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台之战
廉台之战,发生在公元352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在廉台击灭冉魏的战役。主要人物:冉闵、慕容恪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攻占后赵幽州,迁都于,南攻冀州,欲夺中原。此时,冉闵灭掉后赵建立冉魏称帝,继占襄国,拟夺回幽州。公元352年,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攻打冉魏。冉闵不顾兵少粮缺和诸将反对,决定迎战。冉闵率1万兵士与慕容恪10万大军在廉台(今属河北定州)交战,冉闵战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遗址,冉魏政权灭亡。而冉闵被慕容恪生擒,后被斩于遏陉山。
战争背景
公元350年(晋永和六年),后赵大将冉闵起兵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占据邺城(今临漳县西南),并多次大败后赵军队,将后赵皇帝石祗围困于信都县(今邢台市西南),彼时冉魏势力之盛,史载“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几乎同时,一直向晋朝称臣的前燕国主、燕王慕容俊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败后赵军队,攻占蓟城,夺取了幽州(今河北省北部)。
石濒临绝境,去皇帝号称赵王,向慕容与羌族首领姚弋仲请援。慕容儁派遣御难将军悦绾率领三万燕军甲兵南下,会同姚弋仲之子姚襄三万八千骑一齐驰援石祗,三方劲卒合十余万,与冉闵部十万骑大战于襄国,冉闵腹背受敌,因而大败,仅剩十余骑逃回邺城遗址。其子冉胤、以及重臣左仆射刘琦、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并将士十余万人死于是役。
之后冉闵于邺城守卫战中,大败石祗大将刘显部七万,斩首三万余级。刘显假意请降,逃归襄国,杀石祗自立为“襄国开国皇帝”,后赵灭亡。冉魏徐州市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等皆叛归晋朝。平南县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胁迫洛州刺史郑系,以三河市归顺东晋。慕容俊亦趁机派慕容恪攻陷河北省重镇中山(郡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派相国封奕攻陷渤海国,派慕容评攻南安,杀死冉魏宁北将军白同,幽州刺史刘准、赵州知府李邽投降南燕。
公元352年(晋永和八年),刘显大军攻常山,冉闵亲率八千骑兵急援,大破之,一路追到襄国,斩杀刘显,招降其大司马刘宁、大将军曹伏驹;经过两年征战,终于平定了冀州(今河北南部),然而此时冉魏国力、军力亦折损惨重,尚未得休整喘息之机,接着便要与虎视眈的北方强敌——前燕决一死战了。
战争过程
是年三月,冉闵率部北进,求食于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县南)、中山各郡;四月,燕王慕容俊命辅国将军慕容恪等率军南下攻魏。冉魏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建议冉闵:“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骄惰,然后进击可胜。”冉闵闻言大怒道:“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其司徒刘茂、特进郎相互说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于是双双绝望自杀。
冉闵率军进驻于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慕容恪及燕相国封奕也随即率军追至,燕王慕容儁俊又率燕军主力南下,进驻中山,准备会同慕容恪、封弈军合围冉闵。冉闵闻讯,率领部队向常山方向南撤,决意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燕军引向临水的魏昌,企图利用那里多丛林的有利地理环境来扬长避短,在相对数量劣势的不利局面下,能够克制燕军的骑兵优势。同时,廉台位于常山方向,常山知府苏彦的部队可前来接应。慕容恪率军追击,在水南岸的廉台(今无极县东)和魏军对峙并交锋。
冉闵素有勇名,所部兵将精锐,与燕军接连接阵十战,燕兵皆不胜,燕军畏惧。慕容恪于阵前激励所部将士,称冉闵有勇无谋不过一夫之敌,魏军虽然兵甲精良,但粮少饥疲,定可一举击破。冉闵以所部多步卒,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燕参军高开指出,燕军皆骑兵,利于平地作战,若跟着魏军入丛林必然不利。不如派遣轻骑佯败诱敌至平地,然后击之。
慕容恪采纳高开建议,将魏军引至平地后,把燕军分为三部;自率主力为中军,选善射者枪骑五千人,以铁锁连战马结方阵而前,另两部各置一侧配合主力进击。慕容恪认定冉闵用兵风格轻锐,又因为魏军兵少,必然会用险突击自己所部中军,以求一击破敌;命令左右两翼一待战局焦灼,便从旁合围,可获全胜。
冉闵果如其言,身先士卒突击燕军,其所乘骏马名曰朱龙宝马,日行千里;左执两刃矛,右执戟,斩杀燕军三百余,看到了慕容恪的中军大幢,遂发动决死冲击;这时左右两翼的燕军按预定计划从旁夹击,大破魏军,将冉闵团团围住。冉闵突围东走二十余里,燕军穷追不舍,这时朱龙宝马马力已尽,倒毙身亡,冉闵被燕军一哄而上擒住。是役燕军斩首七千余级,杀魏仆射刘群,生擒魏臣董闵、张温等,慕容恪随即进驻常山。冉闵之子冉操逃奔鲁口,燕参军高开亦因战中伤重而亡。
战争结果
冉闵被送至蓟城,慕容俊亲眼见到这个心腹大患成了阶下之囚,不由大为得意,责之:“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冉闵毫无惧色,对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原地区英雄,何得不称帝邪!”慕容儁大怒,下令狠狠打了冉闵三百鞭,送于燕旧都龙城,又派辅弼将军慕容评、中尉侯率军一万进攻魏都邺城,派慕容垂(此时名慕容霸)帅军至绎幕,招降魏将段勤与其弟段思聪。
冉魏大将军蒋斡与魏太子冉智闭城拒守,魏将刘宁及其弟刘崇帅胡骑三千逃奔太原市,邺城遗址之外魏国疆土皆降於燕。冉智等一面致书前燕,假意表示愿意投降,一边又以传国玉玺为质,派人向东晋求救。五月,慕容俊下令将冉闵斩首,当地大旱、蝗灾,慕容儁认为是冉闵鬼魂作祟,遣使祀之,谥号曰“武悼天王”。又派广威将军慕容军等率步骑两万增援慕容评攻邺城。
六月,晋将戴施带领东晋壮士百余人入邺城助守,一边将传国玉玺送回东晋。蒋斡率魏军五千及晋兵出城迎战,被慕容评击败,战死四千人,退回城中。八月,魏长水校尉马愿等出降,燕军克邺,蒋斡、戴施等弃城而逃,冉智及其母冉闵之皇后董太后、太尉申钟、司空条等被俘,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萧全自杀殉国。冉魏政权遂灭。
燕王慕容俊灭魏后,野心膨胀,谎称董氏将传国印玺和氏璧献给了他,彻底断绝与东晋关系,自立为燕国皇帝,赐董氏号为奉玺君,封冉智为海宾侯,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两年之后,晋永和十年(354年),冉魏降将黄门侍郎宋斌等人,谋划尊奉冉智为主反燕,事败后全都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