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浃
归田后,游览山川,与同里程先贞、赵其星、李源相互往来,切磋诗文,会酒吟咏。到晚年,在第宅内筑一室,名“陶庵”,贮书数千卷于其中。王士祯在《陶庵诗选序》中言:“君(李浃)古诗大抵原本于陶,而杂采诸家之美。
正文
李浃(生卒年不详)字孔皆,一字霖瞻。德州人,清顺治二年(1643)科举人,三年(1646)中进士,知延庆州(今庆阳市县东北四十里),以“才识具优”,调补茶陵县州知州,后因行政上失察,被降为芮城县县令。到任后,在蒲州(今山西蒲县)知州的合作帮助下,尽力将规定的、不合理的多余丁银,给予免除,深受民众欢迎。面对大同市兵变,与河津市县知县李源,怀揣任印,密密穿过要塞,渡河到陕西省请兵。大同兵变平息后,以擅离职守,被挂吏议归。归田后,游览山川,与同里程先贞、赵其星、李源相互往来,切磋诗文,会酒吟咏。到晚年,在第宅内筑一室,名“陶庵”,贮书数千卷于其中。四周种有竹木,自由自在地往来行走其中,卒年80岁。著有《陶庵集诗稿》、《年谱》行于世。其文,潇洒旷达,胸怀宽广,素行高洁,既关心沧桑大事,又有读书人的懿行高节;其诗,清丽博识,大有出神入化之妙。王士祯在《陶庵诗选序》中言:“君(李浃)古诗大抵原本于陶,而杂采诸家之美。此其能自名一家,而可传于世之疑也。”潘耒亦云:“先生(李浃)诗不随时趋,亦未尝规抚右人蹊径,清真隽永。字句外尝有余味,精到处不减张九龄、陈正夫,而天然超诣得柳州左司为多”。如他的“历历牙墙插浦间,海门湖接九河弯。西来一派朝宗水,经过千山与万山”《长河偶记》之诗,既师法汉魏,又效习三唐,并且还有自已的开拓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