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明山

张明山

张明山(1826年-1906年),名长林,河北深州人,光绪年间寓居天津市。张明山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业者,孩提时就从其父张万金学烧陶器,后专制彩塑泥人。

张明山的彩塑技法娴熟,线条严谨流畅,形象生动,尤以人物塑像最为逼真传神。相传他捏塑肖像时,往往在与人交谈中,“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孔径寸,而形神逼肖,发眉欲动,观者莫不叹绝。”

张明山创作的泥塑作品数以万计,题材有人物塑像、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古典文学和民间传说等。其中,反映民间风俗的“宾仪式”场面庞大,人物形象生动。“惜春作画”、“黛玉抚琴”、“张敞画眉”等曾进贡清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张明山还创建了彩塑作坊“塑古斋”,传授技艺,培养人才。其子张兆荣、孙张景祜均承家业,对泥塑艺术有所发展。从张明山起,世代沿称“泥人张”,名播海内外。

早年经历

张明山(1826—1906),生于清道光六年,名长林,字明山,后以字行,汉族。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中 国清朝彩绘泥塑艺术家。天津人。祖籍绍兴市,其父张万全曾任师爷,卸任后定居天津市西头,做些小泥玩具贴补家用,张明山自幼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张明山童年时就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明山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他经过细心揣摩和刻苦实践练就了一手好绝技。《白猿偷桃》是他崭露头角的作品。他捏的小白猿生动逼真,比按传统路数制作出来更像,比他父亲做的更受欢迎。是天津“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幼初入塾,即喜为粘土之戏。经成年累月地细心揣摩与刻苦实践,对捏塑泥人技术终获独得之秘。操作时优游自得,若不经意,而得心应手。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装仕女、戏曲角色和各行业人像,驰誉遐迩,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曾创建彩塑作坊塑古斋,培训晚辈,使彩塑得以流传后世。其子孙继承家业,在艺术上取得较大成就,被世代沿称“泥人张”。张明山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代泥塑的传统,又在表现人物生活及风情中有所发展创造,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他对人物动作处理的协调自然,比例结构准确,骨骼与肌肉关系塑造鲜明,真实可信,衣着捏塑练达,色彩简雅和谐,被称为“三分塑,七分染”,层次丰富细腻,五官刻画精细入微,十分传神。张明山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蒋门神》被誉为是张明山现实主义题材中的力作。蒋门神像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他却把一个恶霸的狰狞面目刻划得淋漓尽致,被称为表现出了艺术大师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其代表作品有《少女》、《品箫》等。张明山的作品获得很多奖庄,包括曾获巴拿马共和国国际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的奖状和奖牌20多件。徐悲鸿评张明山泥塑“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赵匡胤李世民之像可以拟之。”张明山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无论山水、人物、花鸟,他都有独特的风格。

主要作品

张明山的创作题材广泛。有取材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多种舞台戏剧的如贾宝玉、林黛玉等等的人物以及《关羽秉烛读春秋》等戏出像及余三胜《镇澶州》的戏装像。或取材于民间传统故事的如《风尘三侠》、《岳母刺字》等。或反映旧社会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形象的如:挑水的、吹糖人的、拉洋车的、卖西瓜的及算命的盲人等。或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如迎娶仪式和出大殡情景的泥塑。或表现各界人物的肖像如《李鸿章》、《刘国华》等泥塑作品。张明山被称为南北塑像之冠。

张明山所塑泥人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界。其作品有古装仕女、戏曲角色和各行业人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驰誉遐迩,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获巴拿马共和国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奖状、奖牌20多件。 “泥人张”彩塑积极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演艺经历

张明山13岁正式从事泥塑工作,那时的天津市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1947年(民国36年)2月20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於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余三胜天津市演出,他是道光年间春台班领衔主演,以擅唱“花腔”著称,是当时响当当的名伶。18岁的张明山观其演出数次,终塑成一尊余三胜泥像,抓住了他的神态特征,被誉为“活余三胜”,一时名噪。只要现场看着就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出来,被他捏过像的京剧名伶有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等等。

清朝末期,张明山曾被召进宫,捏塑各种古今人物像。张明山不愿长期埋头宫内,专受皇家驱使,最后逃了出来。在上海躲避几年,才返回天津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二十九日,一代泥塑大师因感冒而逝,终年八十岁。但他开创的“泥人张”艺术,经后人的继承和发扬。

人物荣誉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一等奖,其中带去参展的另外16件作品,获得名誉奖。

慈禧七十大寿时,朝廷内务府员外郎庆宽进贡泥人8匣(包括《木兰从军》、《宝蟾送酒》、《风尘三侠》、《张敞画眉》 、《福禄寿三星》、《 春秋配 》、《孙夫人试剑》、《断桥》,均为张明山作品),迄今收藏在颐和园

人物轶事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市,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故事传说

[泥人张]故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冯骥才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 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个儿。

(选自《俗世奇人》)

艺术风格

张明山彩塑的艺术中包含:“塑”与“绘”特点。张明山彩塑艺术取材於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张明山作《渔樵问答》的说的典故是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根据张明山所说,这是为了表达对中国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於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