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光
李重光,1929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视唱练耳、乐理学会副会长。
李重光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寨里镇北洛汤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6月,因家境困难,李重光随父亲赴上海市,靠卖针织花边维生。1949年返回青岛市后赴北平市考试,考入北平艺专,亲历开国大典。同年11月,学校合并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李重光进入作曲系,师从江定仙学习作曲。毕业后,李重光被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1956年调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合唱和基本乐理,开始40年的音乐理论教研工作。1984年调至中国音乐学院任附中校长,1987年转作曲系。1989年,李重光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在教学生涯中,他培养出了刘诗昆、盛中国、施万春等著名音乐家。1994年,李重光退休。
在教学之外,李重光多次被电台、电视台、音乐院校、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专题讲座,录音、录像、灌制唱片,并先后发表歌曲、器乐曲140余首,文章百余篇,出版教材和理论著作16册。其编写的《音乐理论基础》自出版以来一直都是重要的乐理教材,对中国乐理学科的整体发展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李重光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与创作评奖终身成就奖。
个人经历
幼年经历
1929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李重光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寨里镇北洛汤村一个农民的家里。他的父亲兄弟四个,除大伯家有一个男孩外,其余都是女的,其中三伯家连个女孩也没有。李重光有两个姐姐,二姐的小名就叫领弟,希望能领个弟弟来。李重光出生后,父母拍他养不大,就让他在村里认了一个干妈。
求学生涯
作为家中独子,李重光自小受到父亲重视,6岁入学,9岁随姑母上学,11岁离乡求学并开始学习英语。13岁时因家庭原因未能赴延安学习,而前往青岛市学徒三年,成了账房先生。在青岛期间,李重光自学口琴,同时在舅父家寄读时,表妹的钢琴激发了李重光对音乐的兴趣。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重光感到做商人没出息,决定重返校园,插班进入市立男中初二年级,两年后初中毕业,免试升入高中。半年后因舅父家中经济有困难,再次辍学。在中学两年半的生活里,李重光对音乐、美术、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学五线谱,学习钢琴,并参与电台直播和音乐会演出,期间接受了音乐老师李铮及夫人的指导。
1948年6月,因家境困难,李重光随父亲赴上海市,靠卖针织花边维生。1949年,李重光返回青岛后赴北平参加考试,顺利考入北平艺专,并亲历开国大典。同年11月,学校合并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李重光进入作曲系学习,师从江定仙先生学习作曲。
教研生涯
毕业后,李重光被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1956年调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合唱和基本乐理,开始长达40年的音乐理论教研工作。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其他高等学校一样,开始“教育革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编写各课教材。李重光当时教的课是乐理和视唱练耳课,也就接受了编写这门课教材的任务。李重光边教、边学、边写,《音乐理论基础》就是这样写了出来。他的书稿被当作教育革命成果拿到了1961年8月全国教材会议上,得到会议肯定,于是交付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这本《音乐理论基础》正式出版发行。
1984年,李重光调至中国音乐学院任附中校长。1987年转作曲系。1989年,李重光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李重光教过的学生有刘诗昆、盛中国、施万春、李西安、黎信昌、殷秀梅等约3000多人,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理论家、教授。此外,在电视师范学院,曾有十多年一直播放李重光的教学录相带,学员大都是在职干部,专业和业余人士都有,学生不计其数。
在教学之外,李重光多次被电台、电视台、音乐院校、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专题讲座,录音、录像、灌制唱片,并先后发表歌曲、器乐曲140余首,文章百余篇,出版教材和理论著作16册。
1994年,李重光正式退休。2014年5月,李重光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与创作评奖特别贡献奖。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资料来源)
发表论文
(资料来源)
人物成就
一百年来,中国基本音乐理论从无到有,与中国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从观念到实践各个领域的变迁。在此期间的40多年里,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自出版以来一直都是重要的乐理教材,对中国乐理学科的整体发展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对欧洲基本乐理进行详尽透彻的讲述之外,强化了中国五声调式在基本乐理学科体系中的合法地位,其应用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一本乐理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面世后,受到广泛重视和欢迎。多年来,它印刷了数十次,发行近百万册,不但一直被音乐院校和音乐系科作为主要教材和参考书,而且成为凡真正想学音乐的人的必读书,这本书至少为上百万的人打开了音乐之门。仅就这一点而言,也不能不说,这本书是中国学者编写出版的乐理教科书中最具代表性和开创意义也最成功的一部,它对音乐知识的普及和音乐艺术的发展,对中国基础乐理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历史性意义。
几十年来,李重光编著的儿童音乐书籍通白晓畅、由简入繁,深受从教者和孩子们的喜爱,如《少年儿童钢琴曲选》是特意为孩子们编写的具有一定技术训练目的五声调式的标题性钢琴小曲集,曾重印多次;儿童歌曲《小鼓响咚咚》自1960年4月在《儿童声乐》发表以来被全国许多家出版社的小学音乐课本、教材、歌集所选用,广为流传;《儿童视唱入门》《儿童练耳入门》无不深入浅出,讲解详尽。另外,有些小歌,小曲,虽然仅有十几个小节,但都已录成盒带,灌成唱片,制成VCD,拍成卡拉OK电视片,影响广泛而久远。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数十年来,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自出版以来一直都是重要的乐理教材,对中国乐理学科的整体发展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应用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一本乐理教材都无法比拟的。(中国音乐学院 评)
李重光教授是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从教六十多年来,教授出多位活跃在音乐教育届一线精英。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基本乐理逐步的发展与中国音乐的整体规范化发展紧密相连。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一本书——李重光先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王群评)
人物轶事
爱好广泛
除了音乐外,李重光还酷爱画画和摄影,据李重光自己说,这是受他干哥哥的影响,他曾说他的干哥哥会画老鹰,画的老鹰就像真的一样。这种静静思索观察的习惯为先生之后写书,做学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李重光回忆说家里本没有什么音乐环境,除了父亲会拉点京胡,会唱几句京剧,几乎没有什么音乐方面的活动了。姐姐们唱的《苏武牧羊》是李重光小时候听到的唯一的歌曲。小学的时候不知道音乐课是什么,直到三四年级才会唱几句《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来到村子里宜传抗日,孩子们就聚在一起唱歌,就在这个时候先生对歌曲产生的兴趣,把一个个小歌曲抄在小本上,还曾经偷偷的试着作过曲,李重光的音乐天分在那个时候就有所展露。
在中学时,李重光对音乐、美术、文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冰心、臧克家、艾青、马凡陀的诗歌都认真学习过,自己也试着写过,还抄写在一个小本上。
自学经验
13岁时,李重光面临一次重要选择。八路军县大队的队长曾建议他的父亲送他去延安学习,但父亲不放心,最终决定将他送到青岛市的舅父家。在青岛期间,李重光从事了各种工作,包括站柜台、送货、跑腿,最终成为账房先生。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吹口琴,逐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青岛舅父家寄读的岁月里,表妹的钢琴激发了李重光对音乐的无限向往。由于经济拮据,他只能通过自学走上音乐之路。他自学五线谱,修习钢琴,并参与电台直播和音乐会演出,其中《致爱丽丝》是他演出的曲目之一。
1948年,由于家庭贫困,李重光在亲友的帮助下与父亲去了上海市,在南京西路摆地摊维生。童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自学经验,这为他日后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自认为是一个没有太多天分的“笨老师”,并认为天分极佳的老师不适宜给孩子们上课,因为他们难以体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严谨率真
李重光严谨、率真、刚直,并保持着这种做人风格和治学作风。作为老师,李重光深深地知道,音乐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门类;而奖杯和荣誉也不是教育的目的,音乐人应兼有社会力、文化力以及多样性的知识背景。
李重光曾坦率地表示,有人认为他的书不是学术著作,虽然最初难以接受,但后来逐渐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现在的图书多浮华表面和强大理论,缺乏指导实践的内容,而他的书虽然缺乏学术价值,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也是其著作能够历久弥新、印数百万的原因。
参考资料
李重光.中国音乐学院.2024-06-07
与历史的记忆一同定格.中音在线.2024-06-07
喜报:我院教师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与创作评奖中喜获佳绩.中国音乐学院.2024-06-07
好大一棵树 一见如故.中音在线.2024-06-14
李重光.国家图书馆.2024-06-07
李重光.豆瓣读书.2024-06-07
李重光.知网.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