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吻蝠
皱唇犬吻蝠(学名:Chaerephon plicata),又称犬吻蝠或皱唇蝠,是一种属于犬吻蝠科犬吻蝠属的蝙蝠品种。皱唇犬吻蝠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皱唇犬吻蝠于1800年被苏格兰科学家弗朗西斯·布坎南-汉密尔顿描述为一种新物种,最初归类为蝙蝠属,学名为Vespertilio plicatus。种名“plicatus”拉丁语意为“折叠”,可能指的是其皱褶的嘴唇或折叠的耳朵。
形态特征
犬吻蝠科成员体型从微小到很大,吻宽阔,有些种类嘴唇有褶皱,没有鼻叶。犬吻蝠科成员尾部较长,部分尾巴露在尾膜之外,略似鼠尾。犬吻蝠科成员翅膀扇动频率比其他多数蝙蝠更快,飞行迅速。皱唇犬吻蝠的前臂长度为40-50毫米(1.6-2.0英寸),毛皮呈深褐色,牙齿公式为1.1.2.32.1.2.3,共30颗牙齿。
生境分布
分布于中国的贵州省, 甘肃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在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地区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皱唇犬吻蝠为群居性动物,于泰国可以见到超过十多万只蝙蝠同一时间由山洞飞出。它们飞行速度高,但灵活度比其他蝙蝠较低。皱唇犬吻蝠为食虫性,主要捕捉飞蛾类、甲虫这类昆虫。
科目种类
犬吻蝠科辖下则有真蝠属(大真蝠)、加勒比海犬吻蝠属(秘鲁犬吻蝠)、獒蝠属(獒蝠)、裸蝠属(裸蝠)、非洲犬吻蝠属(加纳犬吻蝠)等等之数种哺乳纲。
保护现状
一些地方种群可能受到过度捕猎采食、森林砍伐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洞穴干扰以及因为被视为害虫而受到迫害的威胁。例如,在缅甸北部由于石灰石开采用于水泥制造,以及在金边因为被视为害虫而被消灭的数十万只蝙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