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孟纪青

孟纪青

孟纪青(1926-2009),出生在山东青岛,父亲是一位铁路海关职员,祖籍是福建福州(是清代乾隆进士孟超然之后代)。孟纪青曾任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多语种对外刊物《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该刊后易名为《今日中国》杂志,他继续任该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正文

孟纪青(1926-2009),出生在山东青岛,父亲是一位铁路海关职员,祖籍是福建福州(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孟超然之后代)。孟纪青曾任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多语种对外刊物《中国建设》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该刊后易名为《今日中国》杂志,他继续任该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抗日战争初期孟纪青随父亲逃难,由青岛市到了上海市,少年时期他目睹了日寇山东省的侵略,也目睹了日寇战舰对上海的炮轰,恨透了日本侵略者对祖国的蹂躏,渴望祖国强大成为了他最大的理想。在反动的白色恐怖下,他不惜生命危险追求救国真理,他加入了中共上海地下党,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圣约翰大学学生读书联谊会,组织同学阅读国内外进步书籍传播进步思想,并参与编辑中共地下刊物《学生新闻》和英文《上海人民》。上海解放后,他担任《解放日报》国际版编辑,并协助金仲华、黄华、夏衍等参与创办新中国第一份英文日报《上海新闻》报,任社务委员会秘书、社政治秘书兼国内新闻采编组组长。1953年初调北京,为国际新闻局所属英文《人民中国》杂志责任编辑、编委,他参与创办外文刊物《北京周报》,参与创办新世界出版社实体。他是中国新闻界知名记者,曾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苏联英国法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印度日本泰国等国,还曾率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北欧四国。他向国内外读者大量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国际见闻。孟纪青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经济系,曾参与党的八大会议文件翻译工作,及我国国际和平大会的翻译工作,有着很好的英文语言翻译和编辑造诣,被中国译协表彰为资深翻译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文革”期间孟纪青被下放到“五七干校”,1971年奉命被中央从河南省“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参与了中、美两国间的重大外交事件(也是改变世界的历史事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外交接待等一系列工作。孟纪青曾任中国驻印度使馆文化参赞,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孟纪青曾先后担任过《北京周报》社编辑部副主任、《今日中国》杂志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外文局外事部负责人,新世界出版社负责人兼副总编辑、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委员、山东省对外宣传顾问等。

孟纪青是位正直坦诚的人(群众尊称他和段连城冯锡良为北京周报社的三驾马车),他能够认真理解并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并敢于抵制错误。在外文出版社(外文局的前身)书刊检查运动中,外文出版社个别领导人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将北京周报社的一批知识分子列为不可靠分子,欲将他们下放到农村去,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孟纪青进行了坚决抵制,并鉴于当时形势紧迫,敢于及时上书上级机关对外文委,反应外文出版社在书刊检查运动中的极左行为,从而及时纠正了单位极左的错误行为,保护了北京周报社的一批知识分子及业务骨干,但是孟纪青却被戴上了右倾的帽子(一年后对外文委副主任、外文局局长罗俊登门道歉)。当外文局局长段连城(即北京周报的三驾马车之一)回忆那段历史时,曾经感慨的说道,那时只有老孟敢顶,他有资格,我们不行。文革时期孟纪青被下放到河南省汲县外文局“五七干校”期间,有一次到距驻地30多里的县城拉煤时,偶然遇到同样被下放到干校并正在遭受迫害的老同事李伯悌,孟纪青没有回避李伯悌,而当得知李伯悌正发着高烧却还被强迫到县城拉煤时,孟纪青夫妇不顾造反派的监视,马上帮助李伯悌拉煤车,让她休息,并帮助她买药,一直照顾她回到家中。孟纪青于1971年奉命被中央从河南“五七干校”调回北京,曾被任命为《中国建设》杂志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该杂志社是宋庆龄先生创办的,当时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国家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领导,正值“文革”期间,在耿部长、冯局长的支持下,他配合李伯悌同志一起抵制了“四人帮”等极端左翼路线的干扰,努力执行宋庆龄先生的办刊方针,扭转了该杂志在“文革”中受到“四人帮”等极左路线严重干扰的局面。文革后孟纪青坚决拥护国家的改革开放,拥护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发展经济,但也深恶痛绝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现象,以及不顾对大自然的污染破坏的野蛮开发行为。对此他发表过一些介绍国外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惩处污染环境行为的文章。

孟纪青有着极强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他对工作始终满腔热忱、兢兢业业,从无怨言。不论是英文翻译还是编辑工作,不论是对外出版印刷还是发行工作,不论是外交工作还是新闻采访工作,他都能以高超的能力和满腔的工作热忱,以及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去很好的完成这些工作。20世纪50年代,宋庆龄副主席有一篇文章因战乱期间丢失了英文原件,只剩下了中文译件,她需要将此篇稿件恢复回英文,于是外文出版社将此任务交给了孟纪青同志,孟纪青经过认真阅读中文稿件和精心的翻译,很快完成了该稿件的中译英的翻译工作,待此篇英文稿件交到宋庆龄副主席手中时,她仔细阅读后,告诉孟纪青同志,翻译的非常好,词语很准确,符合文章原意,不用再改动了。50年代中期,孟纪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翻译,陪同矛盾、周扬、老舍等一行赴印度参加亚洲作家会议。作为老舍先生发言时的同声翻译,孟纪青准确的翻译和纯正的英文发音,给老舍先生留下深刻印象(老舍先生曾经旅居英国多年),会后老舍先生找到孟纪青问,你的发音这样好并翻译的也这样好,你是在哪里学的英文?孟纪青告诉他,是在国内学的。老舍非常惊讶,对孟纪青说,你学的非常好,并一再称赞他的发音很地道,在国内少见。孟纪青同志曾在当时专门出版外文图书的新世界出版社任负责人兼副总编辑,当时该出版社刚起步,领导加编辑、出版、行政人员不到十位,可在短短的两叁年里,该出版社却编辑出版了《京剧与梅兰芳》、《秦始皇兵马俑》、《华君武漫画选》、《中国研究丛书》等许多外文图书,并有多本书成为畅销书,特别是中、英两种文版的《当代中国画》在当时再版3次,后来还出了台湾版,在1984年被评为对外宣传出版物一等奖,在莱比锡市国际书展上也获得大奖,当时这在中国外文出版界里是绝无仅有的。作为新闻界人士,孟纪青除了主持外文刊物《今日中国》(后易名为《今日中国》)杂志外,以及在以前的英文《上海新闻》、《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对外报道刊物工作,对海外报道中国情况外,他还在访问欧美等国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世界知识》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增进了国人对外界的了解。孟纪青在60年代中期,还应邀为亚非记协的外国记者培训班讲授报纸编辑课程,增进了亚非国家新闻工作者与中国的友谊。孟纪青1969年被下放到外文局江西省“五七干校”后又到河南省“五七干校”。1971年初,他奉命由河南“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在参与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之前,孟纪青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于1971年夏,陪同我党的友人陈依范先生(原中国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秘书、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之子,原《北京周报》社专家,也是孟纪青的老同事,“文革”期间遭受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一家三口到广东罗湖口岸出境,一路上孟纪青与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亲切的交谈并陪同参观,陈依范一家深受感动。陈依范先生出国后,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90年代初孟纪青到美国讲学时曾应邀到陈依范家中做客,受到陈依范夫妇的热情招待)。1971年10月孟纪青又受命接待了由中联部邀请来华的美国友人雅各布·舒尔曼夫妇一行,陪同舒尔曼一行对我国北方及南方进行了考察,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2年孟纪青又直接参加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外交接待工作。80年代孟纪青在任中国驻印度使馆文化参赞时,他主持了当时我国在印度的文化中心建设,主持举办多项中国的文化、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他负责开展我国与印度间的文化、教育、体育等等方面的交流互访活动,大大增进了中印两国间政府、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使英。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后期和拉。甘地时期的中印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有一次徐悲鸿画展在印度举行,为了配合画展,徐夫人廖静文女士带了一盘介绍徐悲鸿画的中文解说录像带,但在印度,观众听不懂中文。当孟纪青得知此事后,马上找到廖静文女士,亲自帮助她将录像带的中文解说翻译成英文,并利用使馆的简陋设备亲自为该盒式录音磁带录上了英文解说配音,由于有了英文配音的徐悲鸿画的录像带发挥作用,使那次展览的效果明显大增。后来孟纪青居然喜爱上了英文配音这一行,他在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应邀为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的宣传片中文解说词进行了翻译,并配上了英文解说配音,90年代他还应宋庆龄基金会的的委托,对纪录片《宋庆龄》的中文解说词进行了汉译英翻译并配音。在90年代初,他离休后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请去居然在英文节目中当了一阵子英文节目主持人,后因身体原因作罢。

孟纪青和他的夫人韩乐待人爽直诚挚,朋友很多。其在翻译界的好友中就有许孟雄

孟思训、吴景荣杨宪益叶君健张培基杨熙龄、方钜成、佘小波、郭安定等等。文化艺术界的好友中有华君武黄永玉、黄苗子、英若诚、袁鹰、吴冠中黄胄李少言、沈柔坚、亚明、宋文治石方禹高冠华李可染李苦禅关山月郁风、田家农、成幼殊、张均、傅天仇方若李平凡高行健、徐昌铭、李延声詹庚西等等。外交界的好友中有黄嘉华、钱嘉东陈鲁直、王子成、朱良、王殊、林林、王珍、申健、温业湛、李肇星、郭保中等等。学术界和新闻、出版界的好友有汝信、汝仁、吴文焘、冯锡良段连城、林德彬、爱波斯坦、刘德有、沙博理张金哲马海德吴蔚然吴桓兴陈志昆、黄寿珍、盛舜、陈忠经、王楚良、李延宁、冯亦代、徐才、季献林邓团子谈镐生、武春河、范之龙、朱传一、李伯悌陈依范朱启平、丁耀玲、郁隽民、贾淑琴、李玉鸿、魏秀堂、许涿、华安德等等。在孟纪青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朋友们(有的即是老同事、老同学、老战友、有的即是上下级、有的又是亲友,即有老者也有中青年朋友,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对他的人生帮助很大,他从这些友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也得到了他(她)们多方面的、巨大的支持。这些广泛、深厚的友谊使他人生之路充满了阳光和乐趣。

孟纪青的一位老同事肖关益先生,在1999年“国际老人节”时赠送给孟纪青夫妇的一首《颂菊》,很形象的描述了这对夫妇的人品:可爱九月菊,清淡胜浓妆。枝叶红似火,骨节硬如钢。暖春不争艳,寒秋独傲霜。百花休嫉妒,此物最芬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