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翠绿
山谷翠绿茶,属于绿茶类别,主要生产于修水县。修水地区自唐朝起便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到了北宋时期,当地的茶叶已经享有盛誉。山谷翠绿茶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他对于茶叶的研究和推广有着显著贡献。
形态特征
山谷翠绿茶外观紧实弯曲,颜色呈绿色且带有光泽,表面覆盖着银白色的绒毛,香气浓郁且持久,冲泡后的茶汤呈现鲜艳的绿色并透亮,口感清新爽口,茶叶底部均匀而细嫩。
历史背景
修水地区的茶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在北宋时期,由于黄山谷的推动,当地茶叶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欧阳修、苏轼等人在收到黄山谷赠予的家乡茶叶后,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些茶叶的喜爱,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修水茶叶的声誉。为了表彰黄山谷对茶叶发展的贡献,人们将这种传统名茶命名为“山谷翠绿”。
自然环境
修水县地处九岭山南部,北部靠近幕阜山,中间由修河流过。该地多云雾缭绕,土壤肥沃,降雨充足,气候温暖,具备了适宜茶叶生长的理想自然条件。
荣誉奖项
1985年,江西修水茶厂生产的越海牌山谷翠绿在省级名茶评选中获得高度评价,最终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
生产工艺
山谷翠绿茶的制作过程结合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现代科技手段。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后,选取的标准是一芽一叶刚刚展开的新鲜叶片。整个加工过程包括杀青、揉捻、初步烘干、造型以及再次烘干五个步骤。新鲜采摘的茶叶经过短暂放置后,首先进行杀青处理,随后进行揉捻并在烘笼中初步烘干。当茶叶不再黏手时,将其放入温度约为60-80℃的锅中进行造型。采用双手来回搓揉的方法使茶条紧密,并在搓揉的同时不断翻炒,直到茶条变得紧实。接着,将锅温降至约40-45℃,使用双手捧住茶叶,朝不同的方向旋转,以便提高茶叶表面的绒毛覆盖率,直至接近干燥状态时取出。最后,在烘笼中完成最后一次烘干,待茶叶彻底干燥后立即密封保存。