《续侠隐记》)(第3至5卷)(Vingt ans après [法],Twenty Years After [英])《布拉热洛纳子爵》(又译《布拉日隆子爵》,旧译《铁面人》《后续侠隐记》《小侠隐记》)(第6至11卷)(Le Vicomte de Bragelome [法],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 [英])。“瓦卢瓦王朝三部曲”, 背景为法国宗教战争时期,包括长篇小说《玛戈王后》(又译《玛歌王后》)(La Reine Margot [法])《蒙梭罗夫人》(La Dame de Monsoreau [法])《四十五卫士》(Les Quarante-cinq [法])。

基督山伯爵》于1844-1846年断续刊载于法国《辩论报》(Journal des débats),全书分为四部,以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为历史背景。“法老”号代理船长爱德蒙·唐泰斯受托给拿破仑·波拿巴党人送信,遭到维勒福、费尔南和唐格拉尔三人陷害,在婚礼上被捕入狱。唐泰斯被关在监狱中长达十四年,越狱后,他在狱友法利亚神父遗言的指点下获得宝藏,报答了恩人摩莱尔船主,并在八年后改名爱德蒙·邓蒂斯回到巴黎复仇,使当初陷害他的人身败名裂,最终大仇得报,扬长而去。充满传奇的故事性和浪漫主义色彩,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典范,凸显出特定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理想精神。

三个火枪手》于1844年3月至7月在巴黎《世纪报》(Le Siècle)上连载,故事发生在1625年的法国,达达尼昂从家乡来到巴黎,加入国王火枪队,与火枪队中三人阿托斯、波尔托斯阿拉密斯成为朋友,并与他们一起参与了国王路易十三、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与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之间的明争暗斗。该作品揭露17世纪法国统治阶级的伪善,反映达达尼昂和火枪手们不畏强权、勇敢斗争的侠义精神和欧洲骑士爱国主义精神。

其他作品

创作风格

创作题材

大仲马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历史题材,他的戏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历史剧,在这部戏剧中,亨利三世时代的决斗、阴谋、放荡,以及政治斗争无不使作者看到拿破仑时代。小说方面,他流行的小说包括《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等十部左右,内容涵盖从16世纪宗教战争写到19世纪的七月王朝时期,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这是他的眼光高于其他通俗小说家之处。他的小说大部分以历史为题材,却不以描写历史事件为目的,相反,他描写的内容基本上是靠作家的想象铺陈开来的。此外,大仲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历史学家的观点往往不尽相同。例如,红衣主教黎塞留在巩固中央集权制上起过应有的进步作用,但是在大仲马笔下,却是一个反面人物。又如,路易十六的王后并未起过什么进步作用,但大仲马却把她写成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正如大仲马的经典名言所说的:“什么是历史?就是给我挂小说的钉子。”

大仲马的作品保持了对历史背景颇为准确的描绘,同时将历史人物赋予了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内核,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小说《三个火枪手》小说将宫廷争斗和火枪手的冒险经历结合在一起,大仲马在写作《三个火枪手》之前会亲自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构思情节和刻画人物。然而,他并不局限于史料的记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创造出具有通俗历史演义性质的作品。

艺术风格

大仲马的小说创作主要成就不在思想内容方面,而是表现在艺术手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节:大仲马善于构思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冒险、爱情、阴谋和背叛等元素,给读者带来一种扣人心弦的阅读体验。例如,《基督山伯爵》中充满了角色之间的欺骗、暗中交易、复仇与宽恕的主题,情节曲折并且跨越多个时间段和地域。《三个火枪手》则中充满了精彩的剑术决斗、政治阴谋和英雄主义,情节紧凑而悬念迭起。

结构:以《基督山伯爵》为例,这部庞大的长篇小说总字数多达100万字。尽管如此,小说的逻辑结构严谨,情节环环相扣,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故事的世界。大仲马最擅长的技巧之一就是插入情节。一般来说,插入情节可能会稍微偏离主题,甚至破坏小说的整体性,但大仲马的小说巧妙地将插入的故事情节与主要故事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插入情节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视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精彩。

对话:大仲马擅长写人物对话,他的小说十分之八的篇幅是由对话组成的,其余部分多半是每章开头的介绍或过渡性的交代。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他的小说读起来像是一台戏剧表演,给人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通过对话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

人物:大仲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而且能在同类人物中塑造出不同的性格,以示区别。人物塑造的成功,使通俗小说登堂入室,进入文学领域,这是大仲马在法国小说史上的一大贡献。

成就与影响

荣誉勋章

1830年,在《克里斯蒂娜》首次公演几天之后,大仲马被提名为荣誉勋位团勋章获得者。

1837年,进入荣誉军团,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文艺影响

戏剧影响

大仲马的创作早期主要以戏剧为主,他的戏剧作品同样大多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历史经过仲马的加工摆弄变得轻松明快、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善恶分明。在法国,把通俗情节剧搬上高贵剧院舞台,大仲马实乃开创先例之第一人。1830年,人们已经把大仲马和维克多·雨果看作法国现代戏剧的两位主要创始人。

作为最早登上历史文坛的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浪漫主义戏剧,反映宫廷内部阴谋倾轧的浪漫主义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给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戏剧以猛烈冲击,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并在1829年2月首演成功,比标志着古典主义退出历史舞台的雨果的《欧那尼》还要早一年,是第一个突破了古典主义的统治而获得成功的浪漫剧,预示着浪漫主义的胜利。

小说影响

西方

大仲马虽然在浪漫主义的戏剧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但是他的影响仍以小说为主。在大仲马之前,英国的“哥特小说”和法国的“黑小说”,以及以沃尔特·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 1st Baronet,1771年8月15日-1832年9月21日)为代表的历史小说虽然都风行一时,但是在艺术上都未达到成熟。大仲马发展和完善了通俗小说的创作。

首先,大仲马将历史叙事小说引领到了大众的领域,对通俗历史叙事小说在法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其作品情节和叙事方式吸引了广大读者,使得历史题材的小说成为普罗大众所喜爱的文学类型。大仲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娱乐性,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时注重真实性和细节描写。这种注重历史真实性的叙事风格也对后来的历史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大仲马的叙事手法对侦探小说和悬疑小说的创作也有影响。他的《基督山伯爵》就融合了历史与冒险元素以及悬疑的情节结构。他善于运用悬疑、紧凑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这些元素成为后来侦探小说和悬疑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大仲马的作品中经常涉及正义与邪恶、复仇与宽恕等深刻的人性问题,这些主题和思考方式对后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启示。比较典型的是越狱主题与改头换面归来复仇的主题。例如《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由于在越狱主题和情节上的相似之处,曾经被定义为当代版的《基督山伯爵》。

中国

大仲马于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最早的中译本是曾孟朴译的《马哥皇后轶史》(《玛戈王后》),1905年由小说林社印行,至1911年,大仲马已有11种作品被引入中国,包括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当时译为《几道山恩仇录》)、《三个火枪手--彩色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当时译为《侠隐记》)等,受到广泛欢迎,在当时社会有较大反响。如伍光建翻译的《侠隐记》和《续侠隐记》(原名《二十年后》),深受茅盾好评,并选为自己所撇号加注的第二种外国名著译本,1924年前后,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标注了两书,还撰成《大仲马评传》附于书后。随着大仲马作品和艺术手法逐渐被引入中国新文学,许多作家开始尝试运用类似的题材和情节结构进行创作。大仲马的作品涉及历史事件、冒险故事、爱情纠葛等多种题材,在引入中国时被标注了侠情小说、历史小说、惨情小说、名家警世小说、短篇小说、侦探小说、冒险小说、哲理小说、义侠小说、实事小说等丰富的类目,拓宽了中国新文学题材,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此外,他善于运用悬疑、紧凑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描写,这些都为中国作家,尤其是武侠小说作家提供了借鉴。

具有代表性的是大仲马的作品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金庸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谈录中曾这样说:“您拿我和大仲马相比(我)是不敢当的,他的精彩之处我远远不及。不过我们两人的小说的风格很相近。”金庸承认自己和大仲马的相似性,在作品的想象力、情节的丰富性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方面,他们在创作上的这些特点确实相似。大仲马的作品常常涉及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金庸在自己的武侠小说中也注重描写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另外再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悬疑的叙事风格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影响痕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金庸的小说《连城诀》在情节和人物等方面对《基督山伯爵》借鉴。

人物评价

大仲马是卡尔·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维克多·雨果:他的为人像夏日的雷雨那样爽快,他是个讨人喜爱的人。他是密云,他是雷鸣,他是闪电,但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人。谁都知道,他待人温和,为人宽厚,就像大旱中的甘霖。

法国作家布吕奈尔:大仲马的长篇故事始终受到喜欢历史的神奇性的读者所赞赏。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大仲马之于小说,犹如沃尔夫冈·莫扎特之于音乐,已达艺术的顶峰。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无人能超越大仲马的小说和剧本。

爱德蒙·阿布在大仲马纪念碑揭幕式上的讲话:“如果大仲马的读者每人捐献一生丁,就足够使这座雕像用纯金铸成。先生们,这座雕像塑造的是一位伟大的狂人。他非凡的乐观、罕见的快活,但他身上蕴藏着比我们大家加在一起还要多的健全的思想和真正的理智。……这位作家强大有力,热情奔放,有如奔腾的洪流一样豪放不羁,但他从不因为仇恨或报复而做什么事情,他甚至对待自己最残酷的敌人也是仁慈和宽厚的。正因为如此,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就只有朋友。”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他的作品像不可驯服的大江浩瀚无际。今天,民众对他的记忆和我们集体的梦幻随同他一起进入了先贤祠……共和国在此纠正过去对他的不公正,从童年时代起这种不公正就像从前他奴隶祖先身上的烙印样烙在他的身上……在一个业已脱离奴隶制度然而仍分为种姓的社会里,他不得不忍受歧视。”

后世纪念

大仲马纪念碑

1880年,即大仲马逝世后的第十年,由他的老友列文发起,在玛尔捷尔布广场为大仲马修建纪念碑。1883年11月3日举行了揭幕仪式。

迁葬先贤祠

2002年11月30日,大仲马诞辰200周年,在法国“大仲马之友协会”的推动下,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签署总统令,做出将大仲马的灵柩移人先贤祠的决定,以表彰他一生的贡献。

“大仲马之友协会”

“大仲马之友协会”成员不只是法国人,还有100多个国家的“大仲马迷”,他们一直在为恢复大仲马的历史地位而多方奔走,将大仲马移葬先贤祠就是由龚古尔文学院院士、大仲马之友协会会长迪迪埃·德库安((Didier Decoin,1945-)倡议的。大仲马的基督山城堡,现为“大仲马之友”研究会的所在地。

《围城》中的命名

《围城》开篇写道,主人公回国的邮船名字叫“白拉日隆子爵号(Vicomte de Bragelonne)”即“布拉热洛纳子爵号”,取自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的续篇《布拉热洛纳子》。

谷歌涂鸦

2020年8月28日的谷歌搜索引擎首页界面使用了大仲马的卡通人物画像,以纪念1844年8月28日,法国《辩论报》(Le Journal des Débats )刊登大仲马所著《基督山伯爵》的第一部分。

人物轶事

混血身份

大仲马拥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他的茶褐色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常常受到人们的嘲笑。面对人们对他黑人血统的讥笑,大仲马的回答是:“我身上当然流淌着黑人的血液。我的父亲是一个混血儿,祖父是黑人,曾祖父是猿猴。先生们,我的家庭和你们的家庭是同根同族的。”王朝复辟后,大仲马在恢复祖父姓氏和坚持父亲姓氏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不仅意味着大仲马对父亲姓氏的再次认定,也意味着大仲马对自己混血儿身份的认同。

丰富的情史

大仲马的一生还以多情和私生活放荡著称,他在16岁时,就和故乡成衣店老板的女儿相爱两年,对方却被迫嫁给别人。到巴黎后,很快和同一楼层的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一个孩子,即日后的小仲马。成名后的大仲马周旋于女演员之间,除了和他有过一段短暂婚姻的伊达·费里叶之外,确定关系的情人多达数十位。68岁时大仲马经历了最后一次罗曼史——与一个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的恋爱。这位女演员的意外坠马而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仲马晚年健康的加速恶化。

Club des Hashischins

1844年,雅克·约瑟夫·莫罗·德·图尔博士在巴黎创立了一个药物俱乐部Le Club des Hashischins ,该俱乐部在圣路易斯岛上一座名为皮莫丹酒店(Hotel de Pimodan)的豪宅里,当时的名人、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每月都会聚集在一起,致力于探索药物诱导的体验。他们主要使用一种来自雌性大麻植物哈希(或昵称哈希)的没药树。俱乐部的会员资格很宽松,可以随意加入或退出。其成员除了波德莱尔、戈蒂耶和莫罗之外,还有热拉尔·德·涅瓦尔、欧仁·德拉克罗瓦和大仲马。维克多·雨果有时也会参加。

与巴尔扎克的冲突

大仲马和巴尔扎克的矛盾是坊间流传着的一则文人相轻的故事。一日在沙龙里,巴尔扎克拒绝与大仲马碰杯,傲慢地的说:“等我才华用尽时,我就去写剧本了。”大仲马回答:“那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了!”但是在1850年8月,巴尔扎克逝世后,大仲马与雨果一同为其扶灵而行。

最好的作品

大仲马与小仲马之间的父子关系比较微妙,整体而言,小仲马对父亲充满崇拜之情。年轻的小仲马初入文坛时大仲马已名扬天下,但他拒绝以父亲的盛名为敲门砖。1852年,根据茶花女改编的同名戏剧演出大获成功,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当时在比利时流亡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临终时的两枚金路易

大仲马生活阔绰,曾兴建大宅和私人剧场。晚年他因过度奢侈和债务问题变得贫困。临终之时,他床边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两枚金路易。他挣过几百万金钱,现在只剩下这一点点。一天,他把这两枚金路易拿在手中,然后对儿子小仲马说:“人人都说我是个败家子,你还就此写过一出戏呢。怎么样?你看出来没有?你们大家都错了!当初我漂泊到巴黎,口袋里只有两个路易。瞧,两个路易还在我这儿呢。”

争议

“小说加工厂”

大仲马并非其小说的唯一笔者,他有多位合作者。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是中学教师奥古斯特·马凯(Auguste Maquet 1813-1888),二人从1839年一直合作到1851年。马凯经人介绍,把三幕剧《狂欢节之夜》送去请大仲马修改润色,改名为《巴蒂尔德》,在巴黎舞台上公演获得好评,又把自己的历史小说《老好人杜韦》送给大仲马过目。大仲马把内容单薄的《老好人杜韦》改写成《德·阿芒达尔骑士》,另一方面,大仲马的名气,这部小说在《新闻报》上连载大获成功。《三个火枪手》在情节和人物名字等方面借鉴了在图书馆发现的一部十八世纪初的作品,即伪托由伽田·德·库尔底兹写成的《国王火枪手第一连中尉达德尼昂先生的回忆录》,并且马凯也参与了写作过程,有人甚至主张这部小说的署名应该是“仲马-马凯”。

大仲马的很多小说都是由马凯或其他合作者提供故事轮廓,大仲马负责叙述和对话,马凯虽然作用很大,但小说均由大仲马署名。1845年,一个名叫欧仁·德·米尔古的抨击文章作家(真名为:让一巴蒂斯特·冉古),出版了一本名为《长篇小说制造厂:亚历山大·仲马及其一伙的作坊》的小册子,指控大仲马的小说创作是经营一家“小说加工厂”。

商业气质

除了与多人合作之外,大仲马小说另一个较多为人诟病的方面是写作匆忙,尤其晚年作品较为粗糙,并且具有较强的商业气质。这种随便应世的市侩作风,妨碍了他真正的发展进程。勃兰兑斯指出:“大仲马只是在他的最初阶段才是个艺术家。他在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写作的时候才是浪漫主义的;到商业时代,他就继续商业化了。”甚至有学者认为,以大仲马署名的小说有不少是糟粕。

衍生作品

《热恋中的达达尼昂》

20世纪50年代法国作家罗歇·尼米埃(Roger Nimier,1925-1962)的小说《热恋中的达达尼昂》(或译《堕入情网的火枪手》)讲述了《三个火枪手》的主人公达达尼昂与十七世纪以写书信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塞维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1626年2月5日─1696年4月17日)的爱情故事。

《大仲马俱乐部》

西班牙作家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Arturo Perez-Reverte)小说《大仲马俱乐部》讲述了专为藏书家找古籍珍本的掮客科尔索,为了调查一份大仲马手稿的真伪,卷入神秘学和黑魔术的泥淖中。电影《第九道门》( The Ninth Gate (1999))就是改编自这本小说,电影的主要借鉴了小说的故事结构,强化了神秘学和黑魔术的元素,削减了与大仲马相关的大部分内容。

传记电影

法国影片《另一个大仲马》(L'autre Dumas )于1997年推出,由法国导演

萨菲·奈布( Safy Nebbou)执导,热拉尔·德帕迪约、 伯努瓦·波尔沃德等人主演,影片的背景是在1848年2月,此时正是大仲马创作的高峰期,讲述的是大仲马和他的合作者之一奥古斯特·马凯之间的真实故事。

参考资料

“祖国感谢伟人”.光明网.2023-07-27

生命之火也许会熄灭,但希望不会.今日头条.2024-01-02

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豆瓣.2024-08-20

大仲马生前建基督山伯爵城堡翻修 曾拥有写作车间.中国作家网.2024-01-03

双雄记.豆瓣读书.2024-01-02

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豆瓣读书.2023-07-30

《大师金庸纪念专集》.中国作家网.2023-07-28

谷歌doodle纪念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新浪科技.2023-07-28

Le Club des Hashischins (1844-1849).soft secrets.2023-08-06

19th-Century French Hashish Club or Club des Hashischins.Geri Walton Unique histories from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2023-08-06

堕入情网的火枪手.豆瓣读书.2023-08-06

热恋中的达达尼昂.豆瓣读书.2023-08-06

大仲马俱乐部.豆瓣读书.2023-08-06

第九道门 The Ninth Gate (1999).豆瓣电影.2023-07-24

另一个大仲马 L' autre Dumas (2010).豆瓣电影.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