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鮟鱇
深海鮟鱇(拉丁学名:Melanocetus johnsoni)为鮟鱇目黑犀鱼科黑犀鱼属鱼类。是一种黑色的软体鮟鱇鱼,体色为深棕色或黑色。深海鮟鱇体型短小呈球状,头部硕大,嘴巴宽阔且近乎垂直,还长有长而尖的牙齿,能够捕食比自身还大的猎物。其背鳍下方布满了众多细小的皮肤棘刺。与其他同属物种相比,深海鮟鱇的钓饵臂更长,而下颌牙齿数量更少,但这些牙齿的相对长度却超过了其他物种。
深海鮟鱇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深海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及南海外海。它们生活在275~4475m的深海海域,主要以小型鱼类、不同种类的虾、小型乌贼和绿海龟等为食。
深海鮟鱇不是人类的食物来源,因此不会被人类猎杀。其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命名
深海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i)名字中的“Melanocetus”来源于希腊语,其中“melas”或“melanos”意为“黑色”,“ketos”意为“任何大型海洋生物”,通常指鲸目。“johnsonii”是为了纪念马德拉岛的约翰逊先生,因为他发现了首个深海鮟鱇个体。
形态特征
深海鮟鱇体型短小、近乎球形且侧扁,腹部圆润而尾部相对狭窄。其头部较大,背部隆起,吻部短小,长度约为眼径的3.7至4.0倍。眼睛很小,被皮膜覆盖,位于上侧,眼间隔较宽,约为眼径的7.5至11.0倍。在眼睛后上方有一钝尖的蝶耳骨棘。每侧有2个鼻孔,位于鼻管的端部。
深海鮟鱇的口裂较大,几乎呈垂直状,后端不延伸至眼睛。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下颌联合处有一个缝合棘。牙齿细长而尖锐,可倒伏,末端略微弯曲,上下颌各有2排牙齿,排列较为稀疏,其中内排牙齿较大。上颌每侧有20至27枚牙齿,下颌每侧有18至41枚牙齿,下颌的牙齿稍大于上颌的牙齿,最长的下颌牙齿约为头长的25%至27.9%。犁骨前缘平直,上有3至6枚尖齿,排成一横列。舌上没有牙齿,而第二、第三咽鳃骨上有牙齿。鳃孔较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肛门位于后部,大约在背鳍基底中部的下方。
深海鮟鱇的体表没有鳞片,覆盖着类似绒毛的细刺,皮肤较厚。第一背鳍仅有一根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吻背中央,接近吻端,吻触手长度约为头长的1.0至1.8倍。吻触手末端有一个球状的发光拟饵体,拟饵体宽度约为头长的7.6%至13.2%,其前后方有侧扁的皮瓣。第二背鳍位于身体后部,基底较长,后部的鳍条与尾鳍接近或几乎相连。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位于第二背鳍最后3至4根鳍条的下方。胸鳍位于上侧,距离吻端比距离尾鳍基部更近。深海鮟鱇没有腹鳍。尾鳍后缘呈圆形,上下缘的鳍条不分支,中间有6至7根鳍条分支。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深海鮟鱇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深海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及南海外海。
栖息环境
深海鮟鱇是热带及亚热带深海生活的鱼类,栖息水深275~4475m,大部分个体主要生活在2100米以浅的水域。
生活习性
食性
深海鮟鱇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不同种类的虾、小型十腕总目和绿海龟等为食。
捕食
深海鮟鱇雄性体型小且体重轻,通常不具备捕食能力,而体型较大的雌性则在捕食方面更具优势。雌性深海鮟鱇利用其头顶的发光器官来吸引具有趋光性的鱼类。一旦这些被光线吸引的猎物靠近,雌性深海鮟鱇便会迅速张开其宽阔的大口,将猎物一口吞下。
生长繁育
深海鮟鱇栖息于深海之中,个体之间相隔甚远且多独居,这使得它们寻找配偶面临巨大挑战。雄性老头鱼拥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能够在深海静止的水中追踪雌性的气味。与其它鮟鱇鱼不同,深海鮟鱇的雄性是非寄生性的,它们仅在交配时暂时使用独特的齿状装置附着在体型较大的雌性身上,一边吸食雌性的血液,一边提供精子以完成受精卵过程。短暂交配后,雄性离开伴侣,继续寻找其他雌性交配。深海鮟鱇的繁殖方式为体外受精,雌性会将卵释放到深海的水域中,雄性紧随其后释放精子,使卵得以受精。
雌性深海鮟鱇将卵产在漂浮在水面的凝胶状物质上。经过一段时间,卵孵化成美国白灯蛾,幼虫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直到它们长大。当幼虫成熟时,它们返回到海洋的黑暗深处。年轻的雄性体型明显较小,长度仅约1英寸(3厘米)。
保护级别
深海鮟鱇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Humpback Anglerfish.iucnredlist.2025-01-07
Melanocetus johnsonii.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01-09
Melanocetus johnsonii.fishbase.2025-01-07
约氏黑角鮟鱇.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1-07
Humpback Anglerfish.animalspot.2025-01-09
Humpback anglerfish.animalia.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