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瓜叶栝楼

瓜叶栝楼

瓜叶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cucumerina L.)是葫芦科栝楼属下的一种一年生攀援藤本植物,茎细弱,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短柔毛及疏长柔毛状硬毛。瓜叶栝楼在亚洲被用作蔬菜,类似夏季黄瓜,在非洲,蛇瓜的红色果肉被用作便宜的番茄替代品。

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藤本;茎细弱,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短柔毛及疏长柔毛状硬毛。叶片膜质或薄纸质,肾形或阔卵形,长 (5-) 7-10厘米,宽8-11厘米,5-7浅至中裂,通常5裂,裂片三角形或菱状卵形,先端钝,具短尖头,边缘具小尖头状细齿或波状齿,基部心形,弯缺深1-1.5厘米,上面绿色,疏被微柔毛及柔毛状长硬毛,背面淡绿色,密被白色短伏毛;主脉5-7条,细脉疏松网状;叶柄长1.5-7厘米,具纵条纹,被短柔毛及疏长柔毛状长硬毛。卷须纤细,2-3歧,被短柔毛及长柔毛。花雌雄同株。雄花排列成总状花序雌花单生于雄花序的基部,并先开放。雄花序梗纤细,长 (10-) 15-20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0.5-1.5厘米,丝状,直立伸展,有毛;小苞片缺或极小;花萼筒长15-20毫米,被微柔毛,顶端扩大,径约2.5毫米,裂片狭三角形,伸展,长1.5-2毫米;花冠白色;直径约1.5厘米,裂片长圆形,长约12毫米,宽约3毫米,流苏几与裂片等长;花药柱长圆形,长约3毫米,花丝纤细,长约为花药柱的1/2;无退化雌蕊雌花未见。果实卵状圆锥形,长5-7厘米,径约3厘米,顶端具喙,具种子7-10枚。种子卵状长圆形,长约10毫米,宽约5毫米,厚3毫米,灰白色,种脐端渐狭,另端平截、微凹,边缘具波状圆齿,两面具网纹。花果期秋季。

本种区分

本种与蛇瓜 T. auguina Linn. 极近,但后者雄花总状花序具苞片,具退化雌蕊,果实狭长圆形,扭曲,长可达2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部和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生长环境

瓜叶栝楼生长于海拔450-1600米的山谷丛林中或山坡灌丛中。瓜叶栝楼属于热带亚热带瓜类,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耐干旱,对光照要求不严,稍耐阴。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5℃,湿度为40-75%,光照为半遮阳至全光照,可在环境可控的景观温室中生长。

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播种前需将种子放入50-55℃的温水中进行杀毒灭菌,浸泡约10-15分钟,期间要不断搅拌。然后放入常温清水中浸泡6小时左右,捞出后用湿纱布包好,置于25℃的恒温箱中催芽,待出萌芽率达到80%左右或芽长至2-3毫米时即可播种。若为包衣种子,可直接播种。

播种方法:为方便移栽,瓜叶栝楼的种子通常在口径为15厘米的营养钵中播种,栽培基质可选用草炭:珍珠岩体积比7:3的混合基质,并用多菌灵代森锰锌进行消毒杀菌,用量约为50克/立方米,搅拌均匀。通常1个营养钵内播1粒种子。播前用手指在基质内点出一个稍大于种子的窝,然后将已催芽的种子平放于窝中,小心不要将芽折断,再覆盖一层基质,稍微压实。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播种3-4天后即可出苗。因为播于营养钵中,所以容易缺水,因此此时期要注意浇水,保持基质呈湿润状态。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可喷施0.2%磷酸氢二钾叶面肥。

移栽方法

待瓜苗长出6-7片真叶时便可移栽到景观温室中。为了保持景观温室干净整洁,并避免连作障碍,可以采用燕尾箱或防腐木箱进行栽培。移栽前,在燕尾箱中装入新配制好的已消毒的栽培基质(草炭:园土:珍珠岩体积比为3:2:1),将瓜叶栝楼苗移栽到燕尾箱中,1箱1苗。然后将燕尾箱整齐摆放于所需造景的廊架或伞塔边上。将瓜苗小心牵引绑于廊架上。之后瓜苗便可自由攀爬,覆盖整个廊架。

管理养护

瓜苗移栽后即是伸蔓期,此时瓜叶栝楼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需水肥较多,可采用滴灌方式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没有滴灌条件的,可将水溶肥溶于清水中进行淋施,稀释倍数为800-1000倍,即1立方米水溶解水溶肥1-1.25 千克。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使根系层基质保持湿润即可。在瓜苗自由攀爬过程中,稍微牵引一些爬歪的瓜苗,使之均匀覆盖廊架,并在瓜苗生长过程中及时清理枯枝烂叶。花期可暂停杀虫脒,或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坐果率。成熟后期的瓜叶栝楼需及时采下,收集种子。

病虫防治

瓜叶栝楼抗病性较强,如果在播种和移栽时已经做好基质消毒工作,基本上可以杜绝大部分的病害及地下害虫的为害,生长过程中主要是马、蚊蝇等昆虫会造成为害,此时应避免农药的使用,可以在晚上闭馆时用杀虫灯来进行防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