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前码头0.5公里处丹江口水库的水下,东临汉江;曾为古均州、均县治所所在地。

均州古城,旧为土城。旧均州城在唐朝称为延岑城,后迁城于旧城之北三里。宋建隆元年(960年)均州领县武当、乡。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始以砖石修筑了均州古城;明洪武九年(1376年)省武当县入均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明天启二年(1622年),知州胡承熙修竣。清代,佟国玉、江阎、许大壮、张炎等人均对均州城进行了修,但因均州州城地势较低,垸田经济发展迅猛,使排蓄能力降低,影响上游水位,致使偏中上游的均州城屡次遭遇水袭。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力发电厂,只对库区内部分特殊文物进行了拆迁,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均州古城淹没水下。据水下考古显示,均州古城保持了明代以来官署、街坊格局的水下均州古城仍轮廓明显,布局清楚,只是城内泥沙淤积严重,城墙已淤至一半以上高度。

2014年,均州古城被列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湖北首次将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均州古城原为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将领延岑修筑的土城墙,经历代修葺,仍为土城墙。唐朝均州在汉水南岸,其故址当在今官山河入汉水口稍上游处,旧均州城在唐代称为延岑城,后曾经迁城,即迁城于旧城之北三里。

宋建隆元年(960年)均州领县武当、郧乡。宣和元年(1119年),均州武当郡升为武当军节度,领县未变,隶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省武当军为均州,领县未变,先属湖北道宣尉司,后属襄阳路。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始以砖石修筑了均州古城;到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朱棣敕令重建均州城,建筑规模宏大,城池结构坚固,有“铁打的均州”之誉。城墙结构为内填土夯实、外包城砖形式,外陡内缓。在东门左右增设了巨石水门,以向城中汲水。

明洪武九年(1376年)省武当县入均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割郧乡、上津属襄阳府,此后均州无领县,由直隶州降为散州沿至清末。

明天启二年(1622),知州胡承熙修竣,周回6里153步2尺(约4000米),大体呈正方形,高2丈5尺(约8米),阔1丈2尺(约4米)。外层全部用30斤重一块的青砖垒砌而成。东临汉水,西、南、北凿各深1丈5尺。共有6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门较大,小东门和上水门较小,北门有瓮城。东南城墙上有高约20米的亭台式魁星楼。城内是政治、文化区,城外是经济和商业区。城内最著名的建筑为净乐宫,为武当山八宫之首宫。

均州清代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年)《襄阳府志》中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同知程陨,知州佟国玉重修(均州州城)。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年)江阎增修。雍正二年(1724年)高泽,七年(1729年)许大壮相继修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张炎请幣增修。爱新觉罗·旻宁中倾大半,咸丰二年(1852年)汉水溢城,女墙倾圮大半,城东北隅几成蹊径,三年修葺完整如初。后吴饲仲又增筑西南墙。”均州州城地势较低,加之汉水中下游在明清时期垸田经济发展迅猛,使排蓄能力降低,影响上游水位,致使偏中上游的均州屡次遭遇水袭。

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力发电厂,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在水库兴建过程中,只对库区内部分特殊文物进行了拆迁,众多珍贵文物来不及抢救或没有抢救而淹没水下,其中就包括均州古城,还有武当山古建筑群约1/3的部分和许多楚国早期遗址和墓葬。

据水下考古显示,均州古城保持了明代以来官署、街坊格局的水下均州古城仍轮廓明显,布局清楚,护城河、城墙、建筑基址、部分街道、汉江河道等清晰可辨,与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绘学的均州地图基本吻合,只是城内泥沙淤积严重,城墙已淤至一半以上高度。

地理环境

均州州城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附近,鄂豫两省交界处,东临阳,西连郧阳区,南接房县,北交豫南南阳市,古有“三阳(郧阳、襄阳市、南阳)腹地”之称。均州“州城东北襟带汉水,南屏武当,西枕黄,关门诸山,城小而固,亦襄阳上游屏障也。”均州古城自1967年蓄水后,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前码头0.5公里处丹江口水库的水下。

均州地理位置险要,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集散地。明清时期,均州城镇总体布局呈现出变异的“工”字东西向延展结构。以东西向的汉江为伸展轴,以陆路交通网为构架,形成了“黄汉铺—均州—老鸭湾——青山港市—三官店市”和“分道观—孙家湾—草店铺市—浪河店—青石铺”两条平行集镇带。

建筑布局

均州古城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9公里,占地约1平方公里;城墙高8.5米、上部宽4米、下部宽20米,雉790个。均州古城有6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门较大,小东门和上水门较小,北门设瓮城。均州古城保持了明朝以来官署、街坊格局。

史载,均州城墙全部采用每块重15公斤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城门均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以及60吨重的石头门槛,10米至20米高城墙环城4000米,城墙之上各设炮台五座,北门设有瓮城,是为防止劫案而专门修筑的刑场,兵匪概不能犯。

相关传说

在古均州,流传着颛顼沧浪洲斩杀黑龙的传说。远古时代,汉江流域沧浪洲有妖龙、水怪出现,经常在汉江河中兴风作浪。水怪凶猛,作恶多端,无人能治,汉水两岸部落百姓长期饱受妖龙、水怪侵扰,备受煎熬,苦不堪言。黄帝闻讯后,指派前往整治水患,降妖除魔。颛顼来到汉江河边,经过七天七夜恶战,最终斩除妖龙。

相传,李世民长孙皇后次子李泰受封为顺阳王,居均州郧乡县李显李显第一次被废后,就被武则天下令软禁于均州。

考古探查

2003年,国家文物局对丹江口市库区均州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工作。对均州古城四个角点、北门瓮城、东边城门、南边城门、西边两个城门位置的放样和水下探摸,可以判定均州古城四方城墙基本保留了1968年被淹入水底时的状况,整体轮廓清晰。

2011年11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组织对丹江口库区3处水下文物点,含湖北省丹江口市古均州城、这是中国首次在内陆对水下文化遗产开展保护工作。这次水下考古工作,通过声呐扫描等,完成了水下高精度地形图、水底形态声像图以及水底浅地层剖面图。得出结论:古均州城和龙城的城墙基本完好,护城河与城内设施依稀可辨;周府庵则轮廓清晰;3处文物点表面泥沙淤积很浅。

2013年至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联合组建水下考古工作队,以均州古城为切入点,启动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水下考古调查。

古城遗址

水下均州古城布局清楚,护城河、城墙、建筑基址、部分街道、汉江河道等清晰可辨,与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绘学均州地图基本吻合。古城基本呈正南北向,平面近方形,城墙四角为圆弧形拐弯。物探测量和潜水调查显示,均州古城内泥沙淤积严重,淤泥平均深度达3.5米,城墙已淤至一半以上的高度,城墙外较城内淤积更甚,淤泥坡面内侧比外侧更斜,内外有4米以上的高差,墙顶高出淤泥面不足1米,于两侧呈斜坡状分布。

城楼

均州古城的东城墙长约1010米,较平直。这段城墙在南、北近两端处开有两道水门,中间略偏南处开有东城门。由于汉江长年冲刷,东城墙塌处较多,东城门和水门门洞亦全部坍塌。东城楼已不存,外侧部分台基亦被冲毁,内侧残存高2.3米的墙体,露出9层条石,外侧条石无存,直接露出夯土墙。水下考古发现,均州古城东城楼面阔34米,进深25米。从调查情况来看,东城楼在均州城主要城楼中保存最差。

均州古城的南城墙长798米,城墙的东段临近江水有部分塌陷。南城墙中段偏东处设有南城门,古称“望岳门”。南城门的门洞顶部有两处因坍塌而形成的坑洞,门洞砌双层石,门框以双层竖条石构建,上接券顶,以7块楔形条石对搭起券;券顶往上还有6层城墙石,高1.7米。由于泥沙淤积,门洞仅露出2.7米高(根据声呐图像复原高度为5.6米),其中券顶高2.17米、门洞内宽4.6米、门框及券顶宽0.6米。南城门上方城墙保存完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语“一切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仍清晰可见。南城楼已拆除,台基和废弃砖瓦均被淤泥覆盖,城楼中部多因淤泥重压而沿门洞方向坍塌,城墙周边的雉碟基本被毁。按声呐图像复原,南城楼面阔32.4米、进深22.8米。调查显示,在所有城楼里,南城楼淤泥覆盖最薄,条石保存最为完整,仅东北部条石有缺失,是目前古均州发现保存最好的城楼遗址。

长840米的西城墙,中段偏北处有一土台,中段偏南处设有西城门,古称“夕照门”。该处城墙上部宽4.7米,城墙内外泥沙淤积较厚,城墙顶部露出淤泥面仅0.6米,夯土墙体上的包砖已不存,城墙顶部还残留有砖铺面,城墙上靠外侧残存2层石砌条石,应为垛口。与此同时发现,长740米的北城墙,其北城门位于城墙近正中位置,门洞全部坍塌,形成宽6至12米的浅沟。与南城楼相比,北城楼门楼建筑已毁坏。

瓮城位于均州古城的北城门外,外墙与均州城墙同等规格,外包城砖,城门开在瓮城的西部,可避免江水直冲。根据多波束声呐图像复原,瓮城平面为椭圆形,内径东西长35米、南北宽27米。水下考古调查显示,瓮城内已淤积很厚的泥沙,几乎被全部覆盖,城门仅存一个宽6米以上的缺口。

主要建筑

静乐宫

静乐宫是在明代朱棣南修武当、北建故宫的国策下创建的,其面积占到均州城的一半之多。

静乐宫位于古均州城内东北部,敕建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建有玄帝殿、圣父母殿、左右御碑亭、神库、神厨、斋堂、道房、厨室等197间,赐“静乐宫”为额。静乐宫专门管领营建武当山的建材供应和接待,也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宫。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到560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将战火烧到均州一带,静乐宫大殿被焚毁。到清朝,又遭遇火灾,后几经修葺。修建丹江口水库时,静乐宫的赑屃石碑等被运往丹江口城区丹赵路,原址已被基本拆平。静乐宫遗址在水下已被2至3米厚的淤泥掩埋,并形成较为平坦的淤泥面。

沧浪亭

沧浪亭台基面覆盖于厚淤泥下,台基以石块垒砌,基岩悬高10米,其下临近汉江。水下发现题刻三方,均位于基岩底部。一方为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24年)所刻,该题刻在《均州志》中有记载,但水下发现岩面剥蚀严重,多字缺失,无法完整辨认;一方为明嘉靖乙酉年间(公元1525年)所刻;一方为“孺子歌处”。沧浪亭被淹没到水下后,根据目前水下考古,水下沧浪亭只余台基部分。

迎恩桥

迎恩桥的桥拱顶部清晰可见,桥面损毁,桥宽8.5米,桥拱已被淤泥覆盖;赛公桥的桥面损毁,石质桥墩基本完好,左侧三桥拱顶部清晰可见,右侧两桥拱之间有桥体连接;长16米、宽4.8米的兴隆观桥,桥面已损毁,桥体中间已断毁,桥头部分堆积在柳家沟河道两侧。

开发与保护

为深入了解丹江口水库水下文物保存状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至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组建联合水下考古工作队,以均州古城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丹江口水库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水下考古调查成果。

2014年,湖北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均州古城名列其中。这是湖北首次将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2024-04-11

发现丹江口之美①水下沉睡半世纪的均州古城.百家号.2024-04-11

丹江口库区水下古城探秘.百家号 十堰晚报.2024-04-09

..2024-04-10

丹江口库区水下考古再现均州古城原貌!.秦楚网.2024-03-22

..2024-04-11

..2024-04-10

水下古城——均州.网易新闻.2017-08-13

古均州传说丨都江堰,还记得古少州么?.百家号 人民融媒体.2024-04-10

“均州印记”——丹江口库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开幕.百家号 丹江口市融媒体中心.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