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郡
交趾郡(越南语:Giao Chỉ quận),一作交郡,中国西汉至唐朝的郡的名称,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之后交趾从中国独立,但中国、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称该地的诸政权。北宋皇帝亦封统治越南北部的丁朝(Nhà Đinh)、李朝(Nhà Lý)皇帝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 )。
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赵佗称王建立南越国之后,分象郡为交趾、九真二郡,属南越国四郡之一。前112年汉灭南越国,于南越国故地设置了十个郡,其中的交趾郡下辖羸县、安定县、苟县、麊泠县、曲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县十县,治所羸。东汉治所龙编县。东汉刘协建安年间至孙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南北朝时,行政区划改变,至隋灭南陈后,重新设置交趾郡,下辖九县,郡治设于交阯县。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交趾郡曰交州,其故地归属于交州,交阯县则为交州州治。
沿革
公元前379年,越国(与越南没有半毛错关系)被楚国灭亡,越人形成若干分支,这就是我们讲过的“傣族”,分布在了岭南地区(今天的江浙、两广,以及现在越南的北部地区)
从公元前219年起,秦朝两次南伐,最终大将赵佗平定岭南,并建立了“南越国”,此时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南越国归汉。南越国仅仅存活了97年,在公元前111年,刘彻灭南越国,并在今天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州、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受到中原地区各朝代(汉朝、孙吴、晋朝、南梁、隋朝、唐朝、南汉和明)的直接管辖。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区域。直到汉代,象郡南部专门辟出一块设“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历史上称为北属时期的越南。
名称由来
交趾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交胫国”之记载,“其人交胫”,交胫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胫国”即“交趾国”也。
历史事件
东汉刘秀建武十六年(西元40年)二月,素来臣服于中国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交州女子征侧(Trung Trac)因其夫为交趾郡太守苏定所杀,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贰(Trung Nhi)也号召回应。
姐妹两人所带的叛军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县等郡夷人的支持,因此击败汉朝军队,攻陷岭南65座城池。征侧自立为王,号称“征王”,都于麋泠县。征侧自立为王后,东汉光武帝便下令长沙市、合浦、交趾三郡制造舟、车,修筑道路,储备军粮,准备日后进兵平反叛乱。
建武十八年(西元42年)四月,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当时马援已五十多岁。他统领汉军八千,合交州兵共两万军队,以及两千艘桨轮船,采水陆并进方式,南攻交趾。
建武十九年(西元43年)正月,马援大军沿水路而进,深入交趾腹地,依山开道千余里,直捣二征巢穴,马援大军於浪泊击败征侧叛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馀人”,战后征侧与征贰落荒而逃,刘隆率军追击,于禁谿口击败征侧叛军,“斩首千馀级,降者二万馀人” ,并俘获征贰,后来马援军于金溪究擒获征侧,二征被斩首,叛乱弭平。四月,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市。
马援军战胜之后,并没有马上凯旋回来,而是率军往交州南方前进,直至把二征的党羽悉数除为止。马援凯旋回归之前,还在当地立铜柱表功,以为汉界之极,共有四处:一在钦州市之西为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于铜柱上刻:“铜柱折,交趾灭”。
马援在建武二十年(西元44年)9月胜利而归,所到之处,协助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还把农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促进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一时佳话,马援在当地的声望达到顶峰,受到很多百姓的热爱与推崇。马援返回东汉之后,刘秀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他为新息侯。
交趾郡王介绍
北宋皇帝亦封统治越南北部的丁朝(Nhà Đinh)、李朝(Nhà Lý)皇帝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 )。
参考资料
交趾郡.全知识.2024-01-27
从“交趾”到“安南”, 看越南历史演变.新浪.2024-07-31
汉朝历史事件,揭秘交阯反叛的起因和最终结果.趣历史.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